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吴晓芙

月刊

1673-923X

xb-csfu@163.com

0731-85623395,85623278

410004

湖南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南林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中国林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其文摘和文章被《中国林业文摘》、《中国生物文摘》、《竹类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叶面喷施乙烯利对银杏叶生物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侯慧丰张晶晶罗怡璇汪贵斌...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外源乙烯利浓度对银杏叶生物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 3 年生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喷施 4 种浓度的乙烯利(200、400、600、800 mg·L-1),30 d后采样.测定叶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有利于银杏叶生物量积累、生理代谢和品质提高的外源乙烯利浓度.[结果]除800 mg·L-1的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叶生物量均高于对照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源乙烯利浓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银杏叶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800 mg·L-1 的乙烯利处理显著提高了银杏叶片中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 13.41%.此浓度下,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高浓度乙烯利(>500 mg·L-1)处理组银杏内酯A(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除 600 mg·L-1 的处理组外,其他浓度处理组的银杏内酯B(G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白果内酯(BB)含量,而对银杏内酯C(GC)含量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GA含量与叶绿素a、总叶绿素呈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呈极显著负相关.GB含量与ABA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素(IAA)、GA3、玉米素(ZR)呈显著正相关.GC、BB含量与ZR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乙烯利喷施浓度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800、600、400、200、0 mg·L-1.[结论]喷施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有效促进银杏叶生物量的积累,增强初生代谢,提高银杏叶中萜内酯化合物的含量,适宜的乙烯利喷施浓度为800 mg·L-1.

    乙烯利叶生物量生理品质

    云南顶瓶梗霉对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

    李旭张延威张运林李剑峰...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云南顶瓶梗霉GZUIFR 22.409 对不同类型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以期利用该真菌促进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减少森林地表凋落物的载量,从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并为利用微生物降解法降低贵州林区森林可燃物载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采集林地的针叶和阔叶地表凋落物,利用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分别处理凋落物,并按照野外调查地表凋落物床层参数设置床层后,于25℃温度和80%相对湿度条件下测定两类地表凋落物的失重动态,分析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对两类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结果]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对两类地表凋落物均具有降解作用且都在第 16 天降解率最大.对于针叶凋落物,粗酶的降解率为 9.74%,菌的降解率为 13.14%;经降解模型拟合,粗酶的降解系数k为 0.004,降解t0.5 为165 d、t0.95 为740 d,菌的降解系数k为0.005,降解t0.5 为131 d、t0.95 为588 d;对于阔叶凋落物,粗酶的降解率为15.76%,菌的降解率为15.37%;经降解模型拟合,粗酶的降解系数k为0.007,降解t0.5 为93 d、t0.95 为422 d,菌的降解系数k为 0.006,降解t0.5 为 103 d、t0.95 为 487 d.[结论]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及其粗酶对针阔叶地表凋落物都有降解效果,对阔叶凋落物的降解效果优于针叶凋落物,应用该菌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减少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的效果.因此云南顶瓶梗霉在调控森林地表凋落物载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丝状真菌森林凋落物降解降解模型森林火险

    栎类次生林自稀疏条件下的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王子卫肖化顺龙时胜曾思齐...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划分栎类次生林自稀疏结构单元,是应用林分自稀疏发生规律开展栎类次生林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方法]以湖南省 2009 年和 2014 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 6 块栎类次生林样地为数据源,使用3 种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划分方法,分别得到若干个结构单元,计算各结构单元内林木的株数密度和平均胸径,建立Reineke密度指数模型,比较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检验效果.[结果]方法 1、方法 2 和方法 3 所得样本拟合的自稀疏边界线R2 分别为 0.882、0.780、0.893;RMSE分别为 0.180、0.229、0.169;方法 3 的拟合效果最好.3 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中,方法 3 对自稀疏判断的正确率为 72%,检验效果较好;其余 2 种方法均低于 50%.[结论]3种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中,方法1忽略了距离死亡木较远的样木;方法2没有考虑位置不同的样木对死亡木影响的差异;方法 3(Voronoi图+样圆权重法)更为完整地统计了对自稀疏有影响的样木,并区分为Ⅰ类样木和Ⅱ类样木,分别计算权重,分析其对死亡木影响的差异.方法 3 是一种考虑了林木空间分布差异,同时还依据对死亡木影响大小区分样木类别的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栎类次生林自稀疏林分空间结构单元湖南省

