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范永升

月刊

1005-5509

zjzyxb@163.com

0571-8661369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一类中医学术性期刊,以报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兼顾本省及国内外有学术见解的优秀中医学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指导自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渊源探析

    颜夏卫何生章鸣章友棣...
    193-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浙派中医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的渊源,总结其学术特色,丰富和发展章氏伤科理论内涵.[方法]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搜集整理其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古代相关伤科医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特色.[结果]章氏伤科秉承道家文化之琼浆,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上承佛家正骨之要术,中继民间疗法之特长,结合现代医学之技术,潜心医道两百年,济世情怀代相承,形成了以"和合"思想为核心,整体辨证、杂合以治、气血平调、筋骨互用、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形神合一等理论体系为特色的中医骨伤学术流派.[结论]章氏伤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中西并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和合"理论体系,总结其学术特色,对充实浙派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浙派中医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合

    鲁科达运用益气养阴祛风方治疗IgA肾病的经验浅析

    方鸽鲁科达
    19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鲁科达教授运用益气养阴祛风方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门诊,查阅IgA肾病相关资料文献,总结鲁师运用益气养阴祛风方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供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鲁师指出,早期IgA肾病患者素体脾肾亏虚,易受风邪侵袭,运用仝小林院士"态靶结合"的辨证组方思想,以"气阴两虚证"为态,理化指标"蛋白尿、血尿"为靶,自拟益气养阴祛风方.所举医案为IgA肾病早期,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以健脾补气、养阴生津兼以祛风,以益气养阴祛风方加减治疗,颇有疗效.[结论]鲁师从"态靶辨证"角度确立方药治疗IgA肾病的经验,值得学习并传承.

    IgA肾病益气养阴祛风方仝小林态靶辨证态靶结合临床经验鲁科达

    舒琦瑾诊治抗肿瘤治疗后口咸症经验浅析

    徐泽婷杨佳瑶张郜晨茜舒琦瑾...
    2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舒琦瑾教授诊治抗肿瘤治疗后口咸症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阅读古籍,整理相关临床医案,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分析舒师治疗口咸症的临床经验,并佐以医案.[结果]舒师认为,抗肿瘤治疗后口咸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脏阴阳失调,肾液上乘;脾肾对水液的制化失常而致水湿上泛,治以调补肾阴肾阳、健脾化湿为主.所附医案,舒师辨为虚火水湿相兼之证,治以滋阴降火、健脾渗湿,选用知柏地黄丸合平胃散加减,取得良好疗效.[结论]舒师诊治抗肿瘤治疗后口咸症强调四诊合参,灵活辨证,其学术经验丰富,疗效确切,值得学习与推广.

    口咸抗肿瘤治疗用药特色名医经验医案舒琦瑾

    祛风清热化湿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

    裘佳波潘睿王真
    20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王真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以下简称新冠后咳嗽)的中医经验.[方法]通过记录并整理医案,参考国内外文献,从病因病机、处方经验、验案举隅三方面阐述王真教授的治疗经验.[结果]王真教授认为,新冠后咳嗽的病因是疠气,病机是风邪留恋、湿热内蕴,处方经验为祛风解表、通窍利咽,三焦湿热、分消走泄,因人制宜、标本兼顾.所举两则医案中,患者以新冠感染后反复咳嗽为主诉,王真教授以祛风清热化湿为主,养阴生津、健脾、益肾、化瘀为辅,处方周全,疗效确切.[结论]王真教授准确把握新冠后咳嗽的病因病机,治法明晰,用药严谨,疗效明显,其治疗经验具有临床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祛风清热化湿因人制宜名医经验王真

    日本静嘉堂藏元刊本《新刊惠民御药院方》版本考

    覃想佩鄢梁裕崔为
    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日本静嘉堂所藏《新刊惠民御药院方》(以下简称静嘉堂本)的版本特征及递藏过程,分析此版本的研究价值.[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御药院方》的成书概况、版本现状进行概括,重点研究静嘉堂本的版本特征、递藏过程及其研究价值.[结果]静嘉堂本为元刊孤本,刊刻质量较高.此本已知最早的收藏者应是清代藏书家张金吾,后依次经汪士钟、蔡廷相和蔡廷祯兄弟、陆心源递藏,最后远渡日本,为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得.此外,通过对比《御药院方》另外两个版本发现,静嘉堂本中对部分方药的记载更加详细,对部分药物剂量的记载也更为准确.以上说明,静嘉堂本有一定文献和临床研究价值.[结论]静嘉堂本版本稀见,曾为多位有名藏书家所珍藏,其内容与国内此前所见的另外两个版本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御药院方新刊惠民御药院方版本元刊本日本静嘉堂文库研究价值

