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持仪观海——马戛尔尼使团对清代中国的初访与科学测绘

    郭亮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国和世界发生交流的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拜会乾隆帝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欧洲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代表团,是两国层面的交流活动.使团历经漫长的航海到达中国海岸,然而随团成员的组成和沿途见闻、航线和海岸的测绘活动却一直隐含在访华的表面活动之中.使团对亚洲的向往与测绘,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他们未曾到达的海域.借用成熟的科学测绘术和绘画记录,中国北部海域和内地的地理图示,已在英国人的视野和图绘之中,这场有关国家交流和贸易的朝觐活动虽然最后未能达成期望的目标,但是却为 日 后英国人再度来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外交流科学测量与艺术清代中国海图

    作为创世隐喻的自鸣钟——反思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引入的钟表与机械知识

    苏文捷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自鸣钟绝不仅是外交礼物或西洋奇器,钟表及其相关的机械知识也是传教士向中国士人学者阐释基督教宇宙观的重要媒介.天地万物有没有外在的设计者和推动力?这是早期现代中西对话中浮现出的核心宇宙观差异.在辩教著作中,寰宇的秩序被类比成精准运行的机械钟,以论证必然存在创造天地且调停万物的终极钟表匠.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机械与力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中,实证数理方法其实始终和神学理论交叉碰撞,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被介绍到明清中国.反观本土尤其是清宫设计的钟表,并非只限于技术接受,而是在图像学层面与西方宗教观进行了深度对话.

    自鸣钟基督教创造论机械世界观耶稣会传教士明清西学

    福玻斯之冠——欧洲古典时期月桂冠冕中的艺术与科学

    范晓轩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古典时期,植物制成的冠冕形式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月桂冠冕,它首先归属于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以后渐渐过渡成为祭司、皇室成员、诗人和赛会优胜者所有.有关它的实体细节和图像涵义都有着可以深究的意义——月桂的药理对冠冕涵义的影响、雌雄异株对冠冕佩戴细节的影响、叶片的植物特点对冠冕图像的影响以及月桂的遗传稳定性对其图像稳定延续的影响等等,由此,植物科学世界与文化、风俗、艺术图像的世界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这种多元融合,构成了植物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在历史发展中微妙地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月桂冠冕植物学图像的表现

    概念消去论及其彻底解决

    黄子瑶徐嘉玮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术语.然而哲学家玛歇利认为,术语"概念"不指称自然类,从而不是合法的科学术语,应从心理学中被消去.这种主张被称为"概念消去论".他的论证存在两个根本性的缺陷:一是对概念的刻画过于限定;二是对术语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概念消去论并没有得到充分辩护."概念"作为一个内聚于心理学家关注的理论目的的术语,可以被合理地保留.但是,概念消去论向概念研究领域提出了单一概念的结构多样性问题.将概念的内在结构理解为多种认知结构统一于单一语义结构的二重结构,可以为结构多样性提供解释,从而彻底解决概念消去论.

    认知科学哲学概念概念学说概念消去论自然类

    机遇与选择:基因增强的哲学反思

    罗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增强所引起的诸多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它模糊了机遇和选择之间的界限,使得人们基于机遇和选择之分的道德信念已经难以适用,以往被视为是自然彩票而造成的机遇问题被基因增强改变成了一个选择问题.对此产生了两种对基因增强的主要理论批评:一种是桑德尔式对机遇的坚守,强调机遇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支撑;另一种是哈贝马斯对选择的捍卫,指出要给人以一个开放性的未来.然而,这两个批评各执一端,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基因增强导致的道德疑难.伦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连接机遇和选择的可能途径,旨在既强调机遇的价值,又对选择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它能够让人在正视机遇的同时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基因增强机遇选择桑德尔哈贝马斯

    绿蓝悖论与对枚举归纳法的修正

    杜晓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蓝悖论是归纳逻辑中的一项重要问题,但是对于该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都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由于产生该悖论的根源在于现有的枚举归纳法模式上存在缺陷,所以不修改这一模式就无法摆脱绿蓝悖论的困扰.通过在枚举归纳法模式中加入主体信念作为挑选归纳结论的评判标准,可以有效地消除该悖论.

    绿蓝悖论枚举归纳法归纳逻辑

    苏联和美国在粒子物理领域的交流、合作与竞争

    乔笑斐路昊明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时期,苏美两国在粒子物理领域保持着长达数十年的人员互访与项目合作,成为了双方科学交流的典范.促成这场合作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与苏联粒子物理学在70年代以后的衰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与分析,简要探讨美苏合作的成因,总结苏联科学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下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粒子物理学加速器冷战科学交流

    "道"与中国传统工艺

    李晓岑贺超海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道"作为最高的理念,所有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在其统摄之下.传统工艺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其设计观、器物观、实用观等受到了"道"的影响,形成了"技-艺-道"的模式."道"赋予了中国传统工艺以"生态技术""综合技术"的特点,反映了对美和崇高的追求,使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在当今社会,对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前景都应有新的认识.

    中国传统工艺"技-艺-道"模式

    《玄怪录》《续玄怪录》纺织服饰社会文化史研究

    邢妤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玄怪录》《续玄怪录》两书纺织服饰信息的整理分析,本文从服用制度、织物考辨以及名实解析等切入并为案例,补充和具化有唐一代纺织服饰的社会文化史内涵:一、唐代关于服色制度与民间用色具有一致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民间服色的混乱多在女性服饰,原因主要是男性政治在整个社会的话语权;二、关于织物品种和度量的描写,足见唐代这些名词外延的扩大;三、华夏文明及其后的汉文明从来就没有歧视过裘服,相反裘服还被大用.同时,帔在唐代也用于男性仙道,并不仅局限女性.

    《玄怪录》《续玄怪录》纺织服饰社会文化

    人类胚胎研究"14天规则"的挑战与出路

    彭耀进吕建伟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生命科技迅猛发展,人类胚胎研究"14天规则"正面临巨大挑战.是否延长"14天规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人类胚胎研究领域伦理、政策争议焦点之一.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科学支撑和伦理论证方面难以调和.本文通过对"14天规则"争议深入剖析,展现科学支撑、伦理论证和公众探讨之本质问题,考察该规则产生的深层原因、伦理蕴含,指出其得以确立之最大经验在于独立的调查机构和广泛的公众探讨.本文认为"14天规则"之改变应以审慎为原则,在理清科学和伦理问题基础上,寻求强科学理由和强伦理支撑,通过广泛公众探讨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同时配以适当监管政策,并积极寻求新的国际共识形成.

    胚胎研究14天规则伦理问题沃诺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