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研究
作物研究

齐绍武

双月刊

1001-5280

zwyj@chinajournal.net.cn zwyj@hunau.net

0731-84618573 84618583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内

作物研究/Journal Crop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作物研究》系湖南省作物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有关作物科技的刊物,为湖南省一级期刊。它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面向经济建设。主要刊登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态、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专题论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基础知识讲座、学术活动等内容。适于从事作物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生产的工作者及农业院校师生阅读。该刊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南省一级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断水及收获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成臣雷凯王盛亮朱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延迟1 d断水,镇稻11号及甬优2640产量分别增加21~23 kg/hm2及31~35 kg/hm2;每延迟1 d收获,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63~66 kg/hm2及102~104 kg/hm2.断水(或收获)时期延迟,晚粳稻出糙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降低,胶稠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抽穗后42~49 d断水或抽穗后50~55 d收获,晚粳稻产量及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稻米品质也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江西中部稻区,晚粳稻抽穗后42~49 d断水及抽穗后50~55 d收获较适宜.

    晚粳稻断水收获产量品质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王忍黄璜伍佳吕广动...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 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稻草还田土壤养分水稻生物量产量

    稻田镉污染VIP+n修复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效果

    陈嘉莉李柏生陈绪维赵德明...
    16-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在衡东县三才村进行了稻田镉污染VIP+n修复技术模式标准化大面积示范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VIP+n技术能降低稻米镉含量,早稻稻米合格率94.0%,晚稻稻米合格率70.0%.比对试验中,VIP+n技术模式效果最显著,早、晚稻米镉含量分别降低0.330、0.191 mg/kg,降低92.4%和72.1%.在大面积示范中,施用生石灰和土壤调理剂降低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不明显,但比对试验中可降低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27.3%,并提高土壤PH值11.0%~12.5.0%.因此,中、轻度镉污染稻田采用VIP+n修复技术,可有效降低稻米镉含量.

    稻田镉污染修复技术示范

    河北东部旱作区耐密宜机收春玉米品种筛选

    刘青松贾艳丽肖宇刘震...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是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要条件.玉米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高、后期脱水速率慢以及成熟后田间站秆性状差是制约玉米直收籽粒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12个玉米品种在生理成熟期的籽粒产量、籽粒含水率以及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和倒伏倒折率、籽粒霉变率等田间站秆性状指标,结果发现:迪卡653和C1210两个玉米品种比较适宜河北东部旱作区直收籽粒,可作为苗头品种进一步应用验证.

    春玉米品种机械收获

    栽培模式对湖南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李涵汤彬郭欢乐曹钟洋...
    27-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湖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7年在长沙以登海605为供试品种,设置基础地力产量(FP)、农户产量(PP)、高产高效产量(HY)和高产记录产量(SHY)4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FP、PP、HY、SHY产量分别达到4359.30、6565.86、7586.31、9748.68 kg/hm2.与FP相比,PP、HY、SHY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延长了灌浆活跃期.PP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最高,SHY处理的氮肥当季回收率最高,说明通过对种植密度、施肥量和追肥方式等栽培技术集成与优化,可提高春玉米产量.

    春玉米栽培产量灌浆特性湖南

    联创808在黄淮海地区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王行川费继飞刘东胜高飞...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新品种联创80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设置每公顷6万、7.5万、9万、10.5万、12万株5个种植密度,于2014和2015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密度多点试验,分别对不同密度下产量的差异性以及倒伏情况进行研究,并采用Francis和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分析不同密度下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14年试验中,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密度7.5万、9万株/hm2时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属于高产稳定密度;而2015年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密度6万、7.5万、9万株/hm2,属于高产稳定密度.密度与两年的平均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倒伏发生情况,联创808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玉米栽培种植密度产量倒伏联创808

    萌发期低盐对4份玉米自交系的影响

    鲁珊阎旭东毛彩云肖荷霞...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不同浓度NaCl、Na2SO4的低盐,对郑58、DK516♀、DK516♂和昌7-2四份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进行胁迫处理,研究低盐胁迫对4份自交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芽长度、胚芽鲜重、胚芽干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盐浓度的加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部分盐浓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表现为DK516♀、昌7-2较优,DK516♂次之,郑58表现较差.昌7-2和DK516♂根系相对发达,初步推断DK516♂和昌7-2抗倒伏能力相对较好,但有待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

    玉米自交系耐盐性萌发期

    黑龙港流域旱地小麦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王伟郭新城王伟伟钮力亚...
    40-4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黑龙港流域旱地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特征,以1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相关系数的分解.结果表明:在黑龙港流域生态环境和完全雨养旱作的栽培模式下,株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麦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在旱地小麦品种选育时,选择适当高秆,千粒重高,大穗大粒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另外,黑龙港流域旱地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均比较高,其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旱地小麦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不同基因型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张磊邓丽红徐宁生潘哲超...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试验,以氮高效型马铃薯品种云薯401和氮低效型马铃薯品种云薯304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氮素水平下(0、105和210 kg/hm2)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氮素积累量和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云薯401和云薯304分别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产量达到最大值,云薯401产量均大于云薯304;云薯401植株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云薯304.云薯401耐低氮能力强,适合广泛种植,云薯304适合于高氮条件下种植.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可作为氮高效型马铃薯品种筛选指标,发掘和利用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的马铃薯品种,有助于筛选和培育马铃薯氮高效品种.

    马铃薯产量吸收利用

    紫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及保优栽培技术

    刘明张允刚李洪民张爱君...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紫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的遗传背景、生物学性状、营养品质、适种区域和加工价值等品种特性.同时,初步探究了徐紫薯8号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以促进鲜食及加工利用甘薯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甘薯栽培徐紫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