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铃薯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行为

    姚杰兰丰柳璇周国虎...
    326-33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测定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及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法,经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0%~99%、94%~10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8%~5.3%、5.3%~9.2%;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104%、89%~96%,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0%~8.7%、3.0%~8.0%;样品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LOQ)均为0.005 mg/kg.监测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山东烟台、天津武清、四川成都、重庆九龙坡、湖南长沙、安徽宿州、陕西榆林、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和黑龙江绥化10个试验点的马铃薯中的残留行为.发现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4~6.5 d和5.0~7.2 d,属易消解型农药.采用32%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用量182.4 g/hm2)施药3次,距末次施药14 d,戊唑醇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量不大于0.018 mg/kg,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0.02 mg/kg),吡唑醚菌酯在马铃薯块茎中的最大残留量<0.005 mg/kg,低于中国规定的MRL(0.02 mg/kg).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戊唑醇吡唑醚菌酯马铃薯植株马铃薯块茎消解动态

    吉林狗尾草种群对烟嘧磺隆抗性水平和靶标抗性机理初探

    李雯钰魏守辉黄红娟曹艺...
    33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田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和抗性分子机理,测定了两个抗药性狗尾草种群R1、R2和一个敏感种群S对烟嘧磺隆的抗药水平,并检测了不同种群间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序列差异.结果显示:R1、R2种群抗药性指数分别为21.8和23.9.扩增狗尾草ALS基因序列发现,相较于敏感种群,R1种群在376位点由GAT突变为GAA,R2种群在376位点由GAT突变为GAG,两种突变均导致天冬氨酸替换为谷氨酸(Asp-376-Glu).表明狗尾草R1和R2种群对烟嘧磺隆产生抗性是由于靶标ALS基因突变导致,研究结果为科学防控抗药性狗尾草种群提供了理论基础.

    狗尾草抗药性乙酰乳酸合成酶靶标突变

    侵染西葫芦的中国南瓜曲叶病毒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袁晓伟史慧娴郭仰东李兴盛...
    336-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山东种植的西葫芦上广泛发生病毒病,症状与之前常发症状有差异,发病植株叶片向下卷曲、黄化,植株矮化.为明确引起此次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我们以田间采集的10份西葫芦病叶为材料,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广东的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LCCNV)南瓜分离物(MW389917.1)一致性最高.根据同源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获得SLCCNV全长序列,DNA-A全长为2 730 bp(OM692270.1)、DNA-B全长为2 711 bp(OM692269.1),经序列比对发现DNA-A序列与已登录的SLCCNV一致性为89.65%~99.42%,其中与我国广东的SLCCNV-GDHY南瓜分离物(MW389917.1)一致性最高,为99.42%;DNA-B序列与已登录的SLCCNV 一致性 范围为81.82%~97.29%,其中与我国广东的SLCCNV-GDHY南瓜 分离物(MW389918.1)一致性最高,为97.29%.因此推测引发山东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物是SLCCNV,由于该病毒是在山东西葫芦上首次发现,将其命名为SLCCNV-SD.前人已报道SLCCNV可侵染南瓜、甜瓜、烟草、番茄等作物,但SLCCNV可侵染西葫芦在国内未见报道.

    西葫芦病毒病中国南瓜曲叶病毒

    2017年—2021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

    徐超陈宏州吴雨琦吴佳文...
    341-34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2021年连续5年分别从苏南、苏北及苏中小麦种植区采集病穗,分离培养获得赤霉病菌菌株共计4 055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江苏省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44%、56.30%、44.68%、48.28%、46.3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呈现地区差异性,苏北地区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抗性频率最低的是苏南地区.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0.45%、0.89%和0.09%,在以上的抗性菌株中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

