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掺气空化的电子膨胀阀降噪研究

    刘诗岩刘益才张玙武立康...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调、冰箱等家用小型制冷设备提供舒适居家环境的同时,其产生的噪声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掺气空化理论对电子膨胀阀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加装旁通管将蒸发器入口处的制冷剂引入至电子膨胀阀出口处进行掺气,提高制冷剂局部流动压力,有效抑制两相流中气泡的破裂,改进后的双旁通电子膨胀阀和四旁通电子膨胀阀对出口处制冷剂气泡破裂产生的噪声具有极大的降低作用.经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研究发现,双旁通电子膨胀阀和四旁通电子膨胀阀比原电子膨胀阀产生的噪声值分别降低2.729 dB(A)和3.778 dB(A).

    电子膨胀阀流动降噪掺气空化结构优化空化气泡

    CaCl2/石墨烯复配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公绪金王君竹董玉奇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同步增强活性炭-甲醇吸附制冷系统的热质传递能效,本文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中引入炭素前驱体原位CaCl2浸渍嵌合与石墨烯复配过程,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新型炭材料CA-GC及石墨烯复配炭SC-GC;并对其吸附/解吸特性、导热系数及制冷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aCl2浸渍嵌合显著提升了炭表面及炭骨架内部的钙氧化物吸附点位丰度(灰分达到19.38%),从而显著提升了CA-GC的Sokoda&Suzuki平衡吸附量((533.38±6.97)mg/g)和导热系数((1.058±0.77)W/(m·K)).石墨烯的复配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复合炭材料SC-GC的导热系数((2.61±0.15)W/(m·K))和平衡吸附量((712.84±30.66)mg/g).当解吸温度为100℃,循环时间60 min时,基于SC-GC构建的吸附制冷床连续制冷循环脱附量、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达到(533.10±14.17)mg/g、(486.95±9.79)kJ/kg和(973.86±15.28)kJ/(kg·h).

    吸附制冷活性炭甲醇导热系数制冷功率

    蒸气压缩式CO2水合物直接接触蓄冷系统的仿真研究

    段汉坤谢应明杨文宇谢梅萍...
    114-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建立了水冷压缩式CO2水合物直接接触蓄冷系统的仿真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充注压力(3.5、3.6、3.7、3.8 MPa)下蓄冷系统的降温曲线和总蓄冷量.研究发现,降温曲线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依次为4.02%、4.43%、3.38%、1.89%,总蓄冷量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依次为0.82%、3.41%、1.45%、1.81%,所有相对误差均小于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了提高实验系统蓄冷性能,采用模型进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由65 mL/s增至100 mL/s时,系统预冷时间由22.5 min减至20.8 min,系统COP先增加后减少.冷却水流量为95 mL/s时,系统COP最大;冷却水温度由22℃升至30℃时,系统预冷时间由16.1 min增至21.9 min,系统COP由1.77降至1.53;当充注压力由3.5 MPa升至5.0 MPa时,排气压力由5.4 MPa升至12.1 MPa.当充注压力为5.0 MPa时,排气压力为12.1 MPa,超过压缩机警戒压力,所以低于5.0 MPa的充注压力较为安全.

    CO2水合物压缩式制冷循环蓄冷系统模拟优化

    两相CO2喷射器混合室直径优化与模拟分析

    龙俊安宋霞施骏业陈江平...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室直径对两相喷射器的性能影响显著.结合湍流射流理论,本文提出两相喷射器混合室直径的射流分析设计方法:当混合射流的流量增至喷射器的目标总流量时,射流外边界的直径即为最优混合室直径.根据该方法优化某型号CO2喷射器的混合室直径,引射比为0.5时的最优直径为2.4 mm.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混合室直径对CO2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室最优直径为2.2 mm.当混合室直径为2.4 mm时,喷射器压升为0.9 MPa,相比优化前提高了57.9%.结合射流理论,拟合了无量纲最优混合室直径的关联式.当引射比为0.4~0.8时,无量纲最优直径为1.7~2.1.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CFD模拟结果相差-6%~10%,可用于工程上预估最优混合室直径.