    钦州湾不同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甘国娟陈永意田红灯李嘉佳...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研究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关键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外来植物科学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钦州湾滨海湿地 3 块不同林龄(10、15和20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分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0~20 cm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的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全硫(TS)、有效硫(AS)、全钾(TK)、有效钾(AK)等含量,研究表层沉积物C、N、P等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无瓣海桑林龄对沉积物TOC、TN、TP、TS、AS等理化性质及C/N、C/P、C/S、C/K、N/S、P/S、P/K、S/K等生态化学计量具有显著影响;2)研究区沉积物C/N均值(20.41)略高于中国湿地土壤C/N均值(18.22),C/P均值(64.91)、N/P均值(3.19)远低于中国湿地土壤C/P均值(245.22)、N/P均值(13.6),C∶N∶P均值为 20.3,处于中国湿地土壤中C∶N∶P变化范围 7.08~41.44 之间;3)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OC、TN和TP是影响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研究区沉积物具有富C、P而少N的特点,沉积物P素矿化能力较强,无瓣海桑生长需P量大、受N限制.在无瓣海桑人工林管理过程中,建议科学调控沉积物TOC含量、降低入海口N素和P素输入来减缓无瓣海桑的扩散速度,以降低其生态风险.

    无瓣海桑林龄表层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人工林管理

    黔中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特征

    刘娜杨光能周华丁访军...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以黔中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团聚体粒径分组对 0~80 cm土层内团聚体的质量分数、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C、N含量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团聚体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大团聚体(45.57%~91.20%)>微团聚体(7.24%~32.87%)>粉黏团聚体(1.09%~21.56%),大团聚体质量分数整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升高,在发育的后期大团聚质量分数较低,而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则相反;2)不同发育阶段 0~80 cm土层内MWD和GMD的范围分别为 0.57~1.04 和 0.30~0.92 mm,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幼龄林至近熟林阶段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林阶段显著降低,在过熟林阶段有一定升高;3)不同发育阶段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黏团聚体C、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8.47~32.61、1.20~1.98、21.99~38.42、1.12~1.80、14.49~29.39 和0.94~2.45 g∙kg-1,各团聚体C、N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C、N随正向发育先升高后降低,粉黏粒团聚体C降低,N则呈现波动的趋势;4)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各团聚体C、N分别与MWD和GM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同一团聚体C与N之间、不同团聚体C与C、C与N、N与N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黔中马尾松人工林发育的后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对养分的固持能力降低.

    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养分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土壤结构粒径分组

    桂西北干热河谷典型森林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钟萍卢志锋韦铄星黄玲...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评价桂西北干热河谷典型森林类型土壤质量,以期为干热河谷区域森林经营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桂西北干热河谷林区内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次生林、落叶阔叶人工林和针叶人工纯林4 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共14 个,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小数据集法构建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通过加权综合指数法开展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1)针叶人工纯林土壤化学养分和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阔叶林,阔叶人工林土壤性质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总体上桂西北干热河谷林区土壤呈干旱缺磷的特征;2)筛选出含水率、全磷和全氮构建最小数据集,可以解释全数据集质量指标的77%,能系统有效地评价研究区内土壤质量;权重排序为含水率(0.364)>全磷(0.340)>全氮(0.296),含水率和全磷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3)不同林型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18)>落叶阔叶人工林(0.598)>落叶阔叶次生林(0.473)>针叶人工纯林(0.282),针叶人工纯林土壤质量显著最低(P<0.05).[结论]针叶人工林土壤质量显著低于阔叶林,含水率和全磷含量是限制干热河谷林区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干热河谷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法土壤质量评价

    横断山脉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周嫒婷葛白瑞雪李鸿博伍建榕...
    165-17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状况及其与各生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四川、西藏地区的高山栎组的根系和土壤为研究材料,观察高山栎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的形态特征,测定ECM侵染率,探究ECM侵染率与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密度、海拔、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和氮磷比(N∶P)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内高山栎组ECM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为单轴羽状分支和单轴分支,解剖结构观察到ECM真菌在高山栎组根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ECM侵染率较高,在 51.37%~58.68%范围内,侵染强度都为 4 级,但在树种和生活型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山栎组AMF孢子平均密度为 123.92 个/g,土壤pH值、SOC、速效钾、TN、TP和N∶P分别为 5.32、43.22 g/kg、53.9 g/kg、1.03 g/kg、113.33 mg/kg和 5.58.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8 个生境因子对ECM侵染率均有影响,其中ECM侵染率与土壤速效钾和T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均未显示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山栎组ECM真菌喜弱酸性土壤,土壤中AMF孢子的扩繁不会排斥ECM的侵染,N、K元素是影响ECM侵染的主导因素,另外,不同海拔下高山带高山栎林小生态系统中各生境因素的综合变化也会影响ECM的侵染.当ECM侵染趋于"饱和"状态时会通过反馈改变土壤pH值,但对土壤C素的调节并不明显.

