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温控温处理防治害虫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吕建华张豫麒康宇龙
    1-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温控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杀虫效率高、无残留等优点,已经用于商品闪热处理、检疫热处理防治害虫.但是高温控温处理可能会存在破坏商品质量,热量分布不均导致热利用效率较低,不能有效杀灭商品以及工厂中的害虫等问题.本文综述了高温控温处理方法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讨论了高温控温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

    高温控温杀虫物理防治害虫溴甲烷替代技术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夏善勇盛万民
    7-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机理鉴定方法种类分布防治措施

    九香虫i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与细菌诱导表达分析

    黄海杜娟李尚伟龚涛...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菌酶是一组进化上保守的酶,在昆虫中主要分为c型和i型两类.为明确i型溶菌酶在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体内的表达模式与功能,我们对九香虫的两个i型溶菌酶基因CcL ys-i1和CcLys-i2进行了克隆,这两个基因的编码区分别为504 bp和432 bp,分别编码167和14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CcLys-i1和CcLys-i2缺乏与催化活性相关的谷氨酸(E)和丝氨酸(S).同源性和聚类分析显示,CcLys-i1和CcLys-i2与斯氏珀蝽Plautia stali的i型溶菌酶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0.36%和48.9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解析CcL ys-i和CcLys-i2基因的时空表达谱,结果表明它们在九香虫不同发育阶段都有表达,CcL ys-i1在成虫中表达水平最高,而CcLys-i2在5龄若虫中表达水平最高;它们在所检测的成虫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都在脂肪体中表达水平最高.九香虫被注射细菌后24 h,CcLys-i1和CcL ys-i2的表达显著上调;九香虫被饲喂细菌后,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变化.九香虫的这两种i型溶茼酶基因的表达受到自身免疫机制的调控,可以被诱导而参与免疫应答,但不具有参与消化的功能.该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九香虫i型溶菌酶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九香虫i型溶菌酶时空表达先天免疫细菌诱导

    二氧化碳在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中的作用

    刘香雨赵旭王志敏秦健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二氧化碳(CO2)在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时所发挥的作用,对其开展了触角电位生理反应及行为生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为0.75%、1.5%、3%、6%时均能显著激发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反应,且随着浓度增加幼虫对CO2的趋向爬行所用时间显著缩短;根系分泌物同样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行为反应,且与1.5% CO2间无显著差异;将1.5% CO2分别与棕榈酸甘油酯、2-丁烯酸、肉豆蔻酸、十四烷、4-甲基-2-氧戊酸、十二烷、环己六醇、邻二甲苯和对羟基苯甲酸等9种根系分泌物混合后对试虫引诱效果增强,其趋向爬行时间显著缩短.以上结果显示,CO2在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增效作用,试验结果可为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

    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二氧化碳植物根系分泌物触角电位行为反应

    AsSod基因调控茄链格孢致病性及对胁迫的响应

    赵冬梅侯晓丹东曼白家琪...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获得缺失AsSod基因的茄链格孢突变株(ΔsSod)的基础上,对△sSod进行了不同的胁迫处理.结果 表明,相比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株,突变株ΔAsSod对细胞壁胁迫因子SDS以及渗透胁迫因子KCl、NaCl、山梨醇的耐受性均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ΔAsSod对外源过氧化物胁迫更敏感,胞内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在对突变株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研究中发现,突变株ΔAsSod的孢子萌发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株.同时,突变株ΔAsSod的致病力也显著降低,表明AsSod基因在茄链格孢对外界胁迫的耐受性、孢子萌发和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马铃薯早疫病茄链格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致病性

    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罗龙辉王继承刘吉平
    44-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华南蚕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广西、广东等地桑园采集了多份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采用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 表明,结合柯赫氏法则,将分离到的桑枯萎病病原菌鉴定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编号AKKL-001(菌种保藏号GDMCC No.1.1602).该病原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基因组全长6149586 bp,含有5792个基因,GC含量55.8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吩、链霉素、麦迪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耐受性.本研究报道了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上分离的产酸克雷伯氏菌,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的相关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产酸克雷伯氏菌全基因组

    磷化氢熏蒸南洋臀纹粉蚧的效果及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杨倩张李香李丽张相敏...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25℃条件下,利用磷化氢熏蒸南洋臀纹粉蚧以及越南进口红心、白心火龙果4h,研究了磷化氢熏蒸处理对南洋臀纹粉蚧的杀灭效果以及对火龙果采后储藏品质的影响.耐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南洋臀纹粉蚧对磷化氢的耐受性为雌成虫>3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毒力分析试验表明,使用1.70 mg/L磷化氢熏蒸雌成虫4h可在95%置信区间下达到99.9968%的死亡率.品质试验结果表明,使用0.55~2.21 mg/L磷化氢熏蒸处理对两种火龙果冷藏和货架期间的色泽、硬度、可溶性糖、酸度均无显著影响,但在熏蒸后短期内会提高呼吸强度,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呼吸强度恢复正常.这些结果显示,磷化氢熏蒸用于进口火龙果携带南洋臀纹粉蚧的检疫处理可达到理想效果,在25℃使用1.66~2.21 mg/L磷化氢熏蒸4h可作为口岸检疫熏蒸的技术指标.

    南洋臀纹粉蚧火龙果磷化氢熏蒸品质

    侵染大豆的花生斑驳病毒公主岭分离物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张春雨李小宇王晨战笑蕾...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法在大豆叶片上检测到1株花生斑驳病毒Peanut mottle virus (PeMoV),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GenBank公布的PeMoV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PeMoV公主岭分离物(PeMoV-Gongzhuling)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了PeMoV-Gongzhuling基因组,大小为9709个核苷酸(Gen-Bank登录号:MT790744).该基因组在第123位—第9422位存在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个多聚蛋白(分子量351.28 kD).PeMoV-Gongzhuling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其他PeMoV分离物的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5.88%~99.53%,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7.39%~99.84%,其中与韩国分离物GYBU-92 (MT603819)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均为最高.

    花生斑驳病毒基因组大豆

    羊肚菌菌盖干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黄慧张晓勇郑欢蔡青苡...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菌盖干腐病是羊肚菌Morchella spp.出菇后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常给羊肚菌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地区羊肚菌菌盖干腐病致病菌种类,采用单孢分离法从六盘水地区3个羊肚菌栽培点的菌盖干腐病样品上分离到9个菌株.基于形态学及ITS和LSU基因序列分析将9个菌株鉴定为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o)spora longispora.培养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的培养基为PCA,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与硝酸铵,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麦芽糖,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5℃,最适pH为6~10;当温度超过30℃菌丝即停止生长,孢子无法萌发.

    羊肚菌菌盖干腐病长孢卵单隔孢霉系统鉴定培养特性

    黄连根腐病发生与根际土壤、根茎内生、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关系

    唐涛袁斌王帆帆郭杰...
    73-8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黄连根腐病发生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两个不同地点健康和染病黄连的根茎、叶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的组成和差异.结果 显示,黄连根茎、叶片和根际土壤样品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最丰富,根茎内生菌次之.在所有样品中,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较于健康黄连组样品,染病黄连根际土壤、根茎和叶片样品中多个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改变,如Vibrioni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等,表明可能与黄连根腐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此外,RDA分析表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全噬菌属Holophaga和雷尔氏菌属Ralstonia与黄连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氮、pH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分析了两个不同地点的健康和染病黄连根际、叶片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综合分析黄连根腐病的成因和机制提供了参考.

    黄连根腐病细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