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汪俊昌

季刊

1672-2795

zjysxb@126.com

0571-87150166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阴祁氏家族曲家交游考述

    彭慧慧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山阴祁氏家族三代之中有案可稽的八位戏曲家,与单本、许自昌、冯梦龙、沈泰、袁于令、吕师著、陈汝元、王应遴、叶宪祖、王元寿、史槃以及山阴张氏、会稽陶氏、吴江沈氏等众多曲家,起社集会、观剧赏曲、探讨曲学问题,并通过交换曲籍丰富了家族的戏曲藏书.祁承㸁与曲家的戏曲活动为他的子侄辈打开了戏曲交游圈,祁麟佳、祁骏佳、祁彪佳、祁豸佳在父、伯积累的曲友基础上,扩大了这一交际圈,祁鸿孙、祁班孙、祁理孙踏入了明清之际核心曲学交流圈,参与了《南词新谱》的修订.

    山阴祁氏家族戏曲交游祁承煤祁麟佳祁彪佳

    明末清初戏曲家胡吉豫、范性华行实考

    徐明翔
    10-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吉豫、范性华均为浙西地区由明入清的遗民戏曲家,入清后,都弃举子业,以游幕为生,其间以曲自娱.前辈学者对两位戏曲家生平曾做过考证,但由于材料有限,存在考证不详,甚至讹误之处.在新见史料的基础上,对两位戏曲家的生平行实,尤其是戏曲活动做补考,以期更全面地呈现其生平经历与戏曲活动的关系.

    胡吉豫范性华生平行实

    明末清初戏曲家周之标性别、交游、著述考

    邓嫣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之标是明末清初活跃于俗文学领域的戏曲家、出版家.周之标确为男性无疑,《吴姬百媚》记载了大量周氏与吴姬交往的细节;附于《兰咳集》出版的《古牌谱》,出自周之标妻子胡贞波之手.周之标有交游的人物多为吴地名士,其文人身份得到当地士绅阶层认可.《赛征歌集》不能判定为周之标编选,《吴姬百媚》可以判定为周之标创作的咏姬别集.周氏著述自明万历晚期始,至清顺治中后期止,在江南文士群体中造成一定影响.

    周之标《吴姬百媚》《赛征歌集》

    明末清初戏曲家包燮行实及其《云石会》传奇考

    吴秀明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燮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其负才不遇,结交了很多像闻性道一样入清后绝意仕进的同道中人.包燮的《云石会》传奇现存清康熙间刻本,剧作以"谪仙""度脱"为架构模式,不拘泥于本事,为表达主题灵活架构剧作情节.从创作意图来看,作者借鬼佛仙道等具有神仙道化色彩的内容抒发胸怀,表现出易代之际的遗民情怀和文士苦闷.《云石会》传奇以"云石"为创作主线,融入了大量的宁波历史人文典故、古迹景观,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特殊历史时期宁波地区遗民的心态.

    明末清初包燮《云石会》传奇

    清初曲家邹山行实及戏曲创作考述

    平范凡
    32-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曲家邹山(1645-1738后),字少水,号峄佣、无声讴者、桃花溪上人等,作有传奇《双星图》等,诗文亦工.一生困顿,游食四方,交游广阔,且交游对象多为江西籍前辈耆宿或赣籍平辈.由其生平经历可推考《双星图》极有可能创作于1682年至1687年间,而刊刻则在1738年,现存版本非康熙刻本而是乾隆家刻本.就主旨而言,《双星图》在糅合上古传说与自身独特的经历基础上"大旨谈情".其所谈之情,乃"情之正者",及试图以此构建有序社会、夫妇敦伦的政教理想,亦折射出清初传奇乐极哀来、当永世垂戒的书写模式.

    邹山行实《双星图》政教理想

    清传奇《后一捧雪》作者胡士瞻行实考

    李守信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传奇《后一捧雪》作者早年贫困,后入山东巡抚李树德幕府,在李树德获罪后依旧不离不弃,呕心沥血辅佐李树德之子,积劳成疾,最终逝世,卒年在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胡士瞻在山东时,曾与胶州高凤翰、历城朱崇勋、德州田同之等人交游;其创作《后一捧雪》的时间在李树德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即康熙五十五年(1716)八月至六十一年(1722)十月之间.

    《后一捧雪》胡士瞻行实

    新时代安徽黄梅戏主题性剧目创作探究

    刘常常
    48-5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安徽黄梅戏主题性剧目创作具有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较高的审美性,弘扬了民族优良传统,彰显时代主旋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工具化、概念化创作倾向以及现代程式提炼不足等创作缺憾.未来改进需加强宏观把控、提升剧目艺术内涵、坚持守正创新等,努力推动新时代黄梅戏主题性剧目创作的进一步提升.

    主题性剧目新时代黄梅戏创作

    重审哈姆雷特的"忧郁"——一个本雅明悲苦剧的视角

    陈影秦文轩
    54-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悲悼剧(Trauerspiel)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忧郁"重新进行审视,哈姆雷特的忧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表现,而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大的不安定和失序的世界,体现了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权力与道德、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敏锐观察.忧郁在哈姆雷特看来,指向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问题和矛盾,它引导人们面对无法回避的人类局限性和悲剧性.

    瓦尔特·本雅明哈姆雷特忧郁悲苦剧

    诗意语境下的历史与记忆: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动物形象研究

    孙景旋唐美智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擅长用诗意的电影语言关注希腊历史和民族记忆,在他一生创作的13部电影中,有12部都出现了动物的意象表达,包括马、狗、鸟、海鸥、天鹅、鸡等诸多动物.因此,动物已经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电影营造诗意性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其电影中动物形象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安哲罗普洛斯在诗意的语境下对于希腊的民族历史与记忆的思考和表达,从而打开一扇深入研究其电影世界的窗户.

    安哲罗普洛斯希腊电影动物形象诗意表达

    "他者"身体在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陈湘妍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媒介的身体是主客交融的意义发生场,身体的意向性会划出与世界进行交互作用的生存空间,影像中的"他者"身体在场同时涵盖了身体实在层与虚拟层的在场状态,打破传统传播"去身体化"的精神交往,主体双方在同一空间内共享、理解彼此的文化."身体—空间"是一种运用于跨文化传播的双向建构视域,"他者"身体经验的介入改变中国社会情境的构建模式,身体"沉浸"在异域情境中也会内化塑造着自我认同的感受.影像所记录的"身体"被放置在整体情境中予以考察,通过批判性认知、综合性认知、补充性认知三种路径,思考影像内"他者"身体在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产生的影响.

    他者身体在场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