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董鸣

月刊

1005-264X

apes@ibcas.ac.cn,apesbotany@163.com

010-62836134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植物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本刊以发挥其在植物生态学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为指导思想,突出反映植物生态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研究成果。刊登稿件主要以发表植物生态学领域(包括个体和生理生态,种群、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植被与数量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及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等)及与本学科有关的创新性原始论文或有新观点的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本刊还刊有论坛栏目,主要对学科发展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促进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岭9个树种的木质部栓塞特性与水力安全风险

    陈思佚唐燕何腾江永康...
    1213-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秦岭森林树木死亡率升高和脆弱性加剧,对秦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以秦岭森林的9个典型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刺榛(Corylus ferox)、青榨槭(Aeer davidii)、五尖槭(Acer maximowicz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槲栎(Quercus aliena)、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研究对象,解析各树种木质部栓塞特性,评估水力安全风险,揭示秦岭森林退化的植物水力学机制,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Cochard离心机法和Sperry离心机法测量不同水势下枝条的比导水率损失百分比(PLC),建立木质部栓塞脆弱性曲线(VCs);采用低压液流计法测定最大木质部比导水率(Kmax);采用压力室法原位测定正午木质部水势(Pmd),在此基础上解析各树种的水力安全边际(HSM),评估水力失效风险。结果表明:在9个树种中,针叶树种华山松、云杉、华北落叶松和阔叶树种青榨槭具有"s"形栓塞脆弱性曲线,而阔叶树种红桦、刺榛、麻栎、槲栎和五尖槭则为"r"形栓塞脆弱性曲线;其PLC为50%时的木质部水势(P50)的大小关系为:云杉<华北落叶松<华山松<青榨槭<五尖槭<红桦<槲栎<刺榛<麻栎;HSM的大小关系为:麻栎<刺榛<红桦<华北落叶松<槲栎<五尖槭<青榨槭<华山松<云杉,其中,红桦、刺榛和麻栎的HSM接近0,具有极高的水力失效风险。总体来看,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具有更高的水分运输效率,但是其抗栓塞能力较差,面临着更大的水力失效风险。

    栓塞脆弱性脆弱性曲线水力安全边际比导水率水力失效风险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力调节策略差异

    廖苏慧倪隆康秦佳双谭羽...
    1223-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层浅薄,地表极易失水,因此面临着抗干旱能力弱、演替进程缓慢等问题。探究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力调节策略的变化,了解演替背后的干旱适应机制,能够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喀斯特地区演替早、中和后期森林群落中的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计算了茎和叶栓塞脆弱性(P50S和P50L)、脆弱性分割(P50L-S)、茎和叶比导率(KS和KL)、叶水力安全边界(HSML)等水力性状,以及边材密度、胡伯尔值和比叶面积(SLA)等水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该研究在物种间和群落间均未发现水力安全与效率的权衡,P50s、KS和KL均随正向演替而减小。(2)所有树种均存在正向脆弱性分割,变化范围为0。53-6。59 MPa,演替早期显著大于中期和后期,且分割主要由P50S决定。(3)演替早期植物拥有较大的栓塞抗性和KS、KL,以提高水分运输和抵抗干旱的能力,后期形成较大的SLA以增加对光资源的竞争。该研究揭示了喀斯特森林植物随着演替发展过程,水力调节策略由以提高水力效率与安全的策略向增加对光合碳投资的策略转变的变化规律,为阐明喀斯特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干旱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脆弱性分割水力性状权衡群落演替喀斯特森林

    增温和氮磷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溶解有机碳生物可降解性的影响

    冉佳鑫张宇辉王云杨智杰...
    1232-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源溶解有机碳(DOC)是森林土壤DOC的重要来源,其生物降解性的大小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损失。关注气候变暖、氮磷养分输入量增加等因子对DOC生物降解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该研究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实验平台,以分解0天(未分解)和180天(分解中后期)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增温和氮磷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源DOC生物可降解性(BDOC)及相应的光谱指标变化量(ΔDOC光谱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BDOC随凋落物分解逐渐降低,分解中后期较未分解阶段减少了22。6%。(2)增温显著提高未分解凋落物的BDOC,但未显著影响分解中后期的BDOC。同时,增温也显著增加了未分解阶段的ΔDOC光谱指标,且未显著影响分解中后期的ΔDOC光谱指标。(3)氮添加显著降低了未分解阶段的BDOC,但提高了分解中后期的BDOC。与BDOC不同,氮添加均未显著影响两个分解阶段的ΔDOC光谱指标。(4)磷添加不仅显著提高未分解和分解中后期凋落物BDOC,也显著增加了两个阶段的ΔDOC光谱指标。(5)增温和氮磷添加对凋落物BDOC和ΔDOC光谱指标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总之,增温和磷添加均会加速未分解凋落物源DOC的降解,而分解中后期凋落物源DOC的降解主要受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

    增温氮添加磷添加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溶解有机碳生物可降解性格氏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