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论辽代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白金刚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时期.本文考察了辽代民族迁徙的过程、民族融合的表现和深远影响.首先,分析了辽朝建立后,各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包括北方汉人和其他游牧民族迁入契丹境内,以及契丹人迁往渤海和中原地区.其次,详细阐述了辽代各民族融合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表现,如南北面官制、契丹文字的创制及对儒学的推崇等.最后,总结了民族迁徙与融合对辽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契丹族文化水平提高及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影响.

    辽代民族迁徙民族融合

    试论辽朝的承"中国"之制

    李蓝冰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坚持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接纳周边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融汇的社会文化面貌.这种广泛吸收接纳周边民族文化的现象,在制度实践上则集中体现为遵循"中国"之制.辽朝的承"中国"之制,体现在政治制度、礼制、律法、文教制度等诸多方面,对于辽朝维护统治有重要的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辽朝制度建设文化交融

    系统思维视域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陈言傅畅梅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强调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察.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全面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特征,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外部系统协调性与内部系统层次性两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探析,在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工程的建设思路、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思路与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治理思路三重思路进行深入阐释,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深刻内涵,接续开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系统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李亚楠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本文通过对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梳理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以党建引领,民族工作管理规范化、推广模式复合化、宣传工作常态化、基层服务精细化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民族工作水平.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工作赤峰市

    中日在国联围绕伪满洲国交涉始末

    孙文政李雅欣董喜红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军武装入侵东北问题,依据国联盟约申述到国联.从 1932年 9 月 22 日,国联行政院第一次讨论中日纠纷会议开始,中、日在国联围绕日军撤兵问题展开交涉.到 12月 10 日,在中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成立国联调查团来中国调查,其间,日本为转移视线,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从此中日又围绕"一·二八"事变展开交涉.在中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前,日军已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从此中日又围绕伪满洲国问题开展交涉.《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虽认定伪满洲国为非法政府,但伪满洲国已既成事实,且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退出国联,使国民政府依赖国联调解政策失败,国联调解失败是列强推行绥靖政策结果,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国联调查团

    石榴纹和蝙蝠纹在文物上的应用研究

    康贵彬姬晓峰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纹饰是人类制作或因人工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记录和传播文化的符号系统,其功用从最初的记事性逐渐演变为装饰性.纹饰还是某一民族、某一群体心灵旨趣的反映,是寄托美好寓意的符号载体.石榴纹和蝙蝠纹正是这类寄托了人们美好心灵旨趣的艺术符号,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能够与其他纹饰组合出现,组合方式也极为灵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热衷的"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本文选取这两种常见又受众广泛的文物纹饰进行研究,主要探究它们在文物上的不同应用.

    文物纹饰石榴纹蝙蝠纹

    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喇叭口形耳饰研究

    刘予希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喇叭口形耳饰是贯穿整个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装饰类器物,现阶段我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相对较少,研究相对薄弱.喇叭口形耳饰最早应起源于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经由新疆、河西走廊,沿长城沿线传播至整个北方地区.本文将梳理北方地区该时期各考古学文化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并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尝试探讨喇叭口形耳饰的源流问题.

    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喇叭口形耳饰

    小说《木鱼歌》中的种族界限与融合

    屈荣英李乐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木鱼歌》是华裔女性作家林露德继《千金》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说体现的多个主题中,种族这个主题备受关注.《木鱼歌》通过描写吕金功到美国生活的境遇以及他从美国再次回到祖国后的遭遇,凸显了不同种族界限间的不可逾越性,这也符合种族隔离对抗的观点.

    林露德《木鱼歌》种族界限

    论长号演奏技巧及其在《第二长号协奏曲》中的运用

    常黎芳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号演奏技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在论述长号演奏技巧的基础音乐理论、呼吸与吹奏技巧、指法与拉管操作、音色控制与表情演奏等方面的基础上,以《第二长号协奏曲》为例,探讨长号演奏技巧在《第二长号协奏曲》演奏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总结长号演奏技巧的运用对该协奏曲演奏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未来长号演奏技巧发展的研究方向.

    长号演奏技巧第二长号协奏曲音乐技巧

    地方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关联研究

    薄晓楠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地方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的互动关系,强调音乐在承载历史记忆、反映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语言、历史、社会经济对音乐风格的影响,以及音乐对地方文化认同和传承的反馈作用.文章重点讨论了地域文化精髓在音乐创作中的转化,强调跨学科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展望了地方音乐的创新发展,包括跨界艺术合作和多媒体融合,强调这些创新对吸引新一代听众的重要性,为保护和发展地方音乐、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地方音乐地域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