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草地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霜那日苏花立民涂雄兵...
    981-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植保是预防和控制病、虫、草、鼠害对草地植物的危害,确保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门学科。传统防治方法农药用量大且施用频繁,极易引发3R(抗性、再增猖獗和残留)问题,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损害。因此,转变草原生物灾害的防控理念显得尤为迫切。该文从多个维度对草原主要生物灾害发生的现状、成因以及相应的防控策略与手段进行总结,并基于促进草地生态系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倡导采用一系列环境友好、操作便捷且经济高效的防治措施。此外,为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绿色健康发展,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从草原生物多样性、新型生物农药研发、生态治理等多方面组稿,探讨草地管理措施在调控草原有害生物种群动态方面所展现出的积极潜力与显著成效,以期积极推动草地植物保护学科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物农药综合防治草地植保

    草地生境破碎化对蝗虫暴发及其天敌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概述

    张海翔曹梓渝崔艺凡王颖...
    98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生境破碎化导致草地生境大小、连通性和结构发生变化,是草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对于蝗虫暴发及其天敌昆虫多样性降低有潜在影响。该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概述草地生境破碎化对蝗虫暴发及对其天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并对提升天敌昆虫控蝗能力、减缓蝗虫激增及增加天敌昆虫多样性进行展望。

    草地破碎化蝗虫暴发天敌多样性文献计量分析

    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中的研究进展

    张希圣李霜冯士骞涂雄兵...
    998-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A类物质包括视黄醇(维生素A)、视黄醛和视黄酸等,自1913年被发现以来,已被证明在动物发育、生殖和免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器官发育、生长繁殖和视觉感受等。该文在总结维生素A类物质吸收及转化过程的基础上,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视觉形成、生长发育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目前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根据模式动物(哺乳动物)中的相关报道对维生素A类物质在昆虫发育、免疫调节、神经元可塑性和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潜在功能进行展望,以期为昆虫维生素A类物质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昆虫生长发育视觉

    sRNA移动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中的作用

    李霜冯士骞王敏蔚建军...
    1006-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存在多种互作,涉及到基因表达、代谢组学变化和植物激素串扰等多个方面。小RNA(small RNA,sRNA)作为一种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调节因子可在基因转录或转录后起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染色体的剪接和翻译,诱导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抑制和指导靶转录本降解等。因此,sRNA介导的基因调控是植食性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外源s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细胞间、细胞外以及生物体间的信号分子作用备受关注,且基于sRNA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也逐渐被应用于实践。该文主要对s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间的迁移方式及sRNA在植食性昆虫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sRNA对植物-寄生体-植食性昆虫体系的影响,并对sRNA在农业重大虫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开发绿色高效的生物防治药剂,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

    小RNA移动方式害虫生物防治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

    狼毒扩张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郭丽珠林克剑郝丽芬李宇宇...
    1014-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扩张已成为毒草型退化草原治理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草原的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关于狼毒在退化草原扩张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狼毒相关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揭示出狼毒与土壤微生物以及与自身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在退化草原成功扩张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文对狼毒相关土壤微生物和内生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微生物在狼毒的种间竞争、凋落物分解、植物-土壤反馈作用过程中的潜在作用进行探讨,最后对利用宏组学技术开展狼毒功能菌群挖掘与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从植物-微生物互作角度了解这种重要毒害草的扩张机制,为挖掘狼毒微生物资源和开发狼毒生态防控新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狼毒土壤微生物植物内生菌植物-微生物互作扩张机制

    我国草原鼠害防治靶向诱饵研究进展

    袁帅刘亚坤付和平武晓东...
    1023-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啮齿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鼠害也是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我国草原类型多样,各类型草原为害鼠种差异较大,因此,草原鼠害防治需要"一鼠一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草原鼠害防控要走"专鼠专治、精准防治"的绿色防控之路。目前我国草原鼠害化学防控面临可使用的注册药物少,新型药物的研发周期长且审批严格,现有药物靶标特异性差的困境,这一现状短期难以改变。但是靶向诱饵研发可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该文对鼠害化学防治诱饵的研发现状、分类、各类诱饵的优缺点、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升诱饵靶向性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靶向诱饵从增强目标害鼠对其取食吸引力入手,提升对现有控鼠药物靶向性的同时,可以减少对非靶标动物的伤害,节约原粮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未来我国草原鼠害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靶向诱饵的研究数量较少,无论是在机理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都不够深入;相关专利数量偏少且缺乏转化,草原鼠害防控相关学者和企业应对诱饵研发予以重视。

