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酰胺类除草剂NC1的除草作用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王俊平于佳星李俊董立尧...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新型除草剂NC1的杀草谱、施药时期、使用剂量及对水稻的安全性,采用种子生物测定法测定34.5% NCI悬浮剂对稗草的生物活性,并与30乡丙草胺乳油进行比较;采用室内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34.5%NC1 SC不同时期处理对禾本科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水稻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验证.结果 表明:NC1对稗草种子的生物活性优于对照药剂丙草胺,且用量低.播后苗前用有效成分用量30 g/hm2 NC1 SC土壤处理,对供试敏感和抗性禾本科杂草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3.26%,对水稻的选择性指数为4.12~27.82,对水稻安全;在杂草2.5~3.5叶期用有效成分用量144 g/hm2 NC1 SC茎叶喷雾处理,对稗属敏感杂草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0.57%,对稗属抗性杂草、千金子、马唐的鲜重抑制效果稍差.9~144 g/hm2 NC1 SC茎叶喷雾对1.5~3.5叶期的水稻安全,其鲜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表明:34.5% NC1 SC在直播水稻田播后苗前以有效成分用量60~75 g/hm2土壤处理或杂草1.5~2叶期以有效成分用量100~112.5 g/hm2茎叶处理,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均高于92.47%,且目测对水稻生长均无影响.NC1可以有效防除水稻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且对水稻安全.

    杂草防除水稻酰胺类除草剂禾本科杂草施药时期安全性

    蠋蝽成虫对两种烟草害虫卵及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杨灿母银林汪洁黄纯杨...
    158-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蠋蝽对两种烟草害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能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开展了蝎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卵及3龄幼虫的捕食试验,利用HollingⅡ功能模型拟合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 表明,蠋蝽雌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瞬时攻击率为:烟青虫3龄幼虫(1.056)>斜纹夜蛾卵(1.055)>烟青虫卵(1.035)>斜纹夜蛾3龄幼虫(0.973);控害效应高低为:烟青虫卵(152.21)>斜纹夜蛾卵(124.18)>烟青虫3龄幼虫(15.09)>斜纹夜蛾3龄幼虫(9.63);蠋蝽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瞬时攻击率为:烟青虫卵(1.060)>斜纹夜蛾卵(1.056)>烟青虫3龄幼虫(0.825)>斜纹夜蛾3龄幼虫(0.760);控害效应高低顺序为:斜纹夜蛾卵(111.16)>烟青虫卵(101.92)>烟青虫3龄幼虫(8.87)>斜纹夜蛾3龄幼虫(7.04).随着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密度的增加,蠋蝽成虫的搜寻效应会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控能力,因此,可结合害虫预测预报,在烟青虫和斜纹夜蛾产卵高峰期和3龄幼虫发生前期大量释放蠋蝽成虫以降低两种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对烟草的危害.

    蠋蝽烟青虫斜纹夜蛾生物防控捕食功能反应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汤亚飞李正刚佘小漫于琳...
    163-16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 (CLCuMuV)引起的病害是世界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灾害,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因此,建立快速检测技术对CLCuMuV的检疫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CLCuMu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该病毒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并评价了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测定了对田间疑似病样的检测准确性.结果 表明,建立的RPA检测方法仅能从感染CLCuMuV的样品中扩增出目的 条带,而感染同属的其他5种病毒的样品中未扩增出目的 条带.该方法检测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倍,且对田间疑似病样的检出结果与PCR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CLCuMuVRPA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准确、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这些为CLCuMu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RPA快速检测

    烟粉虱中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半巢式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秦艳红王爽田雨婷乔奇...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是侵染甘薯的一类重要病毒,通过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我国甘薯上至少存在8种甘薯双生病毒.本研究根据我国已报道的8种甘薯双生病毒基因组保守区设计了一组引物,建立了单头烟粉虱中甘薯双生病毒的半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巢式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以8种不同甘薯双生病毒重组质粒为模板时,该方法能同时检测出8种甘薯双生病毒,且半巢式PCR方法的灵敏性比常规PCR高10~10000倍.对烟粉虱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稳定地从单头烟粉虱中检测出甘薯双生病毒.该方法具有经济、快速,灵敏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等优点.

    甘薯双生病毒半巢式PCR检测

    靶标基因突变导致入侵性杂草长芒苋对咪唑乙烟酸产生抗性

    吉美静黄兆峰崔海兰陈景超...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生长迅速,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已在我国多地定植,对作物产量及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一旦其对除草剂产生抗性,将大大增加治理难度.本试验研究了采自不同地点的长芒苋种群对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抗性水平和抗性机理.整株生物测定得出,长芒苋疑似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对咪唑乙烟酸的GR50分别为6584.18 g/hm2和19.38 g/hm2,抗性指数(RD高达339.78.对抗性突变位点的分子检测发现,疑似抗性种群部分植株ALS基因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Trp-574-Leu),部分植株653位丝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Ser-653-Asp),除此之外,35%的植株还发生了Trp-574-Leu和Ser-653-Asp双位点突变.表明我国已存在对咪唑乙烟酸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长芒苋种群,主要抗性机理为ALS靶标位点突变.本研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长芒苋种群对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靶标抗性.而入侵性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也对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芒苋入侵性杂草咪唑乙烟酸抗性水平ALS基因突变位点

