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影响宁夏大罗山青海云杉林烟翅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因子

    兰珍珍王新谱张鑫乔丽娜...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烟翅腮扁叶蜂Cephalcia infumata Zhang & Wei的发生与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林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烟翅腮扁叶蜂虫口密度的关键因子,对监测青海云杉林烟翅腮扁叶蜂虫口密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2年-2023年在宁夏大罗山烟翅腮扁叶蜂主要分布区域的不同林型中设立16块20 m× 20 m的样地,调查林分因子、立地因子,以及烟翅腮扁叶蜂虫口密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草本盖度(x7)、郁闭度(x2)和冠幅(x5)是影响2022年-2023年烟翅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因子,建立了虫口密度的线性预测模型,y=-50.205-50.758x7+111.633x2+2.916x5.其中,草本盖度与烟翅腮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t=6.169),郁闭度与烟翅腮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t=3.345),冠幅与烟翅腮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t=5.724).因此在宁夏大罗山青海云杉林郁闭度和冠幅大、草本盖度低的林地烟翅腮扁叶蜂易发生,应作为监测重点区域,为提前预防虫害的发生做准备.

    青海云杉林分因子立地因子烟翅腮扁叶蜂虫口密度

    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陶瑜董祥邓创创罗艳玲...
    189-19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Guenée),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板形感器;触角上分布1个毛形感器、1个刺形感器、5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形感器;上唇分布6对刺形感器;下唇须上分布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上分布1对刺形感器;上颚上分布2个毛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分布3个刺形感器、10个锥形感器、2个栓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1个板形感器.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幼虫头部感器的功能及探究幼虫取食机制提供依据.

    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感器扫描电镜

    暴食性害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超微结构

    徐元昌杨昌和李勇辉史程健...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兼具多食性和暴食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 3~6龄黏虫和斜纹夜蛾的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黏虫幼虫头部近圆形,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呈椭圆形;2种幼虫头部触角上均分布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4种类型感器;下颚和下唇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共3种类型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有2种亚型;随着龄期的增加,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的感器种类及形态特征维持不变,但长度和基部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相同龄期的2种幼虫在感器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感器数量上,黏虫幼虫下颚的锥形感器Ⅰ(Sb Ⅰ)随龄期增加显著增多,在暴食期达到最大值,但在斜纹夜蛾中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该结果可为探究这2种暴食性害虫的寄主植物选择差异奠定形态学基础.

    黏虫斜纹夜蛾幼虫感受器扫描电镜暴食期

    补充营养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王海旭王新谱白明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一种世界性检疫性害虫,于2017年入侵我国.为了更好地在实验室内饲养该害虫,获得大量供试虫源,本文针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取食不同外源营养对其产卵量及寿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在取食5%蜂蜜水、5%葡萄糖水和5%蔗糖水后,平均单雌产卵量较对照组均有提高,分别为(263.4±13.17)粒、(175.6±8.78)粒和(147.4±7.37)粒.补充不同营养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补充5%蜂蜜水和5%蔗糖水时,雌成虫寿命分别为(23±1.15)d和(22±1.1)d,高于5%葡萄糖水和清水对照处理.补充5%蜂蜜水时,雄成虫寿命最长,为(21±1.05)d,高于其他处理;而5%蔗糖水和5%葡萄糖水处理下雄成虫最长寿命均为(18±0.9)d;清水对照处理下的雄成虫寿命最短,仅为(14±0.7)d.且每个处理下的雄成虫寿命均低于雌成虫.综上所述,5%蜂蜜水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寿命及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成虫补充营养的最佳选择.

    番茄潜叶蛾补充营养产卵量寿命存活率

    日本进境无花果苗中短颈剑线虫的鉴定

    齐振华吕宁逄昔莎厉艳...
    211-220,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颈剑线虫Xiphinema brevicollum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线虫,寄生于植物根部,影响寄主植物长势并降低产量.本文对青岛口岸进境的日本无花果Ficus carica苗中截获的一种剑线虫进行了形态学特征鉴定和分子序列分析,为口岸进境植物线虫检疫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形态特征观察、测计,以及18S rDNA、ITS1、28S-D2/D3区和线粒体COX Ⅰ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截获的日本无花果线虫种群进行鉴定.截获的日本无花果线虫种群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短颈剑线虫相似,其主要形态特征为:虫体体型中等,热杀死后向腹面弯曲呈开螺旋"C"形,体长1 713.4~1 910.2 μm,最大体宽35.8~47.1 μm,两端渐细.唇区圆,缢缩明显,侧器囊漏斗状.齿尖针约为齿托长度的1.5倍,齿托基部呈凸缘状;导环为双环;阴门位于虫体中部,横裂,阴道长度占阴门处体宽的1/3左右.生殖管对生,均发育完全,生殖管较短,卵巢先端回折,子宫内无特殊分化.尾短圆锥形,背面弯曲,腹面直,尾尖钝圆,尾长24.0~29.5 μm,等于或略长于肛门处体宽.基于rDNA ITS1区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该截获种群与短颈剑线虫巴西种群、新西兰种群、比利时种群及南非种群聚类成一个独立分支,序列相似性达98.5%~98.7%;基于线粒体COX 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该截获种群与短颈剑线虫5个日本种群聚类成一个独立分支,序列相似性达91.6%~93.6%.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此次截获的日本无花果线虫种群为短颈剑线虫,并首次确认了无花果为该线虫的自然寄主,海关检疫此类苗木进境时应重点关注该线虫,降低传入几率.

