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朱作言

月刊

1002-008X

progress@mail.nsfc.gov.cn

010-62327202/6952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83号

自然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具有创造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水母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张芳孙松李超伦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或气候的变化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的许多海湾和海区出现胶质浮游动物(Gelatinous zooplankton)水母数量增加甚至暴发的事件(Jellyfish and ctenoplaore bloom),使得部分能量传递从原来的鱼类到了水母类.我国近海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基于此,水母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海洋浮游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分别从导致水母暴发的可能性原因、水母暴发后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的有关水母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做一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今后我国水母类生态学的发展方向.

    胶质浮游动物水母暴发大型水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资料信息

    130,165页

    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新进展

    琚宜文李小诗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造煤超微结构在不同温压和定向应力等因素影响下会表现出超微尺度上的特征与规律.大分子结构的变形可以引起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变化,而纳米级孔隙结构是煤层气(瓦斯)的主要吸附和扩散空间.因而在不同的变质阶段,不同机制的变形对不同类型构造煤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其变质变形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煤层气的储集和赋存状态、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以及煤层气资源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通过Ro,max,XRD,NMR(CP/MAS+TOSS)和液氮吸附等测试和实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关于构造煤的结构模型、煤岩超微结构与应力的关系以及构造煤结构与应变环境等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构造应力对构造煤超微结构和物性的重要影响,据此指出了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构造煤超微结构孔隙结构构造应力应变环境

    MODIS科学数据处理研究进展

    刘荣高刘洋刘纪远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长期连续观测的遥感数据已成为其最主要的分析资料来源.美国宇航局(NASA)为地球观测计划(EOS)发射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把大气-陆地-海洋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观测,代表了当前遥感应用技术的最新水平.NASA已经建起了针对MODIS数据处理、分析、发布与共享的平台,为全球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文中分析了当前NASA对MODIS数据处理的方法,讨论了这些算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作者在MODIS数据处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包括设计了更有效的遥感反演算法、更有针对性的数据产品及派生的应用系统等,展望了未来处理算法的改进和下一步卫星计划的数据处理.

    MODIS遥感反演数据产品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研究

    孟令杰伏传龙路庆华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力学以及光学等性能,在物理、化学、材料乃至生物领域备受关注.文中介绍了碳纳米管功能化研究的基本策略和生物相容性碳纳米管、荧光碳纳米管以及过渡金属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作者用直链淀粉和纤维素制备生物相容性碳纳米管、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高量子效率的荧光碳纳米管和用配位化学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研究.这些新方法对降低成本、简化制备和改性工艺、促进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纳来管功能化生物相容荧光过渡金属

    数字调幅广播信道传输进展

    吴乐南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幅广播频段的数字化传输意义重大.通过简单回顾欧、美主导的DRM和IBOC系统标准,结合作者的研究探索,重点阐述了能够兼容模拟调幅广播现行的双边带调幅传输体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以COFDM调制的基带信号作为"数字边带",以EBPSK调制的超窄带信号作为"数字载波"的数字调幅广播的复合调制兼容传输方式,并总结了其技术特色、应用领域和努力方向.

    数字调幅广播信道传输DRMIBOC数字载波

    梨胶锈菌生活史核行为研究

    余仲东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冬孢子细胞为双核,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双核.担孢子有4种萌发方式.直接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间接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产生次生担孢子的途径有:(1)姊妹核先衰退,另一核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双核次生担孢子.(2)姊妹核先衰退,另一核在担孢子母细胞中行一次有丝分裂后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中.(3)姊妹核并存,其中一核在担孢子母细胞中行一次有丝分裂,母细胞3核,在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前未分裂的姊妹核消失.次生担孢子对海棠具有更强的侵染力.次生担孢子梗有荧光现象,表明有细胞核残留物.性孢子单核,锈孢子双核,两个锈孢子间有一个双核的菌丝体细胞,锈孢子双壁,向基性成熟.性子器底部有一隔离层,菌丝体穿透隔离层后才能在叶背形成锈子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梨胶锈菌生活史中核循环规律.

    梨胶锈菌海棠DAPI荧光染色细胞核

    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扎西错Ms6.9级地震的InSAR实测形变场

    乔学军游新兆王琪杜瑞林...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1月9日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以东扎西错附近发生一次Ms6.9级地震,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卫星资料,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观测显示地震造成震中区半径30 km范围内近东西向升降变形,最大近0.5m.借助均匀弹性半空闻位错模型,估计本次地震基本是一次正断破裂过程,其最大倾滑量在2.0-2.4 m之间.地震发生在走向N30°E、朝北西向倾滑58°的隐伏正断层,可能没有产生地表破裂.但单一断层的均匀位错不能完全解释InSAR形变场的复杂变化,推测InSAR观测到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

    InSAR同震形变扎西错地震西藏

    原锥虫属(Prptpcpmotes Chen et al.,1994)在湖北三峡地区纽芬兰统(Terreneuvian)岩家河组的发现

    郭俊锋李勇韩健张兴亮...
    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湖北三峡地区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发现了大量锥管状宏体化石,化石体呈平面压扁的平滑圆锥管状,锥体长4-21 mm,始端尖细向口端逐渐扩散,扩散角为13°-25°.锥体口端直径宽1-7mm,锥体始端平直或略有弯曲.锥体表面光滑,无或有微弱横纹,没有保存内部构造.与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中的Protoconites minor Chen et al.1994无论从锥体长度、口端直径宽度、扩散角,还是化石的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一致,因此理应归属Protoconites.通过Protoconites与好运阶(Fortunian)澄江化石库中的Cambrothytium(或Archotuba conoidalis)和中寒武世Cambrorhytium major对比研究,发现无论从大小、形态,还是生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揭示早期锥管状生物的归属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原锥虫属岩家河组纽芬兰统湖北宜昌

    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的物源分析

    肖尚斌李安春刘卫国赵家成...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粒度分析、AMS14C年龄分析和元素测试.利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特征元素比值以及判别函数等方法,对该泥质区近7.7 ka以来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的碎屑组分主要来自于长江.物源定量计算表明,近7.7 ka以来长江沉积物平均约占87.5%,少有黄河沉积物的输入.稳定的物质来源指示了台湾暖流约在7.7 kaBP已经形成,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迁徙、黑潮的西移重回冲绳海槽和黄海暖流的北进等并没有对本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物源端元选取、不同时期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文中的定量物源计算具有小幅的不确定性,长江沉积物的实际贡献可能比文中计算的结果要偏高.

    闽浙沿岸泥元素地球化学物源长江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