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李醒民

双月刊

1000-0763

wangdm@gucas.ac.cn;libin08@gucas.ac.cn

010-88256007

100049

北京4588信箱(北京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内)

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1月10日。该刊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为旨趣,以科学与人文珠联璧合、学术共思想相得益彰为归宿。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赢得各国学人的赞誉和重视,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国外的历史与现状

    张军安维复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读相比,马克思传统的科学性解读在国内的处境及研究与它的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研究处境如何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外访学期间,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如下共识:将实践范畴作为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马克思传统中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升华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及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优先性;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作为哲学理解的基础性地位等.在此基础上,国外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前苏联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初步探索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国外动态

    科技异化与健康危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生命向度

    余根雄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健康危机已成为现代性危机的重要表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厘清科学技术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尤为必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生命困境体现为由科技异化导致的卫生环境问题、卫生意识问题、卫生体制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则必须深刻剖析生命的主体结构、生命活动的展开形式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层关联.科学技术是生命主体的对象化结果,是生命活动的历史产物;它为保障生命结构的完整性,确保生命活动的有序展开创造条件.而健康权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统一,健康生活的科学性与伦理性之统一,健康理想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之统一则是推动科学技术与生命健康共进的方法论原则.

    健康危机科技异化生命结构生命活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代技术哲学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展开——以阿克塞洛斯为例

    杨栋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虽未进入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谱系,但其思想却彰显了一条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的当代技术哲学潜在进路.他从技术概念切入对马克思的诠释、随后在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创造性对话的建构中阐发一种以技术现象及其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未来之思",这种思想以"行星性"概念为核心,最终迈向一种技术形而上学或技术的存在论.在当代技术哲学语境中理解和诠释阿克塞洛斯思想的理路和特征,有助于揭示其思想为学界所忽视的价值和从特定角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技术哲学的发展.

    阿克塞洛斯技术马克思海德格尔行星性

    模态理性论的双重两难

    冯书怡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态理性论是模态认识论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理论.它在哲学各分支领域,如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本文有两个目的:(1)通过梳理模态理性论的理论建构,本文将揭示该理论面临双重两难.(2)本文将指出,学者们在应用模态理性论时往往忽视了这两个两难.对两难的忽视导致模态理性论在哲学各分支领域的应用存在走弯路和误用的现象.

    模态理性论可设想性CP论题两难

    老证据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探析

    张健丰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证据问题起源于美国当代哲学家格莱莫尔针对贝叶斯主义所提出的责难,该问题所展示的困境是,贝叶斯认证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此前已知的证据如何给受检假说提供新的支持.本文从分析格莱莫尔论证的前提着手,指出他没有恰当区分已知事实与背景知识以及没有留意贝叶斯检验模型对于多理论竞争框架的承诺是导致老证据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贝叶斯认证理论处理老证据问题的思路与机制.

    老证据问题贝叶斯主义认证背景知识贝叶斯检验模型

    论豪森对无奇迹论证的反驳与推进

    胡瑞斌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实在论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无奇迹论证试图从科学的经验性成功推论其"近似真理性",并以"无奇迹"作为置信度指标.豪森分析了无奇迹论证的基本逻辑,批评了其在"近似真理"概念上的问题与逻辑困境,并通过揭示论证过程中的基础概率谬误否定了其逻辑有效性.随后,通过引入主观概率解释以及"休谟不等式",豪森提出了一个逻辑上有效的无奇迹论证形式.在贝叶斯主义的框架下,该论证保证了一定的客观性,且与实在论辩护的"局域化"策略殊途同归,从而为实在论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辩护.

    无奇迹论证近似真理基础概率谬误贝叶斯主义

    慢科学:重返自主性还是文明化?

    孟强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前后,一批科学家发起慢科学运动,试图扭转以发表、竞争和晋升为导向的快科学文化.第一节首先回顾慢科学运动史.第二节论证快科学并非当代的产物,常规科学已是快科学.第三节指出慢科学运动的诉求本质上是自主性,后者在后常规处境中遇到了严重挑战.第四节考察斯唐热提倡的文明化的慢科学概念,她将其视为在新处境中重构知识可靠性的途径.最后指出,文明化的慢科学带有乌托邦色彩并蕴含民主诉求.

    慢科学自主性文明化常规科学后常规科学

    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等价性证明的历史分析

    朱科夫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两种早期形态.前者由海森堡、约当、玻恩提出,后者由薛定谔提出.1926年,薛定谔给出二者之间等价性的证明.随后,泡利、狄拉克、约当、冯·诺伊曼等人或是为等价性证明给出新的版本,或是给出了间接的论证.这两种力学现在已被表述为海森堡绘景和薛定谔绘景,而数学家近来又从量子化问题出发对其等价性做出新的考察.本文对此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估等价性问题对物理发展的意义.

    矩阵力学波动力学希尔伯特空间量子化问题理论的等价性

    13-14世纪巴黎大学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式探析

    肖晓丹何平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古希腊学术典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著作在13世纪巴黎大学艺学院的普及和流行,理性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汇入到传统"七艺"教学框架中,为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注重逻辑思辨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讲授"和"辩论"两大教学环节当中,形成了以"究问"和"辩驳论证"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崇尚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14世纪后半叶,在唯名论思潮的影响下,以布里丹为首的巴黎学派将词项逻辑应用于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逻辑思辨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假说性论证成为艺学院自然哲学辩论命题的新导向.

    巴黎大学自然科学教育辩论式教学

    技术、观念与社会想象——X光知识与技艺在近代中国的传布与接受(1896-1949)

    崔军锋赵胜美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以透过其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变;有助于理解在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日益推崇、唯科学主义思潮日渐盛行情况下西方科技及物质文化传华的一般情形.

    X光近代中国技术观念社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