    短颈剑线虫寄主无花果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分析鉴定

    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诱导的马铃薯防御反应

    祝春月李智矣晓翠刘一依...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马铃薯在应答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niaea operculella取食时相关抗虫指标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青薯9号''合作88''米拉'3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进行室内盆栽试验,在马铃薯块茎蛾取食0、3、6、12、24、48、72、96 h时取样测定各品种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被马铃薯块茎蛾取食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萜烯合成酶活性,单宁和类黄酮含量与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升高,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且各指标在马铃薯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从各指标平均增降率来看,'合作88'对马铃薯块茎蛾取食的响应程度要强于'青薯9号'和'米拉''米拉'的响应程度最小.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抗虫生理防御机制和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防御酶次生代谢物营养物质

    玫瑰叶畸形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原核表达与抗血清制备

    张秀琪聂张尧李梦林苏江月...
    230-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玫瑰叶畸形病毒(rosa rugosa leaf distortion virus,RrLDV)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天竺葵环斑病毒属Pelarspovirus,能够引起月季叶片畸形、黄化以及提前衰老等症状,是危害月季的病毒之一.为建立玫瑰叶畸形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热硼酸盐法提取发病月季叶片总RNA,通过RT-PCR扩增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DB-His-MBP上,导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以IPTG,诱导蛋白表达,获得浓度为8 mg/mL的重组蛋白,制备了兔多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血清效价为1∶2 048 000,当效价为1∶1 000时,灵敏度为1∶1 024.血清学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表明该抗血清可用于RrLDV的检测,有利于检测该病毒的发生和分布.

    玫瑰叶畸形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

    基于RPA-CRISPR/Cas12a的番茄花叶病毒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董铮赵振兴范奇璇王思元...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属于植物杆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成员,主要危害番茄和辣椒,多数茄科植物易感染,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根据ToMV编码的外壳蛋白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特异性引物和簇状规则间隔短链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 12a(CRISPR-associated 12a,Cas12a)的crRNA并挑选报告基因.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 ToMV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当荧光报告基因FQ终浓度为400 nmol/L、Cas12a/crRNA比例为1∶5、终浓度为200 nmol·L-1/1 000 nmol·L-1时检测信号最强,只需RPA和CRISPR/Cas12a分别反应15 min,即可在便携式蓝光照射设备下直接观察到阳性信号.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ToMV,对携带ToMV样品的RNA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72 ag/μL,是普通RT-PCR检测灵敏度的10 000倍,可用于ToMV快速灵敏的可视化检测.

    番茄花叶病毒RP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

    梨火疫病菌的RPA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

    蒲姝旸张瑾逸暴晓阳孟青青...
    242-24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侵染梨、苹果、山楂、海棠等多种蔷薇科植物引起梨火疫病.该病自1780年在美国被发现以来,已经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对我国的果树生产也构成一定的威胁.严格植物检疫是全球防控梨火疫病菌扩散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植物检疫部门主要从实验室分离鉴定、分子检测和田间症状识别及快速检测方面开展工作.本研究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E.amylovora 16S-23S ITS区间的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RPA两种检测方法.经测试,在39℃条件下,这两种检测方法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分别能在20 min和10 min内完成扩增.实时荧光RPA对E.amylovora菌株DNA的检测阈值为1.38× 10-2 ng/μL;侧流层析试纸条RPA对E.amylovo-ra 菌悬液和DNA的检测阈值分别为104 cfu/mL和1.38×10-3 ng/μL.侧流层析试纸条RPA体系因反应快速、读取结果方便、不需要复杂仪器操作可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

    梨火疫病快速检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实时荧光型RPA侧流层析试纸条型RPA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广西兴安的迁入与侵染动态

    于晶戴长庚钟玉琪侯茂林...
    250-25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兴安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廊道要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依赖白背飞虱携传.本研究采用探照灯诱集高空白背飞虱,同时采集田间白背飞虱和稻叶,采用dot-ELISA法检测白背飞虱及水稻的带毒状况,以明确SRBSDV的迁入与侵染动态.综合来看,2021年-2022年间兴安的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始期为5月下旬,迁入白背飞虱的带毒率高峰为6月中下旬;田间白背飞虱7月上旬-7月下旬带毒率较高(10%~15%);水稻7月中旬-8月上旬带毒率较高(10%~14%).水稻带毒率与田间白背飞虱带毒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结果有助于桂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白背飞虱携传SRBSDV的监测预警.

    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带毒率病毒传播与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