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保护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Jour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农户生态补偿偏好分析——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

    王庭秦陈梓萌吕佳谕马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社区农户是国家公园建立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从农户偏好视角出发研究生态补偿政策问题对于缓解国家公园建立带来的保护与社区发展利益冲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60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对农户的生态补偿偏好和受偿意愿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农户对于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较高,而对生态补偿方案选择的总体积极性不高.在生态补偿属性的最优组合方面,农户对于补偿实施年限的偏好并不高,但普遍希望可以达到更高的补偿土地比例和农药减少比例.农户最优生态补偿方案为方案实施年限1年、补偿土地比例100%和农药使用减少比例40%.[结论]农户因承担了较高的保护成本,对生态补偿政策整体态度较消极,且保护带来的损失在国家公园建设初期较明显,因此农户对补偿期限偏好不高.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充分,农户绿色生产转型动力不足.因此,国家公园建立必须考虑周边社区农户利益,应通过科学测度利益损失、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措施,健全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公园社区农户生态补偿农户偏好选择实验法大熊猫国家公园

    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片区自然教育空间适宜性评价

    雍怡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体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目标,传播国家公园价值的重要路径.科学评估自然教育实施区域的空间适宜性,在环境条件、设施资源、可达性、安全性具备的前提下,平衡自然保护优先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需求,并以此指导自然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方法]以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片区为研究对象,从环境条件类的状态指标和资源设施类的功能指标两个维度构建自然教育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开展自然教育空间格局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现状自然教育步道提出优化建议.[结果]①古田山片区自然教育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尤其是古田山庄至古田山门沿线山谷地带和南部低山地区;②自然教育空间格局评价显示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热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形成两条明显的空间热点廊道,也是自然教育最为适宜的区域;③通过比对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和相关上位规划内容,从范围收缩、边界缓冲和枢纽打造3个方面对古田山片区的自然教育功能提升和路线优化提出建议.[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山岳森林生态类型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空间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对未来在各类国家公园中应用推广,从目标、过程、个性化设计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对于优化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自然教育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

    韩国国立公园管理经验对中国国家公园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刘琪琪唐晓岚刘媛媛
    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与国家公园管理相关的政策难题,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围绕我国国家公园的现状与特色问题,制定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发展方案和管理策略.[方法]结合韩国国立公园建设过程中曾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了其在监管机构、收益渠道、生态保护、社会参与等方面所采取的策略.通过我国国家公园与韩国国立公园的对比,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亟待解决的特色问题,强调应当进一步借鉴并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制度.[结果]提出了优化我国国家公园制度的管理策略,建议协调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金管理、拓宽收入渠道,加强生态保护、打造品牌效应,促进和谐旅游、深化社会参与.[结论]本研究强调,构建和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需要多方参与和协同.通过研究韩国国立公园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制度.关键在于要与我国国情的高度匹配,以确保国家公园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该更加深入地实施这些策略,加强各部门、各层次和各领域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的长远发展.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生态保护社会参与韩国

    青海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体系重构探讨

    范琳刘楠赵力尚帅斌...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青海保护着"中国水塔",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研究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发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当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青海省7类95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空间叠置等方法分析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集聚特征和重叠特征,利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识别分析全省自然生态空间,并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路径.[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保护地面积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主,数量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占据优势,空间分布上与省域自然地理特征相契合,整体呈聚集分布;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涉及重叠的自然保护地52个,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数量的54.74%;提出从新建、撤销、归并、拆分、调整范围等5个方面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后青海省自然保护地82个,占全省总面积的41.42%,其中国家公园占80.21%、自然保护区占15.38%、自然公园占4.42%.[结论]实现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重要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景观遗迹基本得到了有效保护.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体系重构青海省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评析——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陈永哲王枫张宇聂秀青...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尽管我国相关的保护机构与法律法规较多,但对我国自然遗产的保护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不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经验,对提升中国的遗产保护发展水平,让人类共同的财富世代相传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了美国和英国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案例与经验,基于各自国家的异同点,提出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结果]研究分析了美国、英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经验,对美国和英国的保护法律框架、管理体系、社区参与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做法进行全面梳理.[结论]借鉴美国、英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经验,中国未来可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管理,统筹规划布局,建立多方共赢机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待遇,合理分配偏远地区遗产地人才需要.

