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段广森

双月刊

1671-9476

xuebaowk@163.com(文科)

0394-8178181

466001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文昌路东段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主要发表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心理、体育等学科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论文。热情欢迎校内外作者向本刊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教和合思想:解决人与自然疏离的路径选择

    李昳聪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的疏离早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普遍的生存状态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甚至社会伦理行为关系紧密.西方学者围绕人与自然疏离与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形成了不同的生态伦理学派.这些理论帮助我们分析了人与自然疏离的原因并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疏离所导致的结果,却没能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华道教基于"三元"和谐、"天人同构"等观念构建起来的和合思想,通过"修心养性"及"治身养生"的修持路径,巧妙地将其融入日常坐卧化解了当代人的"疏离"病苦.这些独特又丰富的和合遗产恰好是治愈人与自然疏离的妙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道教和合人与自然治愈疏离路径

    人生如梦大地皆春——张伯驹《春游词》论

    佟建伟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伯驹位居20世纪词坛大家之列,与其贡献给世人的《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等词集相关.而其1961-1965年于长春创作的《春游词》,拓辟出其词创作的新境界,深厚悲辣笔调下的悠悠乡愁,营造出人生如梦、大地皆春,生死无可无不可的流人心境.《春游词》以率真、情醇的审美蕴藉,成为张伯驹词作的巅峰.

    张伯驹《春游词》出关乡愁全新境界

    张伯驹艺术精神探析——从张伯驹《佛学与戏剧》谈起

    张志君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学与戏剧》是张伯驹1932年撰写的关于戏剧的理论文章,通过对佛学与戏剧的比较,认为二者均对人生有彻底的解剖,因而具有维持人生永远安宁之功效.沿着张伯驹的思路对佛学与戏剧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做出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该文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张伯驹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艺术精神贯穿了张伯驹的一生.艺术精神成为进入张伯驹精神世界的最有说服力的切入点.

    张伯驹《佛学与戏剧》艺术精神

    弘扬优秀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周口师范学院研究地域文化的意义

    任动
    75-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地方高校研究地域文化,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口市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对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周口师范学院研究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可行性,也为其他高校传承地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范本.

    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周口师范学院

    新世纪之交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底层文学

    马小敏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前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时代的消费文化语境.而底层文学创作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叙事的模式化,尤其是对暴力与性的书写,成为同质化书写的热点.底层如何被表述,底层文学如何回归文学本质,依然需要创作者进行新的美学价值重构.

    消费文化底层文学暴力美学性书写价值重构

    哈特的法律开放结构与自由裁量权的反思

    陈秀萍陈美芳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哈特与德沃金争论的核心,也是法理学和司法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法学界对自由裁量权的传统理解,是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处分的裁判自由度,以及什么情况下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哈特的裁量观是法官在法律开放处行使自由裁量权,而通过与德沃金的论争,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裁量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代中国司法体系中法官使用自由裁量权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自由裁量权规则模式开放结构承认规则

    《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特色、制度缺失及未来展望

    郭少飞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权编作为权利法特色鲜明,确认落实人格尊严自由的价值理念,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人格权体系,全面一体地保护人格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系统规定了人格权请求权这一新型绝对权保护方式.但在规则的自足性操作性、具体人格权益与所属权利的匹配度、新技术挑战的立法回应、人格财产利益概括保护、损害赔偿制度多样性等方面存在缺失.后民法典时代,面对人格权编内在制度不足以及复杂的不断变迁的社会实践,应兼采法典解释与典外立法,以现有制度细化、具体人格权益独立及新型人格权法定化为核心,持续改进完善.

    人格权编人格权体系新型人格权法典解释论典外立法论

    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治困境与治理对策分析

    任彦君李珮琛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诈骗是以网络为平台实施的犯罪.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多、取证难,并且发生频率高、危害大,是人们极为痛恨的一类犯罪,也成为司法机关棘手的问题.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治困境在于:网络诈骗产业链的形成使防控难度加大;网络安全技术有待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不高;网络犯罪案件侦破难度较大;跨地域、跨国界特点造成治理难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包括: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作战机制;增加网络科技投入和研究;加强网络犯罪追踪的国际合作;宣传反诈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网络诈骗诈骗产业链防范意识防治困境治理对策

    恢复性司法理念本土化应用的困境与对策——以环境犯罪为例

    李梁田玉明
    105-10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刑罚理论通过国家对犯罪人施以刑罚体现正义,却忽视了对受损社会关系的修复.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恢复性司法理念再度兴起.恢复性司法理念作为治理环境犯罪的新理念,我国多地对其进行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立法上,因立法阙如导致的恢复性措施法律定性不明、适用范围和阶段模糊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司法上,滥用缓刑、执行监督缺位导致恢复性措施效果不佳.为更好使恢复性措施应用于本土化实践中,我国应当尽快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恢复性司法立法困境司法困境完善路径

    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问题的深入剖析

    张书源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我国的监察体制正持续深入改革,监察法的制定与颁布更是成为党和国家开展自我监督的重要体现.接着,为了更好地促进监察法与刑事诉讼的有效衔接,减少二者的矛盾与冲突,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存有未尽之处,需要对二者衔接的问题继续作出深入剖析,如职能、级别和地域的管辖权的衔接,立案程序的衔接,调查程序与侦查程序的衔接,留置措施与强制措施的衔接等,需从多方面出发来对监察相关法律内容进行完善,进一步促进两法的有效衔接.

    监察法刑事诉讼法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