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临界CO2汽车空调中润滑油影响特性研究进展

    张树铖殷翔宋昱龙杨旭...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新能源汽车复杂应用环境和应用需求,润滑油是影响跨临界CO2 热泵空调性能、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油品及油充注量对于充分发挥系统性能,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讨论了跨临界CO2 汽车热泵空调中润滑油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应用于CO2 汽车热泵空调的几种常用润滑油,并对各种润滑油的各项应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加入润滑油对跨临界CO2 热泵空调系统中各部件性能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对空调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润滑油在压缩机中起到减小运动件磨损和工作噪声,防止制冷剂泄漏和排温过高等作用,但过量的油积聚于压缩腔中会导致容积效率降低和功耗升高;在换热器及管路中,油在流动壁面上形成的油膜增大了流动流阻及换热热阻,同时油在蒸发器中起到抑制核态沸腾和气泡扰动的效果,对换热起到恶化作用.总结了相关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与结论,并对领域内关键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润滑油CO2汽车空调油循环率

    补气增焓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振亚曹浩宁金听祥吕子建...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补气增焓热泵(VIHP)技术因在低温工况下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成为近年来能源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阐述了现有文献中关于VIHP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应用型式、压缩机型式及其实现方法和优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比分析了相关研究结果提升VIHP系统性能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VIHP技术未来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补气增焓技术热泵应用型式压缩机优化研究

    欧盟PFAS限制提案解读及其对制冷空调行业影响与应对

    安青松侯佳鑫史琳戴晓业...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履约和"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制冷剂替代是制冷空调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采用热物性相近的低GWP的HFOs制冷剂和天然制冷剂作为替代品,实现HFCs的削减被认为是较为合适的替代技术路线;但随着 2023 年 2 月欧盟出台的PFAS限制提案,引发了对HFOs制冷剂替代前景的担忧,这可能影响全球制冷剂替代发展.因此,首先对PFAS物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含氟制冷剂与PFASs的关系,并对PFAS法案的形成脉络和关键内容进行了解读,总结了不同领域对此的观点,希望对未来制冷剂替代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思辨意义和参考价值.

    制冷剂替代欧盟PFAS法案PFASsHFOs基加利修正案

    冷水(热泵)机组能效测试方法及能效限定值的对比研究

    陶奕玮刘剑李明霞成建宏...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水(热泵)机组作为集中空调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行业整体机组能效的提高会对按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促进作用.GB/T 18430 作为冷热水机组的基础性标准,修订工作已接近尾声,与之配套的能效标准GB19577-2015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升级.对GB/T 18430 中对舒适型冷水(热泵)机组的考核方法与对应美国和欧洲的进行了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水冷式冷水(热泵)机组的理论模型,从而将中国、美国和欧洲能效标准中规定的限定值水平折算为同一个指标下进行对比.对比发现,我国目前水冷式机组的IPLV入门限定值分别提升 5.4%和 25.2%后可以达到美国能效标准A路径和B路径能效水平,提升13.4%后可与欧洲能效标准水平持平;风冷式机组能效限定值在数值上增加 25.4%后可与欧洲能效标准基本持平.本文的工作为后续能效标准GB19577-2015 的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冷水(热泵)机组IPLV测试方法对比能效限值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及实验研究

    李汉林谷雅秀何跃飞刘力文...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 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全工况"模式的热流密度高于"风冷"和"蒸发冷凝"两种模式,而"水冷"模式由于其传热面积远小于其它模式,所以其热流密度最高;"全工况"模式在保持配风量及循环水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热流密度随循环水配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喷淋水与冷却水的流量最佳配比为 2 ∶ 5;"全工况"模式在严寒干燥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总热流密度分别为5 879.64、3 964.28 及2 933.05 W/m2,因此不同地区环境运行的传热性能相差较大,该冷凝器"全工况"模式在空气干燥的地区,喷淋冷却水温度范围为 13~18℃运行时传热性能较优.在相同的条件下,"蒸发冷凝"模式的水膜传质系数高于"全工况"模式,且两者均随喷淋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蒸发式冷凝器椭圆型套管-管翅式换热器传热传质性能运行特性实验分析

    圆形隧道衬砌内毛细管换热器间歇运行的传热性能

    焦嘉琛季永明张凤君吉程帆...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地源热泵是解决地铁隧道热污染的有效技术之一,毛细管换热器(CHE)因具有抗腐蚀、易弯曲、换热性能好、节省空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地源热泵系统的前端换热器.基于示范工程建立了CHE流-热耦合传热模型,并在TRNSYS平台搭建CHE仿真系统,对隧道衬砌内CHE在连续、间歇运行下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运行时间比由 1/3 逐渐增至1 时,制冷季和采暖季第7 日的CHE日均热流密度分别由100.59、87.42 W/m2 降至78.14、68.62 W/m2,相应的围岩内表面温度分别随之增大和减小,表明间歇运行能显著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并有助于缓解隧道围岩冷热堆积问题.

