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范永升

月刊

1005-5509

zjzyxb@163.com

0571-8661369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一类中医学术性期刊,以报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兼顾本省及国内外有学术见解的优秀中医学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指导自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理论治疗痫证临证探微

    张世翼杨泽夏永良陈意...
    58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求"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治疗痫证的运用.[方法]通过查阅《黄帝内经》及后世医药典籍等,分析"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理论,依此阐释痫证病机及立法选方,分析典型案例以论述其理论.[结果]痫证是由神气逆乱、三焦不通而诱发,五脏不平、内生积滞致痫证不愈,神回不转,神机失用,痫证避无可避,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整理三焦枢转五脏神气,荡平五脏积滞并解其标.所举验案为气机阻滞、痰火扰神之证,治以清肝泻火、豁痰醒神之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涤痰汤加减,辄收佳效.[结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说明人之神机、气血阴阳不能逆乱,应当在各脏间一以贯之流转,每脏间如环无端运转;痫证的治疗应以"通"字为法,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旨在通调使道,平治五脏,标本兼顾,恢复神机,并以言语宽慰,则可痫定神安.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内经痫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

    李新民教授辨治小儿痫病思路与经验采撷

    赖宗焱韩耀巍李新民
    58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与总结李新民教授从枢机论治小儿痫病的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抄方,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小儿痫病患者的初诊和随诊病历资料,并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小儿痫病临床研究,从几个方面总结分析李师从枢机论治小儿痫病的经验,另附一则医案例证.[结果]李师以痰浊内伏为该病基本始动因素,痰气逆乱为核心病机,结合小儿特性,发挥中医特色,以枢为核心,治以豁痰顺气,辅以和解少阳枢机,复脾胃升降之运,双管齐下,使小儿全身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从而改善癫痫患儿病情,减少发作频次.李师还注重个体化治疗,审证求因,根据不同发作类型加减药物.同时强调动态辨证,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遣方用药,在癫痫的治疗和预防上取得良好效果.所附验案首诊属少阳枢机不利、肝风夹痰证,治以疏利少阳、平肝熄风,予柴胡龙骨牡蛎汤合涤痰汤加减,随后予泻青丸清肝经郁热获效.[结论]李师从枢机论治小儿痫病临床疗效肯定,丰富了小儿痫病的辨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

    小儿痫病枢机经验医案中医治疗李新民

    通络平喘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斐王羽潘玮金洁...
    590-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通络平喘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CVA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予通络平喘方口服,对照组予氨溴特罗+孟鲁司特钠口服,均治疗2周,比较患者用药前后症状积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变化.[结果]用药后两组患儿的症状积分较前均有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80.56%(P<0.05);试验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用药前比较,两组患儿EOS、IgE、IL-4水平均有所降低(P<0.01);IFN-γ水平有所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15%,对照组复发率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络平喘方可有效治疗CVA,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咳嗽及相关症状,降低CVA的复发率,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通络平喘方咳嗽变异性哮喘炎症因子气道高反应化痰祛瘀通络疗效作用机制

    宋明理学视野下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

    赵法政郑依琪佟欣
    597-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宋明理学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对医德内驱、医德修养路径、医德目标以及医德思想等的塑造作用,以期为当代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借鉴和有益助力.[方法]系统梳理宋明理学影响下,医家关于医德的相关论述及道德实践.考察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方式及过程,研究医德内驱的核心内容、医德修养路径的关键要求、医德目标的实践途径和医德思想的根本原则.[结果]宋以后,中医医德是以理学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理学家"识仁""孝为仁之本""明体达用""理欲观"等思想的渗透下,古代中医逐步形成"推己及人""知医为孝""经世致用""济世活人"等道德情感.[结论]古代医德在当今社会仍闪耀人性的光芒,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引领医务人员形成"医乃仁术""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道德标准.理学在现今依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将理学中"识仁""孝""经世致用""理欲观"等思想注入当代医德建设体系中,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医德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宋明理学传统中医医德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内治法治疗掌跖脓疱病处方用药规律

    韩思维段行武刘克帅祝佳音...
    60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自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掌跖脓疱病的中医治疗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药物功效归类、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掌跖脓疱病的中医内治多选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类药物;最高频出现的中药为土茯苓、生地黄、甘草;性味归经以味苦、性寒,归肝胃二经为主;用药模式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生地黄-牡丹皮""土茯苓-甘草""金银花-连翘";组合模式规则分析中,"牡丹皮→生地黄""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土茯苓"置信度较高;基于熵聚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获得28个潜在核心组合及14个新方.[结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常以清热祛湿为立法核心,选苦寒之药,归经以肝胃二经为主.处方中土茯苓、生地黄的运用,关联配伍中生地黄与牡丹皮、土茯苓与白鲜皮、金银花与连翘的使用极具临床及科研价值.挖掘数据中潜在的、隐性的药物组方规律,可推导出祛湿热兼凉血解毒的核心组合,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研究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掌跖脓疱病中医中药内治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脑病的作用机制

