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类比是一种独立的论证类型吗?

    廖彦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比论证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论证类型,学界当前对其逻辑结构的刻画主要集中在表征其独立性的相似关系命题上.然而,类比消去论认为相似关系仅有启发联想的认识论功能,而不具备支持结论的逻辑功能,故类比论证可被重构还原为一个非类比论证.这对类比论证的独立性提出严峻挑战,也给类比论证逻辑结构的主流刻画进路带来理论疑难.通过对类比论证独立性论争的批判性分析,可知类比独立论的经典辩护并不成功,而本文主张的混合结构方案和同异类比方案能够为类比论证作出双重建构,从而为类比论证的独立性提供新的辩护,同时也为其逻辑结构的深度发掘注入新视角.

    类比论证类比结构相似关系类比独立性论证类型

    医学可视化技术及其视觉诠释初探——后现象学的视野

    陈任真曹志平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医学是以可视化为向导的,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人体成像模式的革命,促进了医学诊断、治疗模式和交往实践的重大发展,形成了视觉主义的医学科学-技术观.仪器、观察者身体以及后现象学语境下的"图像意识"解析了医学可视化技术的现象学结构.可视化技术造就的是复杂的视觉诠释,它兼具工具意向性诠释和传统诠释学批判、解释功能的特征.在仪器的居间调节下,仪器诠释和观察者诠释共同构成可视化技术视觉诠释的内容.医学可视化技术的现象学研究对于揭示现代医学的技术主义和物理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医学可视化技术后现象学视觉诠释仪器

    哥德尔与可计算性理论——哥德尔可以有丘奇-图灵论题吗?

    陈龙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非形式的"能行可计算性"概念等同于严格的数学概念"一般递归函数"或是"图灵可计算性",这被称之为"丘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 Thesis,CTT),它被视为用逻辑的方式来澄清概念的一个典范.本文以哥德尔在可计算性理论发展中的角色为参照点,从历史考察以及哲学分析的角度来试图回答这样两个相关的问题:虽然哥德尔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术细节,但是他为什么不愿意提出一个后来被证明是和CTT等价的"哥德尔论题"?其次,尽管对丘奇论题非常不满,但是为什么哥德尔后来还是为图灵的分析信服而最终愿意相信CTT的正确性?本文将从哥德尔的概念实在论视角出发提出一.个不同于费佛曼和戴维斯的回答,并且以概念分析的公理化方法考察图灵论题相对于丘奇论题的优越性,以期更好地理解哥德尔的实在论和CTT所带来的认识论挑战.

    能行可计算性哥德尔概念分析公理化方法

    成瘾人群的自由意志及其增强路径

    张永军张效初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瘾人群有无自由意志这一问题在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已引起较为深入的讨论.关于成瘾的疾病模型认为,在成瘾的语境中,成瘾者失去了自由意志;而自由选择模型和道德模型则肯定了成瘾者自由意志的存在.基于成瘾相关模型的分析,我们主张成瘾者的自由意志会因成瘾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并提出成瘾人群的自由意志连续体的概念;依靠成瘾者自身实现其自由意志的增强具有耗时长、损害大、具有反复性等明显弊端,而通过对成瘾记忆进行更新这一路径,能够短时间内在心理和行为两个维度上显著增强成瘾人群的自由意志,且增强效果呈现稳定性特征.此种基于记忆更新路径来增强成瘾者自由意志的方式也可以在康德的先验哲学理论中找到理据性支持.