    可再生能源热泵毛细管间歇运行传热性能

    碳纳米管直径对石蜡相变蓄热性能的影响

    朱猛陈华侯玉洁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石蜡导热性差、蓄热效率低等问题,利用含碳材料的高热导性改善石蜡蓄热性能.将 8~12 nm、10~20 nm、20~40 nm三种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粉末,以 5%的质量分数加入到石蜡中,研究不同碳纳米管直径对石蜡蓄热性能的影响以及碳纳米管/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各向导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碳纳米管直径的减小,复合相变材料的比热容和潜热值降低,与纯石蜡相比,相变温度约降低 1℃,潜热值下降 2.6%~3.4%,比热容减小 16.2%~16.5%.导热系数及热扩散率提高,缩短了石蜡融化时间,8~12 nm的复合材料融化时间缩短 18.2%~46.7%.垂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也得到有效改善.小直径的碳纳米管对石蜡复合相变材料蓄热特性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相变蓄热碳纳米管导热系数蓄热性能

    新型膜头环绕式冷却隔膜压缩机特性实验研究

    杨侨明王高峰赵兆瑞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设计了一种新型膜头环绕式冷却隔膜压缩机,在隔膜压缩机上膜头内部设置多个贯穿式的第一冷却流道,其与进气管和排气管在平面内相互垂直布置,进气管和排气管位于第一冷却流道之间,其中第一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冷却管路,冷却管路之间呈"米"字型排布;在下膜头靠近油腔侧的端部设置第二冷却流道,其冷却管路布置与第一冷却管路类似,从而使得隔膜压缩机膜头内部可以得到充分冷却.通过搭建的新型膜头环绕式冷却隔膜压缩机实验台,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了压比、进气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环绕式冷却管路的冷却效果随冷却介质温度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隔膜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容积效率会随压比的增大而降低,等熵效率和容积效率最高可达65%和64%;在压比一定的工况下,排气温度随进气温度的增大而升高,且在进气温度相近的情况下,压比越大排气温度越高;环绕式冷却管路的冷却效果在压比大的工况下更显著,最高可降低 184.5℃.

    加氢站隔膜压缩机膜头环绕式冷却压比

    R32热泵系统稳定性与变工况特性实验研究

    巨福军杨文欢周晓磊范晓伟...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研究了变热源进口温度工况和变热水进口温度工况下膨胀阀开度对R32 热泵系统稳定性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系统存在不同的过热度振荡区间,且热源进口温度对起始振荡过热度的影响较显著,而热水进口温度对其影响则不明显;变热源进口温度(15~25℃)工况下,制热量随着过热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而其COP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且系统均在过热度振荡区间内获得最大COP;变热水进口温度(30~40℃)工况下,制热量和COP均随着过热度的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两者均在过热度振荡区间内取得最大值;热源进口温度的升高和热水进口温度的降低均可使系统获得的最大制热量和最大COP增大,且两者在热源进口温度为 25℃时分别为9.287 kW和4.646,而在热水进口温度为30℃时则分别为 9.148 kW和 5.665.

    系统稳定性过热度振荡热泵系统变工况特性R32

    阵列低环温空气源热泵外流场模拟研究

    谭庆澎刘金平陈建勋陈潇...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无墙面阻碍和有墙面阻碍情况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六列四行的阵列物理模型,对以 261.15 K为名义工况下的空气源热泵外环境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不同水平风速下蒸发器换热面入口空气温度和换热量,分析冷风回流现象对低环温空气源热泵传热性能的影响,指出最恶劣工况机组的位置.环境风存在阻碍风机出口冷空气的扩散,使风机出口偏转角增大,导致冷空气在风机上部堆积,阵列内部以及背风侧的机组冷风回流现象更加明显.结果表明:当机组横向间距为0.6 m时,水平风速分别从 0 m/s增至 5 m/s,阵列机组最低入口空气温度比环境温度低 2.44~3.69 K,平均换热量下降 1%~6.2%,平均入口空气温度比环境温度低0.78~1.57 K;当机组距墙间距为0.6 m时,水平风速分别从0 m/s增至5 m/s,阵列机组最低入口空气温度比环境温度低 3.51~4.14 K,平均换热量下降 5.9%~11.5%,平均入口空气温度比环境温度低 1.29~1.98 K.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横向间距、不同距墙间距下阵列空气源热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横向间距或距墙间距均能改善阵列低环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换热.当横向间距增至 1.2 m,阵列机组平均换热量可达原来机组换热量的 96.5%以上;距墙间距增至 1.2 m,阵列机组平均换热量可达原来机组换热量的 91.3%以上.横向间距或距墙间距为 1.2 m为较好安装间距.

    低环温空气源热泵阵列数值模拟冷风回流环境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