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蒋涤非

月刊

1008-0422

c-oa@vip.sina.com;csucoa@163.com

0731-84117537

410007

长沙市曙光中路185号

中外建筑/Journal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商业化改造

    吴桂宁姚蕴芳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的发展是不断摒弃旧有事物的过程,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限制发展.为平衡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满足现代生产生活发展的必需性,我国大量历史文化街区被改造成基于现代体验式消费需求和满足城市社区生活需要的户外商业步行街区.本文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常见问题,归纳国内古今商业街特点,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引入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成果的分析探讨.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商业化三坊七巷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

    李夙徐敏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发展事关城市政策、城市竞争、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等.现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视,对于公共空间质量、可达性、公共公正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都比较侧重于中微观的视角,缺乏对公共空间格局整体的统筹研究.本文基于ArcGIS支撑下,主要采用多源数据利用数字化公式对长沙市都市区公共空间物理空间格局以及结构特征进行量化研究,旨在揭示公共空间格局的一般规律从而促进公共空间可持续建设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ArcGIS多源数据公共空间格局量化研究

    基于老年人日常出行行为的社区步行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南昌市南柴社区为例

    李小云朱佩君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老年人创建便利和安全的步行空间成为城乡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南昌市南柴社区为例,采用问卷调研、现场查勘及空间句法等方法,对老年人的出行行为进行了时间与空间的特征分析,并对社区的步行空间层次、步行空间路径、步行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提出了营造多样化的步行空间形态、营造兼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步行空间、增强步行空间的连续性、提升步行空间氛围的舒适性以及提升步行空间的易识别性等社区步行空间规划策略.

    老年人日常出行社区步行空间规划策略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商业街更新策略研究——以厦门市大同路为例

    潘虎肖铭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历史商业街因其特有的历史底蕴和吸引力成为城市改造和更新的重要对象.以往商业街更新往往追求效率,造成“千街一面”的局面,历史商业街的文化价值遭到极大破坏.位于厦门市思明区的大同路是20世纪闽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如今却街道破败,商业萧条,亟待进行更新.本文结合现状总结大同路发展的困境,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挖掘大同路的地域文化,以此提出以人为本、文脉保护、景观优化、持续发展的商业街发展的四项原则,为历史商业街的更新开辟新思路.

    历史商业街大同路更新策略

    文化遗产社区的微更新策略研究——以集美大社为例

    郭景意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社区更新的研究话题逐渐趋向于以保护为主的社区空间微更新和微改造.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以集美学村大社村落为例,分析具有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城市社区的更新目标要求,结合对微更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得出对于具有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的的城市社区而言,采用微更新的城市更新模式,是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针对集美大社更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微更新策略.

    文化导向集美大社城中村微更新

    雨洪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协同的规划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

    杨帆陶蕴哲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开展雨洪资源管控是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而绿地系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承担城市蓄滞和拦污净化功能的重要海绵载体.因此以雨洪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协同为切入点,首先从现实需求、研究动态两个方面来解读城市绿地系统新的规划内涵;其次从规划过程和后期落实两方面梳理现状绿地系统进行雨洪管理功能优化的关键障碍,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思维将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过程可视化”,尝试把城市绿地空间与雨洪管理协同作为基本逻辑,构建基本规划模式,最后针对规划实现的关键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城市绿地系统雨洪管理协同规划模式设计

    以产业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以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建设为例

    沈昌赫陈星星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建设改革为背景,通过实地考察与探访湖北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通过对村内农业生态、种植模式、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农业与旅游联动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自然资源型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模式,以及总结自然资源类型村庄发展过程中在产业资源、居住环境优化、乡村运营中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以期为振兴自然资源型乡村提供经验借鉴.

    自然资源乡村建设乡村运营

    徐州市黄河故道沿线村庄建筑整治研究

    段忠诚蔡蕾蕾姚刚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徐州市黄故道沿线村庄的整治模式进行探讨.本文着重对村庄整治中的建筑整治模式进行研究,拆解建筑元素,化整为零;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通过控制建筑元素的具体做法来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

    村庄整治模式元素

    基于“互联网+产业”的祁东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尹梦媛李星星尹梦垒李媛...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产业”融合模式的大背景下,传统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之路.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一种传统行业,也在积极的与互联网+行业进行融合.在旅游业方面,互联网+也成为了每个企业主要的竞争方式,乡村旅游发展也开始积极地加入到“互联网+”的行列.本文基于对祁东县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品牌化的特色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包括祁东特产黄花菜的观赏农业转型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分销模式开发设计,以及沙井湾刘家大院的“AR+文旅”模式改造设计,并构建基于中央预订系统(CRS)的线上信息共享预订平台,[1]打造出兼具祁东特色和科技附加值的新型品牌化旅游模式,为解决祁东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滞后、农业附加值低、可持续发展潜力弱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同时为类似祁东县的品牌特色不鲜明的小众旅游景点提供了扩大影响力、吸引游客群体的开发模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结合“互联网+”和乡村旅游开发,打造品牌化的旅游地开发模式,可以帮助广大乡村在快速聚集人气的情况下,获得绿色且可持续的开发收益.

    互联网+乡村旅游增强现实转型升级

    地域性校园规划中的“步移景易”——以南安一中江北校区为例

    常媛媛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校园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形式雷同问题,本文提出以园林空间组织手法对建筑群组进行组织和安排让具有地域性的建筑形式,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组合方式设计出变化丰富的建筑序列空间,形成具有传统韵味的景观环境.本文从设计布局原则、功能分区及空间结构、平面交通组织布局、竖向设计、绿化规划、消防规划六个方面分析了南安一中江北校区的规划设计特点.

    地域性校园规划步移景易建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