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朱作言

月刊

1002-008X

progress@mail.nsfc.gov.cn

010-62327202/6952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83号

自然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具有创造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陈斌徐祥德施晓晖
    1094-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分辨三维Lagrange输送模式的数值模拟,确定了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机制.三维轨迹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不是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输送的主要源区,但却对下平流层水汽具有重要影响,该区域贡献占整个亚洲季风区水汽垂直输送的三分之一强.一方面,夏季高原上空深厚的湿对流系统为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和其他区域相比,高原区域上空对流层顶温度较高,使得大气穿越对流层顶附近时避免了类似于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冷点"的"冻干"脱水过程,这是该区域成为对流源区的关键因素.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水汽输送对流源区

    一种基于散列链的无线网络重编程安全认证机制

    任超张羽方智毅
    110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重编程安全机制大多基于无线重编程协议Deluge,主要解决无线重编程中更新代码的安全认证问题,但恶意节点很容易通过伪造控制消息对参与无线重编程的节点实施DoS攻击.文中将"抗DoS方案ADV-Hash"与"更新代码安全认证协议"相结合,将广告散列链和更新代码散列链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列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重编程安全认证的改进方案ADV-Data-Hash.该方案利用散列链和一次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案实现了对无线重编程轻量认证.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在不影响Deluge协议原有特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由虚假广告引发的DoS攻击以及对更新代码的篡改和伪造,确保网络重编程协议的可用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重编程散列链安全认证

    质心分布概率成像——一种刻画自发脑电性质的新方法

    熊红川尧德中
    1105-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近期出现的脑电质心概念,对脑电进行质心分布概率密度成像,并提出用梯度和标准差对此种图像均匀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该成像方法应用于睁闭眼状态下的脑电alpha频段,其均匀性分析和分区统计结果与alpha波阻塞现象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可行的脑电分析手段,为脑电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脑电质心质心分布概率密度成像均匀性alpha波阻塞"扫描假说"

    基于稀疏阵列和压缩感知理论的艇载雷达运动目标成像研究

    侯颖妮李道京洪文
    11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稀疏阵列艇载雷达运动目标成像问题,提出了基于稀疏阵列和压缩感知理论的运动目标成像方法,该方法对采用传统MTI进行杂波抑制后的信号,在距离向采用脉冲压缩处理方式,在方位向根据稀疏阵列构型和脉冲压缩后信号形式,构造基矩阵,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对目标进行重建,避免了稀疏阵列旁瓣和积分旁瓣比较高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稀疏阵列压缩感知杂波抑制运动目标成像平流层飞艇

    脆、韧性变形构造煤的激光Raman光谱特征及结构成分响应

    林红琚宜文侯泉林李小诗...
    1117-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淮北煤田不同类型构造煤进行了激光Raman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构造煤均存在两个主要的Raman振动区域(G峰和D峰),分别位于1590.3-1600.1 cm-1和1340.3-1356.9 cm-1,脆、韧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和变形程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光谱特征.脆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变形程度增加,光谱特征峰明显增强,D峰峰位向低波数偏移;韧性变形构造煤(糜棱煤)的特征峰则随之减弱,D峰峰位向高波数偏移;脆-韧性变形构造煤则先类似于脆性变形、而后表现为韧性变形的变化特征.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造成脆性变形与韧性变形构造煤激光Raman光谱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

    构造煤变形机制结构成分激光Raman光谱变形变质作用

    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陶树汤达祯许浩杨芳...
    1126-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主的烃源岩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连同上奥陶统五峰组笔石页岩为主的烃源岩.研究区曾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导致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分析,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技术,烃源岩生烃热模拟方法,深入研究了寒武-志留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揭示出研究区寒武-志留系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和区域演化规律性,阐明了寒武-志留系烃源岩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时空分异特征等.认为鄂西-渝东区为下寒武统烃源岩主力生烃区,而川东南-黔中区为下志留统烃源岩主力生烃区.生烃热模拟实验再现了烃源岩生烃历程,借此探讨了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剩余产烃潜力.

    寒武-志留系烃源岩构造-埋藏史生烃史盆地模拟生烃模拟实验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生成的控制

    武昱东琚宜文侯泉林胡圣标...
    1134-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迅速增加(达3000 m),盆地基底热流持续上升并在晚侏罗纪达到峰值(50-81mW·m-2),煤层在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中经历了较高的古地温(140-180℃),有利于热成因煤层气生成.(2)气藏破坏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两淮煤田进入伸展减薄阶段,地层遭受大量剥蚀,热流值迅速减小,二叠系含煤地层被抬升至近地表甚至出露,原来生成的热成因煤层气大量逸散.(3)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古近纪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恢复沉降、接受沉积,古热流值减小速度变缓,并趋于稳定,煤层一度处在2-50℃,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大量生成.

    淮北煤田古热流热史恢复煤层气生成构造演化

    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渗透性与地应力之间关系和控制机理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
    1142-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43口煤层气井渗透率和地应力统计分析,建立了煤储层渗透性与现今地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从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分析入手,建立了煤储层割理面压缩变形与裂隙渗流模型,分析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试井渗透率随着地应力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着煤层埋藏深度增大,其渗透率降低,煤储层渗透率随深度变化趋势的实质是应力的函数.在650 m以浅煤储层地应力处于伸张带,最小水平主应力小于12MPa,煤储层渗透率平均大于1.0×10-3μm2;在650-1000m煤储层地应力由伸张带转化为压缩带的过渡带,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2-20 Mpa,煤储层渗透率平均大于0.1×10-3μm2;在1000-1500m煤储层地应力转化为压缩带,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20MPa,煤储层渗透率平均大于0.01×10-3μm2.当割理面法向力σn为压应力时,割理产生法向压缩(压密)变形,开始先为点或线接触,经过挤压,局部破碎或劈裂,接触面增加,割理面压缩量呈指数曲线特征.煤储层渗透率随着割理面正应力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其理论模型与试井渗透率统计模型完全一致.

    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渗透性地应力控制机理

    自然科学进展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