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军事航天装备试验中的环境正义

    黄嘉孙越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事航天装备试验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包括太空碎片、外空核动力、外空核爆炸等.军事航天装备试验实质上是以整个地球作为实验室,具有影响的全球性、效应的复杂性、后果的长期性三大特点,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困境.军事航天装备试验的代内环境公正问题体现在妨碍外空自由探索利用,造成军事利益、环境风险和治理成本在不同人群间不均衡、不公正分配等方面,其实质是太空"公地悲剧".避免该悲剧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太空利用中的"自由"原则,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军事航天装备试验会妨碍我们的子孙后代对太空开发利用,引发代际环境公正问题.魏伊丝提出的"保留选择空间""保持质量不降""保障获取利用"三原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用的思路.

    军事航天装备试验环境正义

    人体器官买卖的刑法规制研究——法律伦理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刘长秋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器官买卖缘起于医学临床上供体器官来源严重匮乏所引发的对人体器官的强烈需求.在伦理上,人体器官买卖是一种严重违背人类生命伦理的反社会行为;而在法律上,人体器官买卖则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惩治的犯罪行为.我国现行立法意识到了人体器官买卖的社会危害性,并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增设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这样一种人体器官买卖犯罪,但这一犯罪无法全面有效地规制人体器官买卖.伴随着人体器官买卖在我国的渐愈显化,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刑法,扩展刑法对人体器官买卖犯罪的打击范围.

    人体器官器官买卖生命伦理刑法

    三个默顿命题及其共同实质

    欧阳锋董皓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默顿命题"的研究大多只限于宗教(清教)与科学关系的假说,鲜有关注"经济与科学的关系"命题和"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命题.实际上,三个命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即它们的共同实质都是探讨"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是什么".将三个命题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它们的共同实质出发,可以更完整地理解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避免对重要理论主题和概念的忽视;同时启发人们从价值观念、经济和社会政治秩序三个方面,但又不孤立地去思考社会、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并为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

    默顿命题共同实质整体性当代价值

    "看"的技术在社会建构中的解构

    李世雁张一鸣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看"的技术带来的改变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参与着社会建构,它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的方式,并制造了大量的图像景观.当人们不满足于景观带来的刺激的时候,"看"的技术又通过制造超真实的图像来实施解构,以此来扩大它的影响.在"看"的技术从建构拓展为解构的过程里,图像景观对社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催生出很多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图像超真实社会建构解构

    科学优于人文?——对"第三种文化"本质与边界观的质疑

    尹健刘同舫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科学与人文相互冲突的历史性议题,"第三种文化"在知识层面对二者功能进行比较并凸显了科学知识对人性解放的根本性意义,以判定自身的存在本质;在清理人文概念的过程中论证了科学概念结构的扩展对统一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以实现自身的边界"推移"."第三种文化"所进行的本质判定以知识论为根本依据,缺乏生存论层面的深究,无法把握文化存在形态的真正本质;其预设的边界"推移"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分析模式,对两种文化边界的平衡张力执行强制僭越,造成文化边界的空疏化和模糊化."第三种文化"寄望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效能非但没有促成两种文化的和解,反而加深了两种文化的隔阂,其科学优于人文的立场失之偏颇.

    科学人文"第三种文化"质疑

    情感之于人与机器

    张守连胡敏中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的本质在于感受和体验,体验就是情感的沉浸、流淌,体验可分为重温式体验、亲身式体验、同感式体验和向往式体验四种.情感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和人生社会机制.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途径之一,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情感的认知延展与呈现是赋情于机器的前提,涉身性情感机器人和延展性情感机器人就是依此发明创造的,"超人"情感机器人还只是猜想和预言.发明情感机器人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在处理人类情感和机器人情感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把人类情感放在首要地位,也要尊重机器人情感,保持人类情感和机器人情感的共存共荣状态.

    人类情感涉身性情感机器人延展性情感机器人"超人"情感机器人

    水利工程学家陈士骅的科学与艺术世界

    魏占杰彭秀良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士骅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推动了中国传统水利科学向现代的转型.他不仅在自身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诗人和艺术家,诗书画作别具一格.

    陈士骅水利工程学家学术志业文人气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