    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显微观察

    郝雅琼刘红星王泽华聂兴华...
    179-18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栗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栗属植物的病害.为了明确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及侵染的关键时间点,本研究利用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接种栗疫病菌后0~5 h,菌丝先降解枝条表皮,进行横向营养生长的同时沿着伤口纵向侵染,为进入皮层做准备;接种后6h病菌开始在表皮定殖,并侵入皮层;接种后9h在皮层可观察到侵染性菌丝沿着细胞间隙向相邻细胞延伸;接种后12 h粟疫病菌侵入韧皮部,在皮层的侵染面积扩大.随着侵染程度加深,皮层、韧皮部等处细胞被菌丝降解,最终在形成层附近聚集.接菌后9h为栗疫病菌侵染板栗枝条的关键时间点.

    板栗枝条栗疫病菌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一株侵染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

    庞继鑫温绍海杜广祖杨航...
    185-19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全球性重大玉米害虫,于2019年入侵我国云南.2020年8月,从云南省大理弥渡西庄村玉米田采集被虫生真菌感染的草地贪夜蛾雌成虫,经在室内分离培养,结合病原菌分生孢子与菌丝等形态及ITS序列相似性分析,确定感染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编号为SHL-2020.经生物测定,该菌对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均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作用.用该菌1×108个/mL分生孢子菌悬液接种处理后第7天时,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0.0%和86.7%.以上结果表明,从罹病草地贪夜蛾雌成虫上分离获得的球孢白僵菌SHL-2020菌株对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球孢白僵菌草地贪夜蛾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

    吉林省药用植物上的5种小蛾类害虫

    孙艳梅陈殿元崔娟
    19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现场观测和人工饲养的方法,连续多年调查研究吉林省药用植物害虫,并将草本药用植物上的小蛾类进行了汇总.结果 表明:发现并鉴定出10种药用植物小蛾,记述了其中5种小蛾的形态特征、发生时期及为害特点.黄芩舞蛾Prochoreutis myllerana (Fabricius)和黄纹野螟Pyrausta aurata Scopoli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明确了黄纹野螟的寄主植物为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innaeus和硬毛地笋ycopus lucidus var.hirtus Regel;紫菀滑羽蛾Hellinsia kuwayamai (Matsurnura)、北沙参钻心虫Epinotia majorana(Caradja)和桦黄卷蛾Archips betulana(Hübner)增加了新的寄主植物;订正了北沙参钻心虫和桦黄卷蛾在国内文献中的异名;在国内,5种药用植物小蛾类害虫首次有了原色生态图像的记录形式.

    药用植物小蛾形态特征为害特点

    湖南省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崔红红张幸媛田宇豪甘斌...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湖南省马铃薯种薯质量和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2019年-2020年马铃薯秋作和冬作期间,对长沙、益阳、湘潭、澧临等马铃薯生产区的155个马铃薯样品,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DAS-ELISA)技术,筛查6种主要马铃薯病毒,包括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 (PLRV).检测结果表明:6种马铃薯病毒病在湖南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单一和两种病毒复合感染植株占比最高,其次是3种病毒复合感染,存在极少数植株复合感染4~5种病毒病情况.在秋作马铃薯中,PVY检出率达到29.41%;PVS和PVA检出率均为27.94%;PVM、PVX、PLRV的检出率分别为20.59%、19.12%、17.65%.在冬作马铃著中,PVX检出率最高,达到31.03%;其次是PLRV,检出率为25.29%;PVS、PVM、PVA、PVY的检出率依次为19.54%、16.09%、10.34%、5.75%.综上所述,近年来湖南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有抬头之势,其中PVX和PVY最为严重,复合感染增加,受天气和种源影响,秋作马铃薯比冬作马铃薯情况严重.

    马铃薯病毒病调查鉴定RT-PCRDAS-ELISA

    我国太子参主产区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王蓉李勇魏若凡陈炳蔚...
    204-21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调查我国太子参主产区病毒病发生情况,使用RT-PCR法对采自福建省柘荣县,贵州省施秉县、丹寨县和安徽省宣城市的71份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太子参样品进行检测,并根据CP氨基酸序列对不同地区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RT-PCR结果显示,65份样品检出病毒,检出率为91.55%,其中,56份样品检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49份样品检出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9份样品检测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检出率分别为78.87%、69.01%和12.68%.未检测到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序列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TuMV、BBWV2和CMV与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相似度较高,核苷酸相似度分别为98.05%~98.98%、93.61%~94.25%和98.02%~99.17%,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6.14%~97.47%、97.33%~98.50%和98.00%~100%,分别属于World-B组、Ⅰ-a亚组和Ⅱ组.

    太子参芜菁花叶病毒蚕豆萎蔫病毒2号黄瓜花叶病毒系统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