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平板热管技术的电子器件热管理研究进展

    罗松严昱昊叶恭然朱剑杰...
    1-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器件不断趋于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电子器件功率过高引发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平板热管由于具有均温性好、散热效率高等优势已为许多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但面对如今越来越多元化的散热需求,开发适应新型电子设备散热需求的高效平板热管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在对平板热管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传热性能的因素(毛细芯结构、腔体厚度、工质、充液率、倾角和热源)、强化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措施(不同润湿性表面和支撑柱结构等)及其在小型化电子设备、IGBT晶体管、LED和电池组等电子器件散热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指出研究不同毛细芯结构与腔体厚度下平板热管内部流动传热特性、散热性能强化的机制和综合优化方法,以及如何在不同电子器件热管理需求下设计出空间适应性强而散热性能高效的平板热管等仍是当前平板热管有待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技术,将为平板热管在电子器件散热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平板热管临界热流密度表面润湿性强化传热电子器件散热

    新型低GWP制冷剂在-100~200℃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迪郭智恺于万金卢朋...
    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冷剂是蒸气压缩循环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流体,氢氟烷烃类化合物是目前制冷、空调和热泵设备中的主要制冷剂,但该类制冷剂会引起全球变暖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应用性能相似、环境性能友好的新型制冷剂.介绍了不同制冷剂在-100~200℃蒸气压缩循环应用场景中的使用现状,并综述了具有前景的低GWP制冷剂替代方案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HFO-1234yf、HFO-1234ze(E)、HFO-1234ze(Z)、HCFO-1233zd(E)、HFO-1336mzz(Z)5 种低GWP 制冷剂在实际应用系统中的最新研究及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制冷剂空调热泵有机朗肯循环GWP

    新能源汽车浸没式锂离子电池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李哲张华盛雷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浸没式电池冷却是将电池直接浸泡于冷却液中,相比常规间接式液冷、风冷和相变冷却,具有结构简单、降温迅速、均温性能好等优势.对目前浸没式电池冷却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统计、归纳和总结,包括浸没液采选、冷却系统结构设计、热安全等,并结合上述工作对浸没式电池冷却系统的技术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浸没式冷却可快速降低电池温度,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组的温度均一性;但该技术对电池模组的密封性要求较高,漏液以及腐蚀等难题有待解决.

    新能源汽车浸没式电池冷却电池热管理浸没液

    冷却塔冷却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余志康黄世芳张小松伍文聪...
    50-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却塔冷却是指利用冷却塔来散去生产或生活中产生的废热,从而降低循环水温的技术.与其他制冷方式相比,具有制冷效果好、耐腐蚀、成本低等优势.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分析,主要从冷却塔冷却的应用及性能优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对冷却塔在工业冷却和建筑供冷方面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其在碳捕集和余热回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拓展分析.在性能优化方面,总结了包括模型优化、结构优化和运行优化三个方向的诸多方法,重点讨论了该技术在当前研究与应用中依旧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助力于冷却塔系统高效、绿色和稳定运行.

    冷却塔蒸发冷却热力特性性能优化

    CO2/R1233zd(E)混合工质回热热泵系统性能优化分析

    邹德鑫赵朕杨凯寅王勤...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在多种供暖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低环境温度下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是重要的关注点.采用二元混合工质CO2/R1233zd(E)构建了兼顾环保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的回热热泵系统,并通过优化分析得到该系统的COP、单位容积制热量、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等系统性能在-30~-10℃环境温度下的变化规律.通过与目前常用的传统补气增焓系统和复叠系统进行对比,探明了该混合工质回热系统在低环境温度下可以保持较高效率运行.在-30~-10℃环境温度下,与R134a补气增焓系统相比其COP和单位容积制热量分别减小了9.8%~20.6%和增大了3.5%~56.1%,并且压缩机压比以及压比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度低于其他方案.二元混合工质回热系统结构简单,CO2 和R1233zd(E)安全环保,因此提出的混合工质回热系统方案在低环境温度采暖的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空气源热泵回热循环混合制冷剂优化分析

    跨临界CO2两相引射器喷嘴扩张段传热的影响分析

    冯义博何阳邓建强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临界CO2 引射器主动流入口状态对引射器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主动喷嘴壁面传热会改变主动流状态,其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有待研究.基于均质平衡模型假设,构建了跨临界CO2 两相引射器的CFD模型,模拟研究了喷嘴扩张段传热对引射器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对冷凝器出口分流引射膨胀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射器引射系数随喷嘴扩张段热流密度和喷嘴扩张段长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适用热流密度(小于 120 kW/m2)下并不明显,引射系数变化范围在 1%以内,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喷嘴扩张段传热对引射器内部流场的影响较小,喷嘴扩张段内流体温度略有升高,引射器出口干度略有增加,喷嘴出口和混合室内混合流的马赫数也略有增加;对于冷凝器出口分流引射膨胀制冷系统,利用引射器壁面传热可以过冷流体,系统COP显著提高,COP最大提升比例为 8.89%.总体而言,对引射器主动喷嘴扩张段加热,对引射器性能影响甚微,但对冷凝器出口分流引射膨胀制冷系统的性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两相引射器均质平衡模型传热制冷系统CO2