    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特征生境因子横断山脉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枣品种鉴定及DNA分子身份证构建

    包文慧包杭盖武阳路东晔...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北京枣主栽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枣品种DNA分子身份证,为枣新品种选育、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03个枣品种材料,筛选SSR荧光标记引物,采用多重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分析扩增条带分子量和等位基因,获得相应的扩增带型,从而对每个枣种质材料进行标记并构建供试样品的DNA分子身份证.[结果]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 19 对SSR引物用于 103 个枣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了 7 对核心基因组合构建DNA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19 对引物对103个枣品种样品经SSR-PCR扩增后共检测到了156个等位标记点,每对引物平均8.211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化范围为 1.263~12.568,平均为 3.467;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布范围 0.547~2.664,平均为 1.351;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幅在0.32~0.917,平均值为0.603,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范围分别为0.208~0.920和0.133~0.990,Ho和He的平均值为0.639和0.637,显示出有较高的杂合度;遗传相似系数为0.85~0.98,且在相似系数为 0.85 处时被分为两大类.[结论]北京地区京枣 31 和京枣 311、马牙枣和牙枣等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狭窄,遗传相似度较高,不同品系间基因交流较少;京枣 60、朗家园枣、北京蜂蜜罐、北京泡泡枣、京枣28等枣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结果为枣品种鉴定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DNA分子身份证

    单叶蔷薇基因组SSR标记开发与应用

    张雪云张晓龙李娜孔青洋...
    18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单叶蔷薇是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开发高效的分子标记可以为单叶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克隆生长格局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其居群遗传资源的保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Krait v1.3 软件对单叶蔷薇全基因组序列中 1~6 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进行搜索并分析其序列特征,进而采用Primer Premier3.0 软件设计引物.选取 16 个单叶蔷薇样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检验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最后用POPGENE32 软件和PowerMarker3.25 软件对高多态性引物扩增产物数据进行遗传参数分析,利用软件NTSYS-pc2.10 对 16 个单叶蔷薇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单叶蔷薇基因组序列上共识别出 142 083 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数目最多,占比46.95%.单核苷酸至六核苷酸重复型中占比最高的基序类型分别为A/T、AT/AT、AAG/CTT、AAAT/ATTT、AAAAT/ATTTT和AAAAAG/CTTTTT,充分表明A/T为优势碱基.单叶蔷薇基因组SSR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12~1 026 bp,不同的核苷酸重复类型均呈现长度越长数量越少的规律,区间长度为 10~15 bp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占比 47.42%.合成的 140 对引物中 112 对可以获得清晰的目的条带,引物有效率为 80%;最后筛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 14 对引物在 16 份单叶蔷薇样本中检测到等位基因 58 个,PIC值在 0.314 3~0.675 9 之间,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I)及PIC值平均分别为4.142 9、2.576 9、1.080 8 和 0.529 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引物的PIC值与SSR长度间并无显著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筛选出的14对引物能够将基于不同居群的单叶蔷薇进行较好地区分,遗传相似系数在0.45~0.86之间.[结论]利用单叶蔷薇全基因组大规模开发的SSR标记数量丰富且类型多样,筛选出的高多态性SSR位点将为后续单叶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单叶蔷薇SSR标记开发多态性

    川黔紫薇LeAGL1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转录自激活检测

    李雪露陆柳淑邓涪元李露...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转录因子AGL11 在紫薇属紫薇自交及川黔紫薇与紫薇杂交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差异性表达及其在酵母中的转录自激活特性,为研究紫薇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紫韵'紫薇自交授粉和'紫韵'紫薇×'川黔1 号'川黔紫薇杂交授粉后 24、48 和 72 h的雌蕊为材料,克隆LeAGL11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理化性质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授粉方式和不同阶段的相对表达量,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LeAGL11 的酵母表达载体,转化至Y2HGold感受态细胞内进行转录自激活检测.[结果]从川黔紫薇中克隆得到LeAGL11 基因,该基因的编码序列长 666 bp,编码 221 个氨基酸,LeAGL11 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不属于膜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紫薇、石榴和葡萄的AGL11 蛋白都有较高的相似度;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序列分析表明其具有MADS-box基因家族中典型的MADS-box和K-box保守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试验分析不同阶段的相对表达量表明LeAGL11 基因在杂交后呈现出上调的趋势,在自交后呈现出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在自交授粉24 h时相对表达量最高,自激活检测发现pGBKT7-LeAGL11 重组质粒在缺色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在SD/-Trp+AbA+X-α-gal培养基中没有发生颜色变化.[结论]LeAGL11 基因在紫薇自交过程及川黔紫薇和紫薇杂交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LeAGL11 无转录自激活活性,可用于后续试验.

    紫薇属远缘杂交AGL11基因克隆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