    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校勘特色探析

    崔瑞静李玉清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一书的校勘特色,以期为后世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分类整理《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中校文,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丹波元坚是日本江户时期汉方医学考证派的泰斗.《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其父《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以下简称《辑义》)的补注本,汇集三十年学术积累.《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中广备精良校本,校勘态度严谨,运用"不径改原文"的校勘方式,结合医理,四校合参,对所校内容审慎从事,不随意否定,精详校勘经文,补订《辑义》未尽之处.[结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金匮要略》的优秀注本,探析其校勘特色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与《金匮要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丹波元坚金匮要略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校勘校注校文

    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试析

    宋宇轩闫丽贾茜张雷...
    219-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天回医简煎煮法

    乌程汉简疫病医方药物考证五则

    韩梓逸王启航熊益亮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乌程汉简医方简中的"臧(臧)堵、廬如、沙參、白沙參、署蟲、防祭(己)"等六味药进行相关探究,以期还原其本来面貌.[方法]采用文献搜查法及二重证据法等具体方法查阅大量相关论文、书籍,对比总结出所探究结果.[结果]此医方共二十六味药,药物炮制方法丰富.臧(臧)堵应为今人所用之"代赭";"沙参"应为"南沙参";"白沙参"应为"北沙参";"署虫"应为"蛰虫";廬如的具体药味可能有二:一为"屈草",二为(蔄)如;防祭(己)"应为"防葵".此医方应是用于治疗以寒湿为病因,以大便不通、咳喘、体痛为主证,以外寒内饮、热结不通为病机的"寒湿疫".[结论]考证还原乌程汉简医药简药方真实面貌,既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又具有中医现代研究的现实借鉴意义,对浙派中医的溯源研究亦有一定价值.

    乌程汉简臧(臧)堵沙参白沙参署蟲廬如防祭(己)

    争创"双一流"中医药高校背景下构建良好导学关系模式探索

    牛永宁唐超童南森张俊杰...
    228-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在争创"双一流"中医药高校的背景下,导学关系新模式的构建举措,以不断提升中医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方法]在争创"双一流"中医药高校背景下,介绍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现实意义,基于导师和研究生两大主体的视角,对当前中医药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导学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结果]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强化"尊师重道"正向影响、纠正导学关系失衡和完善相关制度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通过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导学关系普遍得到了正向影响,师生间的沟通更加密切而高效.通过一系列正向激励机制,导师在学术引领、学业指导和生活关怀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研究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研究生也更加积极地配合导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导师团队的科研、教学工作开展更加高效,进展显著.[结论]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浙江中医药大学着力探索导学关系新模式的构建,显著改善了导学关系,不仅对提升研究生专业思想水平、沟通交流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导师顺利完成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值得进一步完善并推广.

    "双一流"建设导学关系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探索

    基于阴阳二十五人学说构建望诊模型理论体系探讨

    张诗敏李玉清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构建望诊模型,为临床望诊等相关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进行模型及基本理论解析,对阴阳二十五人之"五上"主形人色、形、神、态生理体质诸要素以及病理体质特征等予以分形解析,对其亚型人仪态、形色、气血特征进行分形解析.[结果]系统分析认为,该学说基于阴阳五行理论所建立的阴阳二十五人模型,可以研判人体五行所属,确定五行属性,这种阴阳五行体质分类方法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复杂性的一种深度关照,由此构建了一个周密完备的生理病理体质辨别标准体系.而且,该模型具备对应于整体望诊所要求的神、色、形、态等诸要素,可作为临床望诊之理论先导加以系统地认知和应用.[结论]若将望诊方法与这一严密的架构体系进行对接,可以更为系统准确地开展临床望识诊疗,甚至整个临床诊疗活动,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阴阳五行二十五人灵枢望诊模型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