    世界自然遗产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对比研究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的华东地区主要优势树种林分水平树高-胸径模型

    姜鹏孙悦许佳明郭含茹...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nonlinear mixed-effects,NLME)方法建立华东地区林分水平树高-胸径模型,提供一个较大地域尺度的林分树高预测工具,并与传统非线性回归方法比较,探索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在构建树高-胸径模型上的表现.[方法]基于华东地区7个省级单元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构建主要优势树种哑变量,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建立林分水平树高-胸径模型.[结果]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上均表现优秀,训练集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偏差(MAE)分别为 0.6785、2.396 7 m 和 1.832 6 m,测试集R2、RMSE 与 MAE 分别为 0.6738、2.3520 m和1.7985 m.与不加入随机效应的传统回归方法相比,混合效应模型在训练集中,R2提升了8.13%,MAE与RMSE分别下降了7.09%与6.87%;在测试集表现中,R2上升了7.75%,RMSE与MAE分别下降了6.61%和5.97%.[结论]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建立了华东地区主要树种的林分水平树高-胸径模型,最终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均优于传统回归模型,模型适用的覆盖区域较广,能够为森林经营实践提供依据.

    树高-胸径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非线性回归华东地区

    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黄兰鹰张好杨育林尤继勇...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被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 VI)分析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因子的关系在区域生态稳定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地形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结果表明:①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NDVI为0.79,年均增速为0.004 3,植被改善趋势明显;空间分布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多年平均植被NDVI在0.7以上的区域面积比例为96%.②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年际变化率较低,平均值为0.001 0,表现为稳定区域的面积比例为99.5%;23年平均变异系数为16.50%,植被状态总体较平稳,变异系数低于20%的面积比例为85%.③海拔和气温是若尔盖地区植被ND VI变化的主导自然地理因子,坡度和坡向对植被ND VI影响较小;各自然地理因子之间对植被NDVI的相互作用主要为双因子增强(11.11%)和非线性增强(88.89%).[结论]若尔盖地区植被在近23年来整体得到了改善,其植被保护和恢复的措施及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海拔、气温等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

    若尔盖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地理探测器驱动因子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李淑娟穆淑慧隋玉正于国旭...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保护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是实现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目标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的关系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对近30年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的研究可划分为萌芽探索阶段(2000年以前)、全面推进阶段(2001-2010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主题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的影响、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认知与影响、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等3个方面,其中关于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协调发展措施的研究从概念研究转向具体模式、实践路径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缺乏综合性和长期性的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研究,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未达成共识,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措施研究薄弱,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效益评估研究较少.据此尝试提出未来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居民福祉综合影响的研究,完善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差异化研究,深化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等,以期完善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

    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发展社区参与社区共管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多样性

    赵志红王旭鹏张波解盛...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完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名地"七里海潟湖湿地的鸟类基础资料,同时为地方政府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根据七里海潟湖周围地貌和生境分布的特点,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共设置3个样点和1条样线,记录调查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型和区系组成、鸟类居留类型,分析鸟类的优势种、常见种、珍稀濒危状况、多样性和受威胁状况.[结果]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42科165种,其中湿地水鸟共计102种、非湿地水鸟63种.鸻形目、雁形目和鹈形目是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主体,主要分布于潟湖湖面生境,以旅鸟为主,旅鸟和候鸟占总物种数的90%,体现了七里海潟湖是迁徙鸟类重要栖息地的特点.在165种鸟类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及以上级别种类5种.[结论]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3.27和0.66,表明该湿地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定,保护价值较高,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为违规采集底栖生物等人类活动.

    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生境多样性群落结构

    生态韧性视角下的绿水湾湿地公园多情景模拟

    汪辉王博锐戴伦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湿地公园不同情景的生态韧性状况,提出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以绿水湾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其2027年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韧性变化.[方法]基于CLUE-S模型与Markov模型,依据研究区建设目标与上位规划,构建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与协调发展情景,并以历史趋势情景作为基准情景,揭示2027年绿水湾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结合生态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在区域尺度上对4种情景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3种情景下的各用地类型分布位置总体相似,仅在面积大小方面有所差别.②用地结构上,3种情景下的用地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态保护情景湿地面积增幅较为显著,但建设面积锐减;旅游发展情景湿地面积稍有减少,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协调情景总体表现不突出,但在湿地恢复和公园开发需求上都有所成果.③生态韧性水平上,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生态韧性水平均不突出,而协调发展情景的指标最为均衡,生态韧性水平最高.[结论]生态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湿地公园抗风险与恢复能力,应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情景下公园景观略显单一且难以开发,旅游发展情景下公园无法达到未来湿地恢复与生境保护的要求,均不利于生态韧性的提高;而协调发展情景能够满足多方面目标,具有更高的生态韧性,其结果可用于规划决策过程,辅助提高公园韧性,加强公园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湿地公园生态韧性情景规划风景园林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