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范永升

月刊

1005-5509

zjzyxb@163.com

0571-8661369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一类中医学术性期刊,以报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兼顾本省及国内外有学术见解的优秀中医学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指导自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亚蓓运用齐氏脐针治疗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的临床体会

    姚莎娜郑利芳金亚蓓
    823-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浙江省名中医金亚蓓教授运用齐氏脐针治疗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整理、回顾、分析的方式,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选穴等方面总结金师运用脐针治疗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两则.[结果]金师认为,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内在核心病机为"脾虚不运,五脏不坚",与"肾虚不充,骨髓化生乏源""肝失疏泄,横克脾土"关系密切.临床常将患者分为脾肾两虚型和肝郁脾虚型两类,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脐针治疗以"震位、巽位、离位、坤位"为主方,肝郁脾虚型则以"左升四针"为主,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畅情志,随证调整针方.文末所举验案中,其一患者属脾肾两虚型,用脐针益气健脾、补肾培元为治,兼顾患者负面情绪,辅以疏肝、祛邪、固脱,邪去正复后改为"左升四针"助阳升发而使身高得长;其二患者属肝郁脾虚型,系学业压力重大、肝失疏泄、横克脾土所致,以"左升四针"疏肝解郁、升发阳气,辅以宣肺理气,最终五脏调和而身高自长.[结论]金师运用齐氏脐针治疗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严谨辨证,分型论治,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注重调畅情志,临床特色鲜明,治疗效果显著,其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脐针青少年身高增长缓慢脾肾两虚肝郁脾虚名医经验医案金亚蓓

    叶天士除陈气法述要

    王培基郭逸文王钊柳心...
    828-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叶天士除陈气法及用药特点,以期为脾瘅(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辨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系统分析陈气概念的起源、发展、历代医家的阐释,考察《黄帝内经》中"兰除陈气"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演变.聚焦叶天士的医理、药理思想,总结其运用除陈气法治疗脾瘅的用药规律,包括药物选择、配伍原则及治疗目标,以此揭示其防治理念的核心.基于现代中医学理论,重新审视陈气概念,分析其与现代代谢性疾病的关联,并评价除陈气法的现代应用状况.[结果]陈气被视为精微物质蓄积异常状态,与代谢失衡紧密相关,为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除陈气法扎根于《黄帝内经》的"兰除陈气",叶天士通过精确辨证,以除陈气法为核心,结合人参、黄连等药物,有效干预脾瘅,减少消渴发生,但具体用药策略仍需更多研究支持.除陈气法作为中医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关键治疗原则之一,尽管在现代代谢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潜力,但其具体用法及药物使用目前仍然处于经验积累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结论]叶天士的除陈气法为代谢性疾病的中医学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研究不仅深化了陈气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但仍需更多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以精确化其应用.未来工作应侧重于除陈气法的机制研究与临床验证,以期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叶天士陈气源流脾瘅代谢性疾病病机中医理论除陈气法

    《金匮要略》"肚"之部位探微

    赵东欣李鹏英
    834-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金匮要略》中所述"肚"字条文进行辨析,探究"肚""腹"在《金匮要略》成书时期的用法异同,明确"肚中寒"与"肚热"的具体含义.[方法]通过对"肚"所涉及条文义理进行分析,并考证仲景著书年代"肚""腹"两字的本意,并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条文所述疾病"中寒""黄疸"相近之条文,总结条文中"肚"的用法.[结果]历代对"肚"的解释较为多样,如认为其为脾脏、属脾经循行部位、腹部的代指等.考究"肚""腹"两字本义,"腹"先诞生于"肚",其含义及造词能力均高于"肚","肚"最早见于西汉,其多指代动物的胃.又通过考证仲景对"中寒""黄疸"疾病的理法分析,发现在《金匮要略》中"肚"指代胃腑,其多用于阳明病的表述中.[结论]《金匮要略》中"肚"与"腹"的含义不同,"肚"非与"腹"之互用.

    《金匮要略》中寒黄疸阳明病阳明中寒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与"《近效》术附子汤"考辨

    王瀚峥王柏舟黄巾格曹灵勇...
    838-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与《近效》术附子汤的原貌,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开展临床应用与研究工作.[方法]从校勘学的角度出发,使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归纳与演绎等文献校勘方法,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演变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从校勘学角度考证,《金匮要略》中的白术附子汤与《近效》术附子汤并非同一方,前者方药的用量当为目前通行邓珍本《金匮要略》所载的一倍,后者方药实际上与张仲景的甘草附子汤相同.基于历史视角分析,二方被混淆的原因有三:一为方名相近导致误会,二为宋臣"无心"之失,三为元代邓珍"助攻".[结论]《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与《近效》术附子汤的方药已经考证清晰,二者关系已经明确,可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白术附子汤《近效》术附子汤《金匮要略》风湿张仲景考证

    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注释特色探析

    崔瑞静崔静豪李玉清
    84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一书的注释特色,以期为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将《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一书中所载注文进行归纳整理,结合《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句读》《礼记》等书的相关论述,对《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的注释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丹波元坚是日本考证派泰斗,《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其为辑补其父《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之未尽而作.书中注文博采先贤典籍,考释与集注并存;精通小学知识,精准辨析通假字、古今字;汇纂诸家学说,评述前人注解得失;阐发治验心得,为临床施术提供参考.[结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金匮要略》的精良注本,汇集丹波元坚近三十年仲景学术研究精粹,系统研究此书对《金匮要略》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丹波元坚《金匮要略》《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注释考证仲景学术汉方医学

