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临界CO2多联引射器制冷系统动态模型研究

    熊治康何阳邓建强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联引射器是提高跨临界CO2制冷系统运行和调控性能的有效设备之一,本文提出了跨临界CO2多联引射器制冷系统的动态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建立气冷器与低温蒸发器模型;利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满液式蒸发器模型;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气液分离器与储液器模型;并基于真实CO2物性,考虑内部跨音速流动、相变和壅塞等现象建立了两相引射器模型,单引射器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误差在10%内.分别以压缩机转速和多联引射器的调节作为扰动条件研究了系统的瞬态响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模型与实验数据具有相同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为多喷射器制冷系统性能及调控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模拟条件.

    制冷系统多联引射器系统动态模型跨临界

    空气源热泵分段除霜性能研究

    黄韬唐兰陈海刘西安...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分段除霜方法,该系统将室外侧换热器分为3段,利用除霜控制阀对每一分段进行单独除霜控制,其余两段保持正常蒸发吸热.对分段除霜进行实验研究,并与逆循环除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相对湿度为80%、冷凝温度为40℃的工况下,逆循环除霜时间为246 s,比分段除霜的330 s更短;逆循环除霜能耗为522.1 kJ,比分段除霜735.8 kJ更低.但逆循环除霜需要从水侧换热器中吸收热量,而分段除霜过程中能够保持平均2.23 kW的制热性能,且吸、排气压力波动较小、COP降幅较缓,能够实现机组除霜期间不间断制热运行.

    空气源热泵热力学分段除霜方法除霜特性

    闭式热泵干燥系统热力性能研究

    孟照峰张帆刘寅崔祥娜...
    120-12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闭式热泵干燥系统的热力性能,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压缩机转速、膨胀阀开度及干燥温度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得到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压缩机转速由2000 r/min升至3000 r/min时,系统的功耗上升,增幅为89.6%,制热量上升,增幅为11.4%,而COP下降41.3%;当膨胀阀开度由30%升至80%时,系统的功耗下降,降幅为5.2%,制热量上升,增幅为73.5%,COP提高82.9%;当干燥温度由40℃升至60℃时,系统的功耗上升,增幅为38.1%,制热量上升,增幅为3.1%,而COP降低25.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降低热泵系统的干燥温度、压缩机转速,增大膨胀阀开度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功耗,提升系统性能.

    热泵干燥热力性能压缩机膨胀阀干燥温度

    GB 21455—2019中低温中间制冷工况参数获取方法不唯一导致的APF值计算的问题分析

    陈炫丞庄大伟丁国良余岳峰...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GB 21455—2019确定空调器能效APF时,低温中间制冷工况性能参数既可采用测试法也可采用换算法;同一空调器在这2种不同的方法下,会有2种不同的APF值.针对国标规定中的方法不唯一而造成的结果差异,需要分析产生该差异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本文基于APF的定义公式,分析采用测试法和换算法获取低温中间制冷工况性能参数造成APF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国标中给出的测试法,会导致额定中间制冷工况能效的变化趋势与计算得到的APF值变化趋势相反,这是不合理的.将国标规定的获取低温中间制冷工况性能参数的方法,由"既可测试获得也可根据额定中间制冷工况参数换算获得"改为"仅能根据额定中间制冷工况参数换算获得"是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APF空调器低温中间制冷工况空调器能效标准

    回热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内部热湿工况实验研究

    徐鹏穆昕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自建的回热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实验样机,在狭窄的气流通道内部布设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动态采集,利用焓差室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和通道入口参数,研究不同风速、一/二次空气质量比和环境参数对通道内气流热湿交换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空气饱和度变化迅速,其相对湿度高于95%时,蒸发过程基本饱和.即40 cm的湿通道长度可满足多数蒸发冷却器的设计需求.低风速和低空气质量比的工作条件下,蒸发冷却器饱和蒸发长度更短,同时降温幅度更大.对于干球温度为37.8℃,湿球温度为21.1℃的标准初始条件,通道风速恒定在0.5 m/s,经过10 cm的蒸发距离相对湿度即可升高至95.7%.环境空气的饱和程度对降温效果影响显著.在干球温度同为33.5℃的条件下,湿球温度为18.2℃的乌鲁木齐比湿球温度为26.4℃的北京二次空气平均温度低7℃.

    蒸发冷却回热循环板式换热器相对湿度潜热

    微重力下低温流体动态毛细爬升的数值模拟

    易天浩邱一男徐元元吴静怡...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航天器贮箱内液体推进剂的毛细输运过程,对单个毛细管内的液面爬升过程进行模拟,采用相场法追踪气液相界面,建立了毛细爬升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将模拟结果与根据Jurin定律以及Lucas-Washburn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研究了不同重力及低温工质情况下的毛细爬升高度和速度.结果表明:在有效重力较小的情况下,毛细爬升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在有效重力较大的情况下,由于爬升过程中液体自身重力不可忽略,毛细爬升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有效重力越大,液体爬升高度和速度越小.初始阶段表面张力越大的低温流体,其爬升高度和速度越大;在后续爬升过程中,由于黏性力的作用,液氢的毛细爬升速度先后依次超过水、液氮和液氧的毛细爬升速度.

    毛细流动重力效应相场法低温流体爬升高度

    罐式冷藏集装箱冷凝器的风道降阻设计

    许尹慧子陈炫丞庄大伟丁国良...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罐式冷藏集装箱是目前运输低温液体的最主要途径,其制冷系统出风口被液罐遮挡,导致罐箱制冷系统能效低,需在有限的安装空间下提升罐箱制冷系统能效.本文提出通过优化冷凝器风道结构与管路排布来减小风道总阻力损失、提升冷凝器风量的思路,来提升系统能效;通过优化出风口形状、分布和尺寸,保证冷凝器的出风口在受到一定遮挡的条件下也能够有足够的风量;通过优化冷凝器管路布置,在保证换热能力不下降的条件下进一步降低冷凝器阻力损失、提升风量.对上述风道降阻设计方案的测试结果表明,针对冷凝器风道结构和管路排布的优化可提升罐箱制冷系统能效25.0%,说明本文提出的冷凝器风道降阻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罐箱制冷系统的能效.

    罐式冷藏集装箱冷凝器风道降阻管路排布能效

    背板式风冷机柜冷却能力分析

    孙晓晴韩宗伟杨子威张策...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柜级背板冷却在机柜内部解决散热问题,可以减少冷量浪费,极大提高制冷效率.为研究背板式风冷机柜在不同工况下的冷却能力,本文通过CFD模拟软件建立机柜模型,对机柜内的热环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机柜内部气流组织良好,基本没有发生冷热气流掺混的现象.服务器温度随机柜循环风量的增大而减小,且降幅随着风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进风温度的升高,服务器温度呈直线上升.当进风温度为18、20、22、24、26℃时,总循环风量在2400~3200 m3/h范围内变化,42U机柜最高负载功率范围依次为11.7~15.0、11.2~14.5、10.8~14.0、10.3~13.4、9.8~12.7 kW.

    数据中心背板式机柜冷却能力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