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董鸣

月刊

1005-264X

apes@ibcas.ac.cn,apesbotany@163.com

010-62836134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植物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本刊以发挥其在植物生态学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为指导思想,突出反映植物生态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研究成果。刊登稿件主要以发表植物生态学领域(包括个体和生理生态,种群、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植被与数量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及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等)及与本学科有关的创新性原始论文或有新观点的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本刊还刊有论坛栏目,主要对学科发展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促进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andsat影像的武汉东湖30年来水生植物动态变化

    姜艳陈兴芳杨旭杰
    1551-1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生植物的动态分布可以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掌握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情况对湖泊的管理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结合归一化水体指数、绿度指数和藻类指数,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构建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的提取模型,绘制了东湖2020年挺水/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季节分布图和1990–2020年31期年际分布图.主要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获取东湖水生植物的分布情况,其总体精度为82.29%,Kappa系数为72.39%.东湖水生植物季节性变化分析表明,水生植物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2月份东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较小,4–8月面积逐渐增加,10月以后水生植物开始衰退.水生植物面积的年际变化较大,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6年)挺水/浮水植物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大,而沉水植物的面积持续增加;第二阶段(1997–2015年)沉水植物与挺水/浮水植物面积的年际波动较大,在此期间,东湖水生植物最大面积为2.61 km2,最小面积仅为0.49 km2;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东湖水生植物逐渐恢复,挺水/浮水植物面积增加30%,沉水植物面积增加18%.通过研究30年来水生植物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对东湖水生植物的影响较小.东湖中有水生植物的分布和无水生植物分布环境指标存在差异,总磷含量、总氮含量、水深、透明度和浊度均可能影响水生植物的分布.

    水生植物遥感水质武汉东湖

    刺梨的适钙类型及对高钙生境的适应性

    孟庆静樊卫国
    1562-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刺梨(Rosa roxburghii)是原产中国西南地区的特色经济树种,贵州将其作为喀斯特山区重点发展的果树.迄今,刺梨能否适应喀斯特地区高钙生境尚不清楚.明确刺梨的适钙类型及其对高钙生境的适应性,旨在为刺梨种植区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钙生境下50个野生刺梨植株的不同器官和立地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土壤的pH、交换性钙、镁含量和植株不同器官中总钙、草酸钙及叶中的钙和镁的含量,明确不同器官中草酸钙含量占总钙含量的比例,分析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不同器官总钙、叶片钙和镁含量的相关性关系,观察低钙和高钙生境下不同器官中及叶表面草酸钙晶体的分布.对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野生刺梨立地土壤的pH高,交换性钙、镁的含量高且差异大.在不同钙生境下,野生刺梨不同器官中的总钙含量与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中总钙和镁的含量与土壤中交换性钙、镁含量的相关性也是如此.刺梨枝、叶是富集钙最多的器官,根和果实中钙的含量相对较少,所有样本叶片中总钙和镁的含量在1.71%–2.73%之间,枝和叶中草酸钙含量占总钙含量的比例分别为55.81%和52.76%,而根和果实中只占29.34%和34.30%.在高钙生境中,野生刺梨枝、叶中和叶片气孔边缘有大量草酸钙棱晶,果实中有少量针晶;而在低钙生境中,野生刺梨的根和果实中及叶片气孔边缘均无草酸钙晶体分布.该研究明确了刺梨的适钙类型属于中间型,对喀斯特地区不同钙生境均有较强的适应性,枝、叶中大量储存草酸钙和通过叶片气孔排钙的生理特性,对降低刺梨体内钙离子浓度和缓解高钙胁迫对自身的伤害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喀斯特地区刺梨种植区域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刺梨喀斯特地区高钙生境适钙类型适应性分析

    暖温带森林木本植物展叶始期对低温和热量累积变化的响应

    于海英杨莉琳付素静张志敏...
    1573-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气候急剧变暖造成的冬春季节的低温和热量积累变化对自然环境中植物春季物候产生的影响,利用北京东灵山暖温带森林25种木本植物2003–2019年的展叶始期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动力学模型和生长度小时模型等方法模拟了各物种展叶始期所需的低温和热量累积量,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了展叶始期对低温和热量累积变化的响应,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灌木和乔木展叶始期及其对低温和热量累积变化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1)25种木本植物展叶始期的平均低温和热量累积期分别在10月6日至次年3月17日和1月21日至4月26日之间,平均低温和热量累积量分别为66.16冷激份额(CP)和2933.12生长度小时(GDH).(2)展叶始期对低温和热量累积变化的响应敏感度均值分别为每10 CP延迟3.54 d和每1000 GDH延迟7.09 d,各有2个和23个物种显著,说明暖温带木本植物展叶始期主要受热量累积的影响.(3)灌木的展叶始期比乔木早3.87 d,热量累积比乔木少543.56 GDH,且展叶始期越早的植物,所需热量累积也越少,可能与其采取机会主义生存策略有关.(4)灌木和乔木展叶始期对热量累积的响应敏感度分别为每1000 GDH延迟8.10和延迟6.13 d,两者的差异呈边缘显著.这意味着随着气候变暖,灌木展叶始期提前的速度可能比乔木更快.

    植物物候展叶始期气候变暖低温累积热量累积暖温带森林木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