    喷射器混合室两相流射流优化

    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流态可视化研究

    姜林林蒋金周张海滨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020 kg/(m2·s),饱和温度-10~25℃,管径1~3 mm,干度0~1.实验中共观察到8种R290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其中间歇流和波状流为3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弹状流和环状为1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实测流态图中3 mm管的泡状流、混状流,2 mm管的泡状流,1 mm管的弹状流与D&W流态转变准则较为吻合,而2 mm管和1 mm管的离散流区域匹配性较差;管径的变化对流态有重要影响,随着管径的减小,气泡形状、流态形式、流态分布及流态转变曲线均发生变化,管径微尺度效应出现.

    水平微细圆管流动沸腾R290流态D&W流态转变准则

    R1233zd(E)在平行小通道中的流动沸腾可视化研究

    张昭方奕栋徐丹胡凌韧...
    136-14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低压制冷剂R1233zd(E)在平行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制冷剂在平行通道内流型的演变与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流型对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流密度的增加,在通道内观察到泡状流、段塞流、搅拌流和波形环状流;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部分通道出现回流现象.此外,不同通道内流型的分布规律略有不同;通道中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趋势随流型的演变可分为不同阶段,中部与出口处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干度小于0.1时,表面传热系数几乎不受质量通量的影响;随着干度增加,表面传热系数与质量通量呈正相关.

    平行通道流动沸腾可视化流型分布换热特性

    不同工况下超疏水表面的凝露特性研究

    谷贵雨盛伟郑海坤郝晓茹...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疏水表面能减少液滴的附着,减少液滴存在带来的热阻增加,提高空调、发电和海水淡化的效率.本文实验研究了不同冷表面温度(2~8℃)、空气湿度(40%~80%)、倾斜角度(0°~90°)下,超疏水表面冷凝液滴的生长特性,分析不同工况对超疏水表面凝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表面温度的降低,液滴平均半径和表面液滴覆盖率逐渐增大,冷表面温度越低,液滴生长速率越快;在不同湿度工况下,高湿度下超疏水表面液滴生长较快,但随着时间增加,低湿度下液滴生长半径将超过中高湿度,且低中湿度工况下冷表面液滴覆盖率远小于高湿度;随着倾斜角度增大,液滴临界扫掠半径逐渐减小,垂直表面相比水平表面液滴覆盖率减少42%.

    超疏水凝露液滴液滴半径表面覆盖率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仿真分析

    王岗杨永清余万胡涛...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复合热源热泵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和进一步优化系统各组件之间合理、高效的能量匹配,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分别从系统的发电效率、集热效率、制热功率和性能系数(COP)4个方面基于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与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太阳辐照度和环境温度等参数对热泵系统在光伏/光热-水&空气源热泵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运行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5%之间.光伏/光热-水&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下发电效率和集热效率均值分别为13.91%和41.14%,COP均值为2.29.此外,当辐照度和环境温度分别以500 W/m2和15℃为单一变量时,系统COP分别提升21.0%和29.8%.

    热泵性能系数光伏/光热传热性能

    基于多层分水盘结构的冷热饮水机能效提升方法

    王玥明卢经朝庄大伟丁国良...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储存式冷热饮水机的冷水释放能力及降低能耗,本文提出采用多层分水器替换单层分水器,延缓饮水机冷罐内常温水与冷水之间混合强度的实验思路.建立了多层分水器中结构参数与各层冷水温度、冷水量的数学关系,以及多层分水器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给出了对于现有采用单层分水器储存式冷热饮水机,替换为多层分水器的优化设计实例;进行了样机的制作与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32℃,冷水量释放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优化后的储存式冷热饮水机待机能耗可下降15%.

    储存式冷热饮水机待机能耗冷水供给能力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