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离心式Co2逆布雷顿制冷系统的?分析研究

    周娇乐李昊王厉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心式逆布雷顿循环(CRBC)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势能-压力能转换的制冷循环,工质在旋转管内的离心和向心流动实现高效压缩和膨胀过程,为提升气体制冷循环的效率提供了潜在可能性.以CO2为制冷工质,水为冷却介质,建立了离心式逆布雷顿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进行㶲分析,研究系统的㶲效率及㶲损分布情况,为系统的评估及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送风温度下,加热器进口温度存在优化可能,系统最大㶲损率出现在离心等温压缩、绝热压缩和向心绝热膨胀流动过程,分别约为20%,空气冷却过程和离心绝热压缩流动过程的㶲损率较小且与加热器进口温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离心式逆布雷顿循环的㶲效高达19.2%,远高于CO2逆布雷顿循环的8.1%、开式空气逆布雷顿循环的4.9%和闭式空气逆布雷顿循环的 2.3%.

    逆布雷顿循环CO2制冷循环超重力场㶲分析

    跨临界CO2两级压缩直冷制冰系统热力学性能研究

    李文龙何阳邓建强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CO2制冰系统能耗,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双级压缩中间完全冷却引射膨胀直冷制冰系统(TCEIS).通过构建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TCEIS应用于不同季节和城市的COPR+HR、年耗电量和热回收量及年运行费用和热回收收益进行了研究,并与双级压缩直冷制冰系统(TCS)、双级压缩中间完全冷却直冷制冰系统(TCIS)和单级压缩引射膨胀直冷制冰系统(ES)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热回收的情况下,TCEIS具有最高的COPR+HR,且在越炎热的季节和城市优势越明显.TCEIS在广州运行时,在分别满足冬季(410.989 kW)、过渡季(542.092 kW)和夏季(701.353 kW)制冷负荷的需求下,年运行成本相较于TCIS、TCS和ES可分别减少10.76万元、39.79万元和58.31万元.可为CO2直冷制冰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直冷制冰性能系数经济性分析双级压缩喷射器CO2

    直接蒸发式CO2人工冰场冰面温度影响因素

    吴静颜利波叶琳李敏霞...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直接蒸发式室内CO2人工冰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室内冰场稳定温度场数学模型,分析了当蒸发温度为-13 ℃,采用12.7 mm大管径铜管供冷时,室内人工冰场场地的质流密度、排管间距、含油率等因素对冰面温度和冰面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滑油含量增加会增大管内压降及冰面进出口处的温差,但由于研究的管径和质流密度相对较大,影响幅度较小;供冷排管的间距和质流密度是影响冰面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排管间距和质流密度的增大,冰面温差增大.为保证冰面温差在0.5 ℃以内,推荐的质流密度应小于200 kg/(m2.s),排管间距应小于90 mm.

    CO2直接蒸发人工冰场冰面温度

    带喷射器的低温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

    傅兵张良叶方平焦兴蓉...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 ℃,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 ℃,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热力学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喷射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其对制冷系统COP的最大提升率可达29.37%;在实验工况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8.80 MPa,对应的最优COP为1.63;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冷器出口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0℃升至40 ℃,制冷系统的COP降低61.4%.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跨临界两级压缩喷射器低蒸发温度CO2制冷性能

    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补气特性的数值研究

    夏阳姜子琪张斌田雅芬...
    131-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短型线的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的补气特性,以一款排量为38 cm3/r的电动汽车补气式涡旋压缩机为例,建立了三维非稳态数值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误差在9.5%以内.通过模型分别研究补气压力和补气温度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补气过热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补气压力的升高,压缩机排气温度先减小后逐渐增加,制热量呈增加趋势,当转速为5 000 r/min和6 000 r/min时,制热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0.5%和17.1%,制热COP先上升后下降,2种转速下有补气时制热COP的最大值较无补气时分别增加3.9%和2.3%,压缩机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容积效率逐渐降低;在补气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补气温度的增加,排气温度略有增加,压缩机功耗、制热量及制热COP几乎保持不变;相较于补气温度,补气压力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更大.

    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补气增焓补气压力补气温度

    蛇形微通道内绝热和沸腾流动气液两相压降的实验研究

    王吉刘子琦乔姗姗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蛇形微通道因结构紧凑和换热能力强的特点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对微细尺度蛇形通道内全流型演变过程中的压降研究分析相对较少.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当量直径为0.65 mm和弯管段曲率半径为1.2、1.8、2.4 mm的蛇形微通道内绝热流动和沸腾流动气液两相压降变化规律.根据实验计算了质量流速为600 kg/(m2·s)时压降的占比情况,分析了质量流速为600、1 200、1 800、2 400 kg/(m2·s)时压降的变化情况,并与文献中压降经验关联式进行对比,发现文献中大部分已有关联式并不适用于蛇形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的预测.

    微通道两相流摩擦压降流动沸腾相变换热

    小管径空调冷凝器翅片的优化

    李成恩李创业李日新赵夫峰...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调小管径换热器可降低成本、减少制冷剂充注量,对实现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对5 mm单排管空调冷凝器的平直翅片进行优化,以代替一款7 mm单排管空调冷凝器.优化对象为管间距、片宽和翅片间距,优化目标为增大换热量、减小空气侧压降并降低成本.选用田口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单目标优化,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综合性能指标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最终优化结果为管间距16.0 mm,片宽16 mm,片距1.4 mm,换热量与D7管原型机持平,压降降低35%,成本降低26%,可成功代替7 mm冷凝器.

    空调冷凝器平直翅片田口法灰色关联度综合性能指标优化

    复水量对新型真空升华-复水解冻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思彤武卫东陈珊珊刘方然...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空升华-复水解冻方法作为一种新型解冻方法,具有广阔前景.为深入了解新型真空升华-复水解冻方法的过程机理并优化其解冻工艺,采用新鲜猪里脊肉为对象,研究了复水量对解冻时间、解冻效果和系统比能耗等解冻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真空蒸汽解冻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真空升华-复水解冻方法中复水量对复水解冻阶段中传热传质过程有重要影响,不同复水量下表现出的解冻性能差异较大.当进入单位容积真空箱的复水量为0.013 5 mL/cm3时,解冻效率和能耗及解冻后冻品品质效果最优.与传统真空蒸汽解冻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将解冻时间缩短55%,解冻损失率、总色差和系统比能耗可分别降低85%、77%、47%,且能保证解冻后猪肉更好的质构参数.

    真空升华-复水解冻复水量解冻效率解冻效果(品质)比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