    小麦赤霉病杀菌剂抗药性多重抗药性

    宁波沿海地区水稻田稗草发生量及对丙草胺、丁草胺的抗药性检测—以6个样点为例

    史骏张琳玲林乐志陈宏宇...
    346-35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宁波沿海地区水稻田稗草发生量及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抗药性,本研究以宁波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碱化和非盐碱化稻田的稗草及土壤中稗草种子库密度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及室内抗药性分析,研究稗草草相及土壤中稗草种子库密度变化,并对稗草的抗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周期内,宁波沿海的盐碱化稻田稗草发生密度为16.23株/m2,显著高于土壤碱化和非盐碱化稻田中的11.70株/m2和10.10株/m2.盐碱化稻田稗草种子库密度为19 169.17粒/m2,高于土壤碱化稻田的17 224.83粒/m2,并显著高于非盐碱稻田的15 411.33粒/m2.在庵东镇和大徐镇的盐碱稻田中,稗草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相对抗药性指数(RI)分别从调查初始期的4.51和2.88上升至调查末期的5.52和6.14,达到中抗水平;而在土壤碱化稻田和非盐碱稻田中,稗草对丙草胺和丁草胺的RI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调查周期内介于1.00~2.33之间,处于低抗水平.因此,在该地区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应尽量改善土质,以控制稗草种群规模、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稗草盐碱化稻田抗药性丙草胺丁草胺

    四川省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特点

    万宣伍田卉吴金鑫田悦...
    35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为害特点,利用田间调查数据对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分布范围、受害作物种类、幼虫种群动态和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除阿坝州外的20个市州都有发生,重发区域集中在川东和攀西地区;受害作物以玉米为主,甘蔗、高粱、小麦和油菜零星受害;在攀西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观察到2个幼虫为害高峰,其余地区只有1个幼虫为害高峰;草地贪夜蛾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局部地区为周年繁殖区,其在四川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过程.

    草地贪夜蛾分布范围种群动态扩散过程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检测

    衣丽淑许景升徐进冯洁...
    362-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2018年我国主要麦区采集的1 464株赤霉病菌菌株进行多菌灵抗性分子检测.共检测出多菌灵抗性菌株97株,抗性频率为6.63%,同时发现抗性菌株以F167Y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E198Q和F200Y.通过比较不同省份间多菌灵抗性发生频率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菌群体抗性频率明显高于黄淮麦区群体.本研究相比之前研究中的抗性频率大幅度上升,表明在多菌灵的选择压力下,多菌灵抗性种群发展迅速.为防止抗性群体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多菌灵防治赤霉病失效,应采用混配、复配药剂、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多菌灵点突变抗性频率

    绳状青霉P-19不同固体发酵浸提液对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姚凡王喜刚郭成瑾张丽荣...
    368-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根腐病严重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筛选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 P-19菌株最适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测定了其对马铃薯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绳状青霉P-19对尖孢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85%、45.07%、38.92%、28.13%、64.32%.不同培养基发酵后其浸提液对5种镰刀菌的拮抗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配方为甘草∶玉米粉∶木屑=5 ∶4 ∶1时发酵产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89%,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5 ∶2时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7.00%,板蓝根∶玉米粉∶木屑=3 ∶5 ∶2时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率为64.48%,甘草∶板蓝根∶葡萄皮渣∶玉米粉=2 ∶2 ∶10 ∶5时对木贼镰刀菌的抑制率为50.20%,甘草∶玉米粉∶木屑=3 ∶5 ∶2时对锐顶镰刀菌的抑制率达到78.25%.本研究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控以及青霉菌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绳状青霉固体发酵镰刀菌抑制率

    玉米穗腐病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龚洛邓佳辉焦芹刘翔...
    37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7种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的毒力测定和田间病害防治试验,筛选对玉米穗腐病具有良好防控作用的药剂,为生产中病害治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对戊唑醇最敏感,EC50为0.232 mg/L;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um对丙环唑最敏感,EC50为0.512 mg/L;青霉Penicil-liurn sp.对吡唑醚菌酯表现敏感,EC50为1.522 mg/L;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戊唑醇表现敏感,EC50为0.354 mg/L.将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按照1 ∶50的有效成分质量比进行混配,对抑制禾谷镰孢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到688.830;将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按1 ∶20的有效成分质量比进行混配,对抑制拟轮枝镰孢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到500.220,并在室内盆栽试验中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8.23%,田间试验中防治效果也达到74.27%.研究表明,在玉米灌浆期施用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剂,对于防治玉米穗腐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玉米穗腐病杀菌剂室内毒力联合毒力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