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朱作言

月刊

1002-008X

progress@mail.nsfc.gov.cn

010-62327202/6952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83号

自然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具有创造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BURP-蛋白家族

    唐玉林王亚静蔡雪梅郑易之...
    24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BURP-蛋白是植物中所特有的一类蛋白.目前,在NCBI数据库登录的BURP-蛋白序列已超过260个,其中有20余种在文献中有报道.BURP-蛋白家族成员在初级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特征:N-端多含有疏水的信号肽序列,而C-端均含有保守的BURP-结构域.它们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和不同的表达模式,在功能上或与特定组织、细胞的发育有关,或参与植物的逆境胁迫响应.文中主要从BURP-蛋白家族成员的结构、系统进化、表达及功能等方面对这类蛋白的特点及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BURP-结构域信号肽表达模式胁迫应答发育

    胁迫与植物DNA甲基化: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与挑战

    彭海张静
    248-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基因组DNA甲基化可迅速、动态地对胁迫作出反应,弥补了高度稳定的DNA序列对逆境响应的不足.非生物胁迫中的低温、种植密度、磨擦、切割伤害和继代培养多诱导甲基化水平下降,这与盐胁迫效应相反,亦有别于重金属胁迫;生物胁迫如病原菌感染可使植物甲基化整体水平上升,但抗性相关基因却发生低甲基化,二者皆可用于理解植物的逆境适应.胁迫诱导的可遗传的甲基化与表型变异暗示了其育种应用潜力,但实践应用几乎还未起步,面临着巨大挑战.

    逆境胁迫DNA甲基化育种植物

    资料信息

    256,360页

    CT技术在古人类学上的应用及进展

    吴秀杰Lynne A Schepartz
    257-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类化石是探索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研究材料,由于人类化石标本的珍贵性,不可能对其进行实体解剖,传统的研究方法只能停留在化石的外表形态特征的研究上.CT技术为古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CT技术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的应用还很薄弱,很多具体的工作还没有开展.为了对CT技术在古人类学上的应用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文中对近年来CT在国际古人类学界的研究及进展作综述,包括:化石标本的虚拟复原;颅内模及脑形态特征的研究;骨骼生物力学分析;木乃伊及早期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骨骼和牙齿的微细解剖结构.对未来工作加以展望.

    古人类学人类化石CT三维重建虚拟解剖

    转基因和再克隆对克隆胚胎细胞凋亡的影响

    孙国杰李荣戴蕴平王海平...
    26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凋亡在着床前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胚胎凋亡检测能为获得高质量的体细胞克隆胚胎提供有益信息,进而有助于提高克隆效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牛的转基因克隆和转基因再克隆囊胚进行了细胞凋亡检测,再克隆囊胚是利用转基因克隆牛的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后获得的第二代克隆胚胎.结果表明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而转基因克隆囊胚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细胞凋亡指数.此外,转基因再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和胚胎细胞凋亡指数与非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和胚胎细胞凋亡指数相比差异性不显著.结果表明早期的转基因克隆胚胎发育能力的减弱可能是由于供体细胞的基因转染和药物筛选过程导致的,而再克隆对其早期胚胎的发育能力没有负面影响.