    多联式热泵空调用电子膨胀阀进出口流向控制对节流噪声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天杰詹飞龙周绍华丁国良...
    81-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联机热泵空调用电子膨胀阀因具有进出口管相互垂直的结构特性,使制冷剂具有以垂直阀针轴线方向和以平行阀针轴线方向进入电子膨胀阀两种流向形式,制冷剂在这两种流向型式下节流时产生的节流噪声具有明显差异,需要明确进出口流向控制对节流噪声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对流经电子膨胀阀的制冷剂进行状态调控和流型观测且可对节流噪声的声压级进行测量的实验装置,获得了不同制冷剂流量和干度工况下制冷剂流向对节流噪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制冷剂从与阀针轴线方向垂直的进口管流入时,节流噪声主要表现为制冷剂节流空化时产生的空泡溃灭噪声,声压级范围较低;制冷剂从与阀针轴线方向平行的进口管流入时,节流噪声表现为空泡溃灭与阀针振动相互耦合的噪声,声压级范围较高;在实验中这两种流向下节流噪声的声压级范围分别为 47.1~57.1 dB及 61.9~67.7 dB.通过对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流向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制冷剂始终从与阀针轴线方向平行的进口管流入电子膨胀阀,可降低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噪声水平.

    多联机电子膨胀阀节流噪声制冷剂流向实验研究

    换热器面积对双蒸发温度空调系统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翁文兵罗诗雨白俊武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双蒸发温度空调系统仿真模型来研究改变换热器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搭建了双蒸发温度空调系统实验台,在实验工况下改变压缩机频率(30~120 Hz)和送风量(400~1 000 m3/h),得到空调机组总制冷量Qc、总显热制冷量Qs 和显热比SHR,验证了所建模型精度.在模型中改变换热器面积(48 盘管、60 盘管、72 盘管)进行系统运行调节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换热器面积的增加,系统Qc、Qs 和SHR的调节范围在整体扩大,最大增幅分别为 5.0%、13.8%、11.8%.当送风量为 1 000 m3/h,压缩机频率为 30 Hz,换热器面积从 48 盘管增至 60 盘管、72 盘管时,Qs 的增幅分别为 9.8%和 13.8%,表明换热器面积增至60 盘管时Qs 增长效果显著,再增加换热器面积,Qs 虽有所增大但增幅放缓.最后提出一种以所需制冷量为目标,依据环境温湿度调节范围设计换热器面积的方法.

    双蒸发温度显热比制冷量温湿度独立控制

    家用空气源热泵蓄热式热管散热器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

    孙尚瑜许树学曹瑞林荣维来...
    97-10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带蓄热材料的热管式自然对流散热末端新型式,在热管式末端的换热管上外加套管,管间填充蓄热材料.管内蒸气通过凝结换热,将热量传递给蓄热材料后再传递给外套管,外套管与室内空气进行自然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构造出新型家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建立了带固体蓄热材料的热管式散热末端的传热模型,研究热泵系统启停过程,蓄热材料种类、厚度对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分析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功率等宏观性能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体蓄热材料中镁砖效果较好;热泵运行时间和蓄热材料外表面温度受蓄热体厚度影响,且存在一个临界厚度;当选取 12 mm厚的镁砖蓄热材料时,带蓄热末端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运行 12 min,供热时间 26 min,表面温度变化在 35~50℃.

    散热末端固体蓄热套管间歇运行

    蒸发冷却空调室外计算参数生成方法研究

    杨怡黄翔褚俊杰李红莲...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现行规范中夏季室外计算参数和设计日的确定方法,并在我国现行规范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蒸发冷却技术适应区,选取 4 个典型城市,形成了以湿球温度为主、干球温度为辅的蒸发冷却空调室外计算参数.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日确定方法,以台站历史长期观测数据为基准,提取典型城市夏季室外气候日变化特征和趋势,利用逐时系数法获得夏季设计日的数据.结果表明:新方法得到的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差降低,蒸发冷却潜力下降,按照现行规范中的方法指导设计会造成设计不足;现行规范中的设计日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夏季室外气候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的逐时系数法得到的设计日数据更符合典型城市的实测数据.

    蒸发冷却室外计算参数设计日逐时系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