    基于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中医学专业成绩分析与策略研究

    宋巧玲吴建浓高祥福卢建华...
    848-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存在问题,为中医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知识及技能提供参考.[方法]以该校2018至2020年参加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实证研究的中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分阶段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考试通过率、掌握率.[结果]分阶段考试成绩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情况,理论考试平均通过率为68.64%,技能考试平均通过率95.27%.理论考试平均总掌握率为65.06%,其中西医(基础医学类)55.57%、西医(临床医学类)52.12%,与理论考试总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能考试总掌握率为76.57%,第3~4站(体格检查)的平均掌握率分别为71.24%、72.24%.可以通过制定考试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考试内驱力,通过强化西医课程培训来提升理论考试通过率,通过反复临床技能训练来补齐技能考核的短板等改进措施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可为中医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作参考.[结论]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制定考试激励机制、强化西医课程培训、反复临床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医学专业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成绩分析

    基于"脾主为卫"的黄芽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探讨

    王斯廖加抱李蕾裴环...
    85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丰富中医"脾主为卫"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提供思路借鉴.[方法]自UC中医治则治法与"脾主为卫"理论相契合出发,结合黄芽汤中各药物治疗UC的作用,通过阐释"脾主为卫"的理论内涵及免疫学外延,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初步探讨"健脾益气"经典方黄芽汤治疗UC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尽管黄芽汤治疗UC的研究尚缺乏,然黄芽汤自中医"脾主为卫"理论出发,通过"健脾益气"治疗UC具有可行性,其潜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细胞、保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或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自噬通路表达5个方面.[结论]中医"脾主为卫"理论内涵与现代医学中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具有同质生理效应,是脾、胃肠道等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健脾益气"经典方黄芽汤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治疗UC,不仅具有可行性,亦将为U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名方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脾主为卫健脾益气黄芽汤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潜在机制

    血清与海马内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的LC-MS/MS测定及其在白芍抗抑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苏媛蔡思雨时梦甜王丹丹...
    862-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5-羟基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5-HIAA)含量的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中药抗抑郁功效的评价.[方法]取小鼠血清和海马组织,通过蛋白沉淀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后,利用所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测定5-HT和5-HIAA的含量.采用Hypersil ODS(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柱温为40℃,流动相为0.1%甲酸水(含2 mmol·L-1乙酸铵):乙腈,流速为1 mL·min-1,质谱检测选择多重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将19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和30个白芍提取物组,每组6只.测定血清和海马中5-HT和5-HIAA含量,并进行悬尾实验与强迫游泳实验.[结果]5-HT和5-HIAA分别在0.1~1 000 ng·mL-1和1~5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加样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白芍提取物组5-HIAA/5-HT值相对于模型组的变化程度,与行为学实验指标变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变化程度显著高于行为学实验,组内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更小.[结论]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同时测定血清、海马组织中5-HT和5-HIAA的含量,适用于白芍等具有神经保护功效药物的研究及药效评价.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小鼠血清海马组织白芍抑郁症药效评价

    2000至2023年雷公藤多苷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廖春满张正媚王梅杰杨珂...
    872-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为今后TG的深入研究与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中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关于TG的文献,使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查重及清洗,采用Excel 构建年度发文量折线图,运用VOSviewer 1.6.13软件和CiteSpace 6.2 R2软件对其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关图谱.[结果]共纳入1 752篇文献,2008年以来,发文量阶段性增长后,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共涉及作者4 186位,其中核心作者75位,形成了以丁樱、李振彬、林娜、崔瑞琴、陈卫东等为代表的合作团队;主要发文机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其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研究机构相对独立分散,多是中医类院校与其附属医院的合作,跨地区的合作较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共形成了6个聚类,研究热点主要是TG联合用药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皮肤黏膜类疾病的临床研究,以及TG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近几年突现的关键词有皮炎湿疹、咪唑斯汀、炎症因子、免疫功能、他克莫司等.[结论]TG在肾脏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是研究热点,皮炎湿疹等皮肤黏膜类疾病、TG作用机制及炎症因子等领域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各团队间仍需加强合作,加强TG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并探索有效的配伍减毒方式,为今后T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雷公藤多苷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VOSviewerCiteSpace知识图谱

    2型糖尿病发病中炎症因子的作用和中医从湿热论治的研究进展

    楼雨沁蒋旭宏
    881-885,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归纳总结国内外对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发病中炎症因子作用的认识、T2DM湿热证与炎症的相关性以及从湿热证治疗T2DM的经验,以期为T2DM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查阅T2DM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关于炎症因子在T2DM发病中作用的研究结果,总结湿热证与炎症的相关性以及中医从湿热论治T2DM的经验.[结果]T2DM的发病与炎症因子关系密切,T2DM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均高于正常水平.炎症因子在T2DM发病中的作用包括阻碍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正常酪氨酸磷酸化,加速IRS与磷脂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解离以及IRS的降解,影响下游的PI3K磷酸化,干扰胰岛素信号经此通路下传,引发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促进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化,通过正反馈机制不断加重炎症状态,导致IR;直接或间接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中医辨证T2DM患者多为湿热证,湿热证T2DM的TNF-α、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更高,脂代谢紊乱、IR及炎症状态更为严重,提示T2DM湿热证与机体的炎症状态存在较强相关性.中医通过应用各种清热化湿中药复方与单药治疗T2DM湿热证,能够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结论]T2DM、炎症、湿热证之间存在相关性,T2DM多属于湿热证,运用清热化湿中药复方与单方治疗T2DM湿热证有效,从湿热论治T2DM可成为治疗T2DM的新思路.

    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湿热证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