    凋亡转基因克隆囊胚转基因再克隆囊胚

    金鱼蛋白磷酸酶2A-B"家族Alpha和Gamma调节基因的cDNA克隆及mRNA表达

    郑春兵马海立付虎陈合格...
    272-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鱼卵巢组织作为材料,运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蛋白磷酸酶2A(PP2A)调节亚基B"家族中γ基因(G5PR)cDNA全序列和α基因(PR130)cDNA部分序列.结果显示γ基因cDNA全长1885 bp,编码一个含45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而α基因cDNA长1781 bp,编码的多肽共含426个氨基酸,系α亚基的部分蛋白序列.它们与已知其他物种对应的B"家族蛋白质均有着很高的同源性.结构预测分析发现,α和γ两条多肽均存在PP2A调节亚基B"家族成员共有的两个EF-HAND结构域.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两个基因在金鱼不同组织和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γ亚基在金鱼多种组织和各个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较高表达且表达量比较平均,仅在卵巢和精巢组织中最为丰富.与γ亚基表达模式相比,α亚基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和胚胎发育阶段差异性,在卵巢和肌肉组织中最高,在肾脏和鳃中最低,在原肠胚、神经胚、脑泡分化和体色素等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较弱,而在其他时期中的表达较强.据此,推测α、γ两调节亚基可能在金鱼不同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此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α基因除参与PP2A全酶功能外还可能具有独立的功能.

    PP2A-B"αPP2A-B"γcDNA克隆序列分析mRNA表达

    一个在中华绒螯蟹性腺中特异表达的Sox基因HMG盒区的克隆与鉴定

    亓海燕邱高峰
    279-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人的睾丸决定因子(SRY)的高速泳动组蛋白区设计简并引物,以中华绒螯蟹雌雄个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从雌雄体均扩出220 bp左右的条带,说明中华绒螯蟹中存在SRY基因的同源体,且无性别差异.经克隆、测序后得到两条SRY盒区相关基因(Sox基因)片段,ES1和ES2,其序列与人相应Sox基因保守区的最高同源性分别为66%和93%.ES1和ES2在成体8种组织中的检测结果表明,ES1在精巢、肌肉、心脏、肝脏、鳃、胸神经团、不同时期的卵巢及排出的成熟卵等组织中均表达,而ES2只在精巢、成熟的卵巢以及排出的成熟卵中有表达,说明ES2基因可能参与性腺的发育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中华绒螯蟹Sox基因HMG盒区表达分析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
    285-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背离向斜逆冲断层指向背斜逆冲断层楔入逆冲断层构造模式

    目前土壤钾素测定的前处理方法能真实反映田间土壤钾素水平吗?

    李小坤鲁剑巍陈防周六凤...
    297-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4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土壤样品风干前后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K条件下,不同含水量时(微湿、近饱和、淹水),红壤、黄褐土、潮土和灰潮土风干样速效钾含量与鲜样测定值相比均有所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5%,3.8%,12.1%和5.0%;+K条件下,风干样速效钾含量与鲜样测定值相比降幅更大,4种土壤分别为15.1%,9.5%,21.0%和20.2%.-K条件下,红壤、黄褐土、潮土和灰湖土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也有所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8.7%,13.4%,18.4%和22.8%;+K条件下,红壤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34.7%.黄褐土、湖土和灰潮土风干样缓效钾含量与鲜样相比则有所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8.7%,7.7%和9.9%.试验结果还显示,采用鲜样直接测定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时,同一土壤不同含水量间的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土壤样品经风干处理后再进行钾素含量测定,其速效钾测定值明显低于鲜样直接测定结果,且土壤初始速效钾含量越高,风干后测定值的降低幅度越大.土壤风干样的缓效钾测定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低于鲜样测定结果(有的土壤略有不同).不同土壤经风干处理后的钾素含量测定值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这可能与土壤粘土矿物组分及土壤钾素含量高低有关.结果证明了目前土壤钾素测定前的风干处理影响了评价田间土壤供钾能力的真实性.因此,在评价土壤钾素供应能力时,建议采用鲜样测定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

    土壤样品鲜样风干速效钾缓效钾

    北半球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曹杰李华宏姚平何大明...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定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及其交汇区的基础上,应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判识出北半球夏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及交汇区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6,7和8月份太平洋水汽影响边界基本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分界线,即100°E附近.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都在太平洋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东扩的趋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位于西至97.5°E、东至142.5°E的东亚地区.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中,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的空间分异规律较太平洋的复杂,但大致向东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纵向岭谷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

    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净水汽贡献率纵向岭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