    成瘾自由意志增强记忆更新先验哲学

    在经验与科学之间:对1832年英国霍乱疗法的考察

    刘金源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32年霍乱疫情的全面爆发对英国医学界构成严峻挑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面前,英国医学界不同群体全力投入到霍乱疗法的探索之中.改善血液黏稠、血流不畅的放血疗法,用药物催吐、催泻以清除体内毒素的排泄疗法,补充病患流失体液的补盐疗法,以热疗、起疱等为代表的刺激疗法等,成为医学界应对霍乱病症的主要手段.因受时代条件所限,1832年前后疫情期间的霍乱疗法,或是基于本土已有或外来防治腹泻、呕吐的医疗经验,或是基于对霍乱病症较为模糊的科学认知.尽管对于霍乱病患的对症处理疗效有限,但这种探索充分体现出游离于经验与科学之间的英国医学界所做的艰辛努力,由此也揭示出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霍乱疗法英国经验科学

    1918年大流感的英国医学应对挑战

    安永娜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往往把1918年大流感的发展视作加速一战结束的重要因素,这是对发展过程长时段考察后作出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仅仅指出这一过程所呈现的战时特征只是对大流感问题研究的开端,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探究大流感在一战的阴影之外,对各国灾疫应对促生的国家之制及医学应对范式的改变.作为拥有当时最发达公共卫生机构之一的英国医学界,面对1918-1919年的流感疫情,一方面自觉地以科学和理性为导向,另一方面则坚持配合战时军事人口的强制流动,这种看似矛盾的战时关系在细菌学革命之后的乐观主义与英国正统医学应对大流感的争议中尽显.

    1918年大流感英国医疗体制公共卫生一战

    癸丑学制下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制度的建设与施行

    赵博翀邓可卉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代纺织工业教育的雏形,其从属于癸丑学制,承接清末,效仿日本,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民初中国纺织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革新.相比清季癸卯学制,癸丑学制下的纺织工业教育在体系划分、修业年限、研修课程等方面更为精细,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具有精细化和实用化的特点.在施行层面,基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工业水平大相径庭的国情,各地教育机构关于纺织学科的学程和课程设置方案有所出入.厘清癸丑学制下民初纺织工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内容、施行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纺织工业教育民初教育制度癸丑学制

    从山西大学校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学术身份转变的社会条件与内在动因

    吴斗庆李涛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健初是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之一.经多次实地勘查后,他探明了玉门油田,为玉门油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学界论述了孙氏对我国石油工业,尤其是玉门油田的贡献,但对其自山西大学校毕业后至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的论述较少.本文依据孙健初的论著等史料,聚焦于孙氏地质学事业的起始阶段,在回顾其地质学术身份重大转变的基础上,分析并论述实现这一巨大跨越的社会条件、内在动因及其现实启示.

    孙健初山西大学校中央地质调查所社会条件内在动因

    中外区域技术创新知识图谱比较研究

    范柏乃盛中华韩家旻吴赞儿...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技术创新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领域已积累较为丰富的文献,但缺乏系统性梳理和延续性描述,也缺乏中外的对比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国内外各十本代表性期刊在1998-2020年收录的区域技术创新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从规模维度上看,该领域的文献正逐年递增,国内学者多以独立研究为主,而国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高;从分布维度上看,国内研究的高频词主要有"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等,而国外研究的高频词主要有"research and development""networks""regional innovation"等;从趋势维度上看,国内研究经历了创新理论建构期、创新能力应用期、创新深化探索期,国外研究则经历创新知识转化期、创新范式演化期、创新全面开放期.

    区域技术创新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外比较

    论"社会实验"的特征及其伦理建构路径

    俞鼎李正风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引入社会的理想结果是稳定于人类社会所期望的状态.当前,具有社会变革效应的新兴技术其潜在风险、道德问题与困境往往是在社会中应用方才显现,这使得技术对社会的嵌入有了"社会实验"的特征.近来,西方学者提出了"负责任社会实验"的科技治理理念:通过探究"社会实验"的道德合理性来为不确定技术的应用提供行动规范,但前提是要明晰实验的实践特征,才可能得出新的实验伦理规范.新兴技术引入社会是对客观世界的改变,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实验"区别于追求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实验,因而"负责任社会实验"得以可能,既不能完全移植后者的实践范式,也不适用传统实验伦理原则.本文的重点是要揭示"社会实验"的特征,根据实验设计的三个必备要素:场景、目的、过程,与传统科学实验展开比较,进而尝试提出"社会实验"伦理规范的建构路径.

    新兴技术社会实验科学实验实验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