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砖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砖瓦
砖瓦

邹基

月刊

1001-6945

qiangcai@vip.sina.com

029-85221486

710061

西安市长安南路6号

砖瓦/Journal Block-Brick-Til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面向砖瓦等墙体材料行业的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权威报道国家有关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最新科研成果、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及国内外有关墙体屋面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广大砖瓦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技术交流、传播信息的园地。本刊聘行业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全国设有通联站25个,通讯员达400多人,所建的“中国墙材信息网站”是行业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杂志社每年在全行业举加技术交流装备展览会一次,每年参会人数超过800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掏土法与锚杆静压桩联合纠倾技术在某高层住宅的工程应用

    王孜帆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既有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纠偏问题,以福建省福州市某安置房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结构特征、变形现状、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确定止倾和控倾方案,运用掏土法进行沉降控制和纠偏,并分析相应的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物北侧沉降较大的地下室底板位置处设置止沉桩,在南侧设置锚杆静压桩用以沉降控制,并以辐射井为工作空间配合掏土孔,控制建筑物逐步下沉,达到南北沉降均衡和建筑纠偏的目的;掏土孔应力应变表明,应力峰值和塑性应变峰值发生在圆孔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应力峰值发生在约为2倍孔径的距离处,塑性扰动区宽度约为3.9倍孔直径.

    掏土法锚杆静压桩高程建筑纠偏工程加固工程

    粉煤灰改性水泥土强度特性与渗透性研究

    张成刘春辉赵超群姜浩...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系列的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和渗透试验,研究两种水泥土复合材料在围压为100kPa、300kPa、500kPa、700kPa和900kPa时的力学性能与渗透特性.制备试样采用了两种胶凝材料:①水泥(C);②水泥和粉煤灰的混合物(CF),胶凝材料含量为土体干重的10%,分析了两种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峰值应力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峰值应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围压下C试样与CF试样均表现出应变软化特性;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值偏应力逐渐增大;粉煤灰的掺入降低水泥土的强度,但增大了水泥土的延性;低围压下水泥土表现出剪胀特性;围压对水泥土的渗透性影响不大,但粉煤灰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水泥土的渗透性.

    水泥土粉煤灰三轴试验力学性能渗透性

    从清代改土归流看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变迁——以永顺吊脚楼为中心

    孙家伟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永顺吊脚楼从土司时代至改土归流后的建筑和文化变迁.通过文献资料梳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永顺吊脚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土司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与吊脚楼的房屋形制有紧密的联系,这一制度限制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发展.而改土归流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商品经济的崛起和汉文化的深入融合,永顺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以及土家族的居住习俗都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社会文化的演进,还提供了观察国家政策、经济和文化交融对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历史案例.

    改土归流湘西永顺土家族吊脚楼

    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贺炎九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基坑稳定性参数选择问题,以龙泉广场(老龙眼居住区B1组团)项目基坑工程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弹性分析法对桩锚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关联法对基坑支护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工作的不断推进,支护桩的位移从最初的桩顶最大,变为基坑开挖面下最大,最后在开挖至底部时,支护桩的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基坑开挖面以上;锚索对弯矩曲线具有削峰作用,预应力锚索对剪力具有直接的抵消作用;基于弹性分析法表明,桩锚支护结构基坑内侧最大弯矩为286.79kN·m,基坑外侧最大弯矩为54.31kN·m,桩身最大剪力为137.13kN,第一道锚索的轴力为125.61kN,第二道锚索的轴力为127.71kN;影响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桩直径、桩间距、桩嵌固深度、锚索长度、锚索预应力、锚索倾角.其中,桩直径、桩间距、桩嵌固深度的关联度均大于0.7,表明基坑稳定性对这三个影响因素较为敏感,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桩直径、优化桩间距和增加桩嵌固深度的方法改善基坑稳定性.

    桩锚支护深基坑工程变形预测稳定性影响因素

    教学楼地基基础工程设计优化研究

    李振卿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和基础结构选型问题,以山东省某市新建中学教学楼的地基基础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原独立基础设计方案提出了2种不同的基础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并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优化方案进行载荷试验,分析其承载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案的单桩载荷-位移曲线均具有明显的弹性阶段;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于长螺旋钻孔灌注桩CFG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且破坏阶段的位移相对较小.

    教学楼地基基础设计优化CFG桩独立基础

    既有建筑外墙面绿色化改造实践探讨

    周子翔栗崇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概念以及涉及的相关标准,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了外墙外立面改造的工艺和优化,为进一步做好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提供借鉴.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外立面工艺优化

    钢渣/赤泥复合改性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

    刘建勋
    85-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替代率的钢渣和赤泥对普通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选用3种钢渣替代率和3种赤泥替代率,通过坍落度、力学性能及收缩试验探究了钢渣/纤维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结果表明,适量的赤泥替代水泥颗粒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且有利于减少混凝土收缩率从而改善体积稳定性,但过量的赤泥将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显著下降;随着钢渣掺量的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显著提升.总体上,钢渣与赤泥的组合效应可综合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力学和耐久性能,钢渣100%+赤泥40%的组合能产生最佳的组合效果,此时可达到与基准组相近的强度,具有最佳的长期稳定性.

    水泥混凝土钢渣赤泥流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

    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防裂缝技术研究

    王皓陈妍儒王海超丁重烨...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的应用与使用的裂缝问题导致了较多的民事纠纷.为解决裂缝问题,了解了当代叠合板在制作、运输、安装等操作中容易产生的破损、裂缝等问题,利用薄膜效应原理对叠合板进行计算研究,从减小跨度的角度来减小叠合板的挠度,使叠合板不易产生裂缝,避免后期产生裂缝后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工与材料的浪费,从根源上解决叠合板易产生裂缝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结构叠合板薄膜效应防裂缝技术

    不同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田星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机制砂细度模数以及级配类型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细度模数的增加,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扩展度的增加速率更显著,水泥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有所增加后略微降低;两边多的机制砂制备的水泥混凝土坍落度及扩展度最低,其28d抗压强度最高;综合细度模数以及级配类型对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合理的机制砂细度模数为2、级配类型为两边多.

    土木工程混凝土机制砂级配工作性能力学性能

    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

    王春玲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分析深基坑在复杂环境中的设计要求和变形规律,以某处于复杂环境中的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所处的实际情况,首先对其进行支护设计,然后根据监测结果对其进行变形特性研究.研究发现:基坑区周围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北侧和东侧的基坑支护方案为"放坡+土钉墙",西侧和南侧的基坑支护方案为"放坡+桩锚".与此同时,深基坑的位移有不断增大的特点,有些位置的位移已接近警戒值,而变形空间很小;根据变形监测结果可知,该工程的后期沉降速度都为正值,预示着以后的变形将继续增大,但是其变化率很低,表明以后的变形将逐渐趋于平稳,因此,应尽早制定出合理的深开挖方案,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深基坑支护设计变形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