    谢佳峄王钜为蒋越赵圣...
    609-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治疗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轻度认知障碍、失眠障碍、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以及PubChem平台预测桂枝茯苓丸组方药物的核心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检索DrugBank、疾病基因网络(Disease Gene Network,DisGeNET)、基因组注释数据平台(Genome Annotation Database Platform,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靶点,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药物-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核心靶点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去重后共获取桂枝茯苓丸核心活性成分155个,相关靶点672个,脑病靶点19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78个,其中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脑病的5个核心活性成分为丹皮酚、槲皮素、芍药苷、肉桂醛、苦杏仁苷,PPI筛选得到5个关键靶点分别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胰岛素(insulin,INS)、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B),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通路分别为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中的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RAGE)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变-多发性疾病中的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之间结合活性较好.[结论]本研究阐述了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脑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了解桂枝茯苓丸的作用机制,探索新的临床应用和实验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桂枝茯苓丸脑病异病同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丹皮酚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数据信息素养嵌入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诸佳珍吴杨辰子齐嘉阳林觐民...
    62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数据信息素养嵌入中医药类研究生教育,为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创新思路.[方法]采集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至2021年送审的891篇次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结果数据,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别、学科专业、送审年份、所属单位、学位论文评阅指标等因素,统计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情况,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建议.[结果]A、B、C档的篇次占比分别为85.07%、12.01%、2.92%,各档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一级学科分类,结果表明中药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整体优于其他学科;按培养类别分类,结果表明非定向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整体优于定向类别;按送审年份分类,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博士论文盲审送审数量的增加,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也逐渐提升;按所属单位分类,结果表明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较好,优于其他学院.综合说明培养类别、学科专业、送审年份、所属单位、学位论文评阅指标等因素,均有效反馈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结论]为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将数据信息素养融入研究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据信息素养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教育质量

    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以《老年护理学》课程为例

    白璐楚婷杨莉莉王延隆...
    627-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中医药院校《老年护理学》课程为例,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聚焦护理专业育人本质,构建《老年护理学》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方案和评价体系.[结果]通过老年护理四个维度"认识、实践、感悟、创新",构建出中医药课程思政方案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维度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结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解决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两张皮"现象,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及现代化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老年护理学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余土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经验

    楼雨菲余土根
    63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余土根教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随诊,记录医案资料,整理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有关病因机制的研究文献,归纳整理余土根教授治疗OLP的经验,概括总结其对OLP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日常调护的认识,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OLP与多种因素相关,余土根教授谓之内外相因,虚实夹杂,根源于脾胃之间,积热、阴虚、情乱等皆可致病.疗疾以清热祛湿为先,健脾护胃为本,滋阴润燥为务,解郁化瘀为要,用药灵活加减.重视患者心理因素,兼参"治未病",日常积极宣导,实行善防.验案中患者知命之年,诊为脾虚湿热之口疮,治拟健脾祛湿、清热敛疮,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结论]余土根教授治疗OLP,清热祛湿先行,强调健脾为本,关注情志因素,辅以滋阴润燥、解郁化瘀之法,收效甚佳,值得学习与借鉴.

    口腔扁平苔藓口疮清热祛湿健脾情志余土根临床经验中医治疗

    赵孟頫书札中的医事

    冯涵陈启兰张纪达
    637-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宋元时期艺术家赵孟頫尺牍书札中的医事活动.[方法]以历史文献学考据法和文本分析法,参考现有文献资料,根据年代顺序对书札进行排序,总结归纳其中有关中医中药的内容,分析推测赵孟頫患不同病时相应的病因、药方和疗效,以及当时的社会医疗习惯;通过书札中记载的赵孟頫与亲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情往来,探究宋元时期士大夫阶层和统治者对医学的态度.[结果]赵孟頫生前多次患病,其本人具有优秀的医学素养,不但能够依据疾病症状自行诊断开方,也会给亲友以用药建议,而且他与亲友之间交流经验药方,互相赠送养生药食,许多是药食同源之物,其药方大都源自官修医书,从侧面印证了宋元人民会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展现了儒生士大夫阶层习医亲医的社会风尚和统治者重医的政治态度.[结论]赵孟頫的尺牍书札,作为实物史料,为中医中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赵孟頫中医药文化儒医书信士大夫食疗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