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体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体育科学
浙江体育科学

郭海英

双月刊

1004-3624

zjtykx@sina.com

0571-85060504 85062025

310004

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

浙江体育科学/Journal Zhejiang Sport Scienc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一份体育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的办刊方针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体育实际,面向广大读者,交流和推广体育科学、运动实践、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普及和宣传体育的科学知识,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基层体育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院系学生及较高层的体育爱好者服务,成为他们的参谋助手、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亚运杭州文化强市探析

    曾绍龙沈洋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又一次承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杭州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亚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自信,同时也为杭州建设文化强市带来新思考.那么在亚运会结束后如何保留其所留下的亚运会遗产以及如何合理运用、促进文旅结合、加强文化交流是杭州、浙江、中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杭州亚运会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全力做好后亚运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推动后亚运杭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后亚运杭州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四个方面对后亚运杭州建设文化强市进行了探析.

    历史文化文化相融后亚运时代杭州文化产业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竞赛场馆赛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汤更国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行,这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加快杭州及亚运承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速度.如何提升后亚运时期相关竞赛场馆的开发与利用,亦必将成为亚运带给我们的历史命题.对亚运场馆设施及其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合当前浙江实际,采取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策略,对亚运之后体育竞赛场馆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使之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和作用.从而实现良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政府、场馆属地业主和所有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竞赛场馆赛后利用

    体育媒介事件中场景建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黄璐王鹏刘波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刘畊宏现象这一体育媒介事件为例,基于LDA模型的微博评论主题挖掘,对刘畊宏健身直播的基本特点、健身效应、心理效应、塑身话题、用户反馈、场景体验、"扩圈"传播等7大聚类主题进行内容分析.基于LDA模型的主题-共现词分析,厘清7大聚类主题之间的勾连关系,形成了以周杰伦"回忆杀"为场景建构的主线,以"毽子操"创编和"亲情路线"为辅的场景定位,凸显了体育媒介事件中场景建构的重要作用.基于刘畊宏现象的实证研究,佐证了互联网时代以场景建构为中心的新变化.

    体育传播学微博评论场景建构刘畊宏

    我国运动健康城市建设的逻辑、思路与路径

    陈林华岳扬叶心明
    22-2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健康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我国运动健康城市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分析建设现状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存在主体指标不清晰、内在逻辑尚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发展路径及策略,主要包括高起点推进运动健康规划、创造运动健康支持性环境、推进运动健康城市评估认证、提升运动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推进运动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

    运动健康城市健康城市逻辑理路人民健康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宋兆峰罗建英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演绎逻辑法,首先讨论大型体育赛事的概念、特征以及城市国际化的内涵及指标结构,以此为基础,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开放水平、经济对外交流水平五个方面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以其特有的国际性、可观赏性、政府参与性、规模性、经济性等特征影响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大型体育赛事城市国际化影响机制

    基于场域理论的我国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特征及启示研究

    白俊倪依克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体育赛事作为民俗活动事项已经成为各地促进全民健身、培育乡风文明、发展文体产业、推进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文章旨在发掘乡村体育优秀典型事项,并从场域理论的视角进行特征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我国乡村体育赛事的场域特征和启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乡村体育赛事呈现出"传统衍生与现代建构""惯习调适与规范重塑""资本流动与结构重构"的场域特征;并提出"问题导向与创新推进""参与激励与认同培育""协同联动与资源共享"的实践启示.文章不仅为乡村体育赛事提供了一个理论思路和分析工具,也为乡村体育赛事的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估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乡村体育赛事场域理论场域特征启示

    政策工具理论视角下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供给特征与实践研究

    胡若晨朱菊芳
    40-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评价是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科学制定和优化完善的重要依据.基于政策工具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并结合Nvivo 12软件对28个试点城市政策文本供给特征与实践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政策文本中供给型工具占据"主流",明显倚重消费产品供给;需求型工具"鼓励引导"作用持续性偏弱,财税等配套保障的实操性内容缺位;环境型工具内部协调性不足,"管治"特征凸出.②实践成效表现为"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产品多元供给与提质升档;顶层设计引领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实践层面仍需细化完善;多措并举扶持培育市场主体,政策落地精准性待提升;营造深层次体育健身健康氛围,多渠道培育"全人群"体育消费群体,进而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3条针对性的建议.

    政策工具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供给政策实践

    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及精准策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

    张瑶代冰月邹青海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及精准策略.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在优势是内循环、根本要求是共同富裕、应有之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重要保障是绿色低碳发展、现实要求是和平发展.面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弱链,经济规模庞大与体育产业基础薄弱;堵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缺链,创新发展与基础创新能力薄弱;低链,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链低端困境;卡链,国际产业链开放包容与脱钩筑垒之间的现实矛盾,亟待通过强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畅链,保障产业链完整性,提升要素市场化水平;补链,增强产业链市场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链,增强产业链可持续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连链,增强产业链包容性,打造开放共享体育产业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户外运动产业规划(2022-2025年)》的分析

    张乐聪朱凯迪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户外体育不仅是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还是建设高效优质服务业新体系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采用内容分析法,按照政策工具的分析框架从X政策工具维度和Y政策主体两个维度对《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文中简称《户外规划》)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单元界定、内容编码、计量与分析.研究发现《户外规划》中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据主导,侧重宏观层面引领发展;供给型政策工具比例适中,多种措施相互配合使用;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少,重点强调公共服务与宣传推广.政策主体方面政府参与最多、企业参与适中、社会组织参与最少.为进一步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要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结构,全面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要细化环境型政策工具、完善供给型政策工具、补充需求型政策工具.其次是强化政策参与主体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场环境:要从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带动企业参与、促进更多社会组织加入.最后是追踪政策执行效果,促进《户外规划》全面实施:要细化政策目标和拓展政策资源、优化政策执行手段、构建良好政策执行系统环境.

    政策工具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经济与生态效益共生的机制、经验与策略

    李朝毅杨海燕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经济与生态共生效益的内涵、效益共生的机制与经验进行研究,并提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经济与生态共生效益的策略.大型体育赛事经济与生态效益共生的经验:把控碳排放量,贯彻节俭办赛理念;全民参与,共商共建共享赛事生态体系;落实可持续办赛,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科技创新赋能,深化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成果.提升策略:强化绿色低碳办赛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共建赛事体系;把握赛事契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科技赋能赛事生态效益.

    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