    草原鼠害靶向性诱饵化学防治食性

    天然草原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钱亚妮李晓鹏牛欣杨浩...
    1033-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病害是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多关注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代表的栽培草地植物病害,而天然草原病害的相关研究非常薄弱,严重限制了草原植物病害防控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实践。该文系统综述了天然草原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主要寄主植物,继而梳理了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病害对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演替的作用,着重讨论了植物病害对草地生产力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应综合生态学思想并着重研发绿色调控技术的建议。

    天然草原病害影响因素草地生态系统病害防治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方法评估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的影响

    蔡新成魏才卜楚彬花立民...
    1045-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采用文献计量学解析高原鼠兔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科学关注点,选取科学关注度指数较高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指标,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高原鼠兔干扰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原鼠兔干扰极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总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降幅分别为34。52%、23。31%、23。68%、3。77%和1。19%,极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物种均匀度指数,增幅为0。72%;而在重度干扰下还会显著增加土壤的总钾含量和pH,增幅分别为19。72%和6。18%,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水分、总氮、总磷、有效钾和有机碳的含量,降幅分别为19。75%、33。63%、18。13%、18。94%和14。79%。在高原鼠兔干扰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总钾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植物群落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较强的高原鼠兔干扰会加剧高寒草甸的退化,科学的鼠害管理和草地恢复措施可有效遏制高寒草甸持续退化。

    高原鼠兔高寒草甸植物土壤文献计量学Meta分析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

    杨丽艳宋梅玲王玉琴王宏生...
    1056-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与土壤特性的变化,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选择不同干扰强度的高原鼠兔单独发生区以及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混合发生区,调查其植物群落结构,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运用冗余分析法解析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干扰与植物群落及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发生区中的植物群落盖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高原鼠兔单独发生区,其余植物群落和土壤指标在2个调查区间均无显著差异;在高原鼠兔单独发生区,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95%置信限(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355~0。853)显著增加,而植物高度(95%CI为1。006~1。566)和土壤有机碳含量(95%CI为7。270~16。270)显著降低;在混合发生区,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95%CI为0。088~1。093)、土壤全氮含量(95%CI为-0。140~0。240)和土壤铵态氮含量(95%CI为0。146~1。109)显著升高,而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95%CI为0。168~0。858)显著降低。表明同区域分布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干扰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高于高原鼠兔单独干扰,建议在鼠害防控中应重点关注鼠类混合发生区的分布及其为害情况,并根据为害等级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避免草地退化加剧。

    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化学计量

    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高原鼠兔的生态阈值确定及为害预测模型构建

    花蕊花立民林克剑王磊...
    1068-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防治指标,采用无人机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3块高寒草甸样地和26块高寒草原样地进行调查,获得秃斑率、地上生物量、有效洞口数、群落高度、物种丰富度、可食牧草比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8个监测指标数据,通过分析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数与除可食牧草比例外其他指标的关系确定2种草地类型高原鼠兔的生态阈值,利用8个监测指标数据计算鼠害指数,根据鼠害指数划分高原鼠兔的为害等级,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2种草地类型下高原鼠兔的为害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高寒草甸高原鼠兔生态阈值为有效洞口数613个/hm2,秃斑率13%,地上生物量160 g/m2;高寒草甸高原鼠兔为害预测的关键因子是有效洞口数、秃斑率和地上生物量。高寒草原高原鼠兔生态阈值为有效洞口数205个/hm2,群落高度3 cm,物种丰富度8种;高寒草原高原鼠兔为害预测的关键因子是有效洞口数、群落高度和物种丰富度。

    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原鼠兔生态阈值秃斑率群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