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产业链政策创新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产业链"链长制"的证据

    曾辉祥张芷溪姚海琳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链长制"是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制度创新,能否锻造链上企业韧性进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备受学界与业界关注.基于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链长制"的企业风险治理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链长制"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价值链权力及强化信息透明度发挥作用,且"链主"对非"链主"存在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果在行政等级更高和营商环境更好的城市中更明显,且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非"链主"的风险承担提升效果更显著.研究不仅提供了"链长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验证据,同时为地方优化产业链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产业链"链长制"企业风险承担融资约束信息透明度价值链权力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动力机制

    薛一飞杨帅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特定的动力源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动力要素包括历史成就感染力、独特优势内驱力、理想信念引领力、实践发展支撑力、宣传教育塑造力和社会环境净化力等.其中,历史成就感染力与独特优势内驱力属于本源性动力,理想信念引领力与实践发展支撑力属于导向性动力,宣传教育塑造力与社会环境净化力属于保障性动力.这六种动力要素、三维动力关系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坚实条件与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逻辑动力机制动力要素

    资本主义治理逻辑的历史性考察——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王鸿宇蓝江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也是以经济逻辑为基础的政治治理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最初理论研究的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的交换关系出发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式,为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主张国家政治治理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生活,试图建构社会存在之"人为秩序".当政治经济学从重农主义发展到亚当·斯密,生产领域中劳动的财富价值逐渐得到指认,自由的生产要求自由的交换与流通,反映在政治层面为"治理的自然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学催生了风险社会,并不断危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资本主义治理谱系,不仅为厘清资本主义治理逻辑的历史嬗变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路径,还有助于揭示政治经济学的隐秘治理效应,进而可以形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批判.

    资本主义治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自由主义

    E.P.汤普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意蕴与审视

    黄斐
    168-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翼学者E.P.汤普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既内生于由汤普森个人成长历程所塑造的人生信念中,也根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和英国国内环境的巨变中.其理论起点是现实政治中出现的"人性"空场和道德危机.围绕该问题,汤普森从"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反智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三重维度进行了批判.汤普森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恢复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并借助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推行彰显"人性"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汤普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还推动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战后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思想存在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破旧有余而立新不足的问题,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使其表现出"唯意志论"倾向,融合性的研究路径在造就其独特的学术方法的同时也凸显出理论视野上的局限.

    E.P.汤普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新左翼文化马克思主义

    文艺作品属加种差定义及其操作化转换

    王伟罗乐天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文艺作品之定义问题的传统本质论式回答以属加种差定义的形式出现,而属加种差定义可能面临五种问题,分别是滞后性问题、有限性问题、恒定本质问题、连锁悖论问题、循环论证问题.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本质论的重要答案,这些答案主要以程式性定义的面貌出现,但它们依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运用的操作化定义则为这个问题带来了不同的解答方式,它拥有类似于程式性定义的优势,又不囿于属加种差定义和程式性定义的限制.操作化定义在为文艺作品定义问题带来新的解答方式的同时,还指示了文艺研究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扩容了的研究范畴,对文艺作品界定问题的因果性探究,思辨性理论和经验性研究方法的融合,以及文艺作品的实证化、计量化的研究进路.

    文艺作品属加种差定义操作化定义程式性定义操演性转向

    "不法之法":论王夫之诗法论的内涵与得失

    张伟
    18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法论相当于创作论.相比于情景论,王夫之的诗法论是一个较少被学者关注的论题.王夫之反对律诗创作的定法与成法,称其为"非法之法".在八股文理论对诗歌创作的深度影响下,他否定制义学造成的"死法";在格调派占据主导地位之时,否定格调派造成的"死律".王夫之提倡"不法之法"及与之相关的"意脉"说、"一气"说、"一意"说,主张"以古诗作律".从实践角度而言,王夫之的诗法论有符合诗歌创作规律、突破旧说的一面,也有标准过高、难以践行的一面.从思想基础来看,王夫之诗法论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拓宽了中国古代诗法理论的阐释空间.

    王夫之诗法"不法之法"格调意脉

    全球分配正义论何以回应罗尔斯主义者的挑战:基于"世界体系论"的补充

    谢廷玉李义天
    20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罗尔斯主义者与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论辩中,全球分配正义论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关于"万民社会"中是否存在与"域内社会"的"基本结构"可类比的"背景结构".罗尔斯及其辩护者均强调域内的"政治文化"而否认这种可比性.由此,他们认为没有理由将分配正义原则应用于全球.二是对于应以何种制度在全球层面落实分配正义原则,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设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此,"世界体系论"的理论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全球分配正义论,帮助其回应挑战:该理论有助于反驳罗尔斯主义者的"政治文化视角",确认全球"背景结构"与域内社会基本结构的可类比性;同时,世界体系论变革"世界体系"的方案也可补充全球分配正义论者的制度设想,弥补其当前的不足.

    分配正义基本结构政治文化世界体系

    走出殖民主义:洛苏尔多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李雨豪郭丽双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殖民主义在当代并没有消亡,它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生产方式伴生而行.多米尼克·洛苏尔多从哲学批判转向历史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阐明了其针对殖民主义的自由观,在殖民主义尚存且现代人普遍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他依托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入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之中.洛苏尔多指明自由的人应当是被全面承认的,这种自由建立在个体被压迫时所具备的反抗权之上,因而在资本主义历史中被压迫者争取承认的斗争实质上是合法追求自由的途径.将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相结合,洛苏尔多重塑了这一理论,以被承认为目的,一切关于自由解放的运动都可以被"复数形式"的阶级斗争所涵盖,阶级的概念事实上被拓展了.但他却走向了偏离马克思本人观点的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对殖民主义经济逻辑的彻底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之中,既要以人为本,又须胸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多米尼克·洛苏尔多历史唯物主义殖民主义承认理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