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汪俊昌

季刊

1672-2795

zjysxb@126.com

0571-87150166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悠久的清明节及其在地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陈华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明节是国家级非遗,是节气与节日融合的典型代表.清明节历史悠久;清明祭祀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民间信俗;清明祭祀具有鲜明的在地化和多样性;清明的烈士祭祀既是个人的行为,也是集体的行为,现在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有许多休闲娱乐、娱神娱人的快乐内容.清明节的文化因其内化为民众生活和信俗的一部分而被长期实践,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清明节祭祀在地化多样性信俗

    浙江省非遗保护事业的回顾和展望

    杨建新
    8-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已有20多年.人类社会早在20世纪初期就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联合国相关机构通过订立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方式加以保护.我国是非遗大国,浙江省不仅最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非遗是文化符号、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华先人们的生活方式,寄托了我们的乡愁情怀.非遗融入现代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非遗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浙江省

    基于"五阶循环法"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思考与实践——以浙江"非遗在线"为例

    郑为贵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已成为全球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浙江"非遗在线"聚焦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数据标准欠缺、数据采集难、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共性痛点难点问题,探索实践"以服务换数据—以档案促标准—以指数量评价—以三色建预警—以闭环筑监管"五阶循环法,打通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数从哪里来"和"数往哪里用"两大关键技术难点,初步构建了"自动采集—标准规范—量化感知—三色预警—闭环监管"非遗保护监管新模式.

    五阶循环法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

    龙游县邵氏宗祠剧场及其戏曲雕塑考

    赵丹荣李欣如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于剧场文献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对于南方地区的剧场研究较少,而明清江南剧场与北方地区的剧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浙江龙游县为地域背景,运用二重证据法,通过文献梳理和邵氏宗祠个案的田野调查研究,以新发现的新材料厘清当地宗祠景观的形成发展脉络,同时在结合历史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邓氏宗祠的建筑历史、建筑形制、木雕装饰及其承载的祭祀仪式等做系统的辨析,探求当地宗祠剧场及戏曲雕塑中所蕴含的戏曲文化,以弥补剧场文物研究的不足.

    龙游邵氏宗祠剧场戏曲雕塑

    非遗社区传承的经验探索:基于新加坡"小贩文化"的案例研究

    祝洪玲
    29-3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合作.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基于多元文化聚居的背景,发展并完善了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为族群的和谐共处和非遗保护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新加坡将社区作为保护和发展非遗的主体之一,并从国家计划、专项规划等方面加以政策性支持,而新加坡对"小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也验证了其政策实施成效.

    新加坡非遗社区小贩文化

    论周之标《吴歈萃雅》"自叙""题词"中的曲学观

    孙蓉蓉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之标编选的《吴歈萃雅》是明代一部戏曲、散曲的选集.周之标在《吴歈萃雅》的"自叙""题词"中对《吴歈萃雅》的介绍、说明,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曲学观.周之标认为,戏曲是由人自然发声歌唱发展而来,源远流长.周之标对戏曲曲律提出合律依腔的要求,并说明《吴歈萃雅》"但取南调".周之标编选《吴歈萃雅》的目的是为清唱者度曲提供规范的选本,因而他为所选曲作点明板眼、分别字声、详注撮口等,使《吴歈萃雅》成为一本选本型曲谱.

    《吴歈萃雅》"曲之兴也""但取南调""徒歌逸调"

    南曲曲牌[步步娇]排场及套式考论

    刘一心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曲曲牌[步步娇]在从宋元至清代的剧目中始终为途程类专用曲牌,且主要用于角色上场演唱,专用中又有一定的通用趋向.该牌排场在早期南戏中体现最为明显.套式层面,该牌在一出戏中构成套式的方式有五种,在宋元南戏中以自套为主,后渐多入南套及南北合套.该牌自套时主要为途程类排场,入套后由于音乐上的调适,非途程类排场明显增多.透过[步步娇]排场及套式演变之一点,实可洞见南曲孤牌研究进程之诸多现象.

    南曲曲牌[步步娇]排场套式孤牌入套

    民国南京昆曲活动面面观

    朱航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南京昆曲活动以昆曲戏班演出、文人曲会、学术活动为主,具体表现为"仙霓社""祥庆社"来宁演出和"公余联欢社""紫霞社""潜社"等以文人士绅为活动主体的曲会活动,以及以吴梅为代表的曲学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反映了民国南京作为昆曲活动重镇的基本面貌,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民国南京昆曲活动仙霓社曲社曲学研究

    论青阳腔"滚词"的来源及其内容指向

    刘福福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阳腔之"滚词"的勃兴是戏文、传奇在民间观演语境中适应"从俗"趣味的产物,以明万历时期的戏曲选本为主要材料,考察其来源,分析其形式与内容以及与所在戏曲出目内容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这些源自诗词、俗语、套语的滚词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审美指向,既强调对下层民众的"苦难—教化",也透露出下层文人在滚词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对滚词之"从俗"旨归的背离,对滚词与戏曲情节的紧密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与瓦解.

    滚词来源苦难书写文人参与

    传统文化与民族观念的融入——论《空谷兰》文明戏改编

    张玉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社郑正秋邀请包天笑将小说《空谷兰》改编为文明戏,该戏在讲述本土化家庭故事的同时,将民族观念与国家理想巧妙地编织进戏剧的情节发展之中,通过新民社全体演员认真而自然的舞台表演呈现出一场独特的集家庭、军事、教育、社会为一体的文明戏,以期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的多元需求,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该戏成为民国时期各大剧社争相上演的经典剧目,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空谷兰文明戏民族共和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