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种康

双月刊

1674-3466

cbb@ibcas.ac.cn

010-62836135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植物学报/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学通报》1983年创刊,是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双月刊,128页,全铜版印刷。  全国核心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网上提前发表接受文章,开通网络投稿/查稿/审稿系统。  封面附论文照片,全文同步上网,免费全文下载本刊主要刊登植物学科各领域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国际最新进展的综述。刊登范围为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的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成为国内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郑名敏黄强张鹏刘孝伟...
    999-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母性遗传性状.CMS是研究核质互作的理想材料,也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玉米(Zea mays)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利用CMS进行玉米杂交种生产已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力工具.因此长期以来玉米CMS均是植物学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玉米3种主要的CMS类型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研究进展,探讨了现阶段玉米CMS研究与不育化制种应用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CMS的分子机制及玉米CMS系统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基因育性恢复

    高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中国耐高温玉米筛选研究进展

    闫恒宇李朝霞李玉斌
    1007-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生产,其中作为全球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的玉米(Zea mays)所受影响极为显著.高温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多个阶段均产生重要影响,生殖生长阶段的高温对玉米尤为不利,能显著降低其产量.该文系统综述了高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包括萌发期、苗期、营养生长中后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详尽梳理了玉米响应高温胁迫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热激响应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等),总结了我国在耐高温玉米选育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人工模拟高温处理和田间自然高温筛选,鉴定出一批耐高温的杂交种和自交系.同时,在展望未来重要研究策略中,提出利用表型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新技术手段,结合智能化农业管理措施,培育高耐热性玉米品种,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挑战,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玉米高温胁迫生长发育高温响应耐高温/高温敏感

    不同熟期玉米叶片衰老特性及其对叶际细菌的影响

    杨文丽李钊刘志铭张志华...
    1024-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作为植物的光合器官,其衰老进程对于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关于叶片衰老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为探讨玉米(Zea mays)叶片衰老过程对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以东北春玉米区3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早熟品种黑科玉17(H17)、中熟品种中单111(Z111)和晚熟品种沈玉21(S21))为试验材料,从早熟品种开花期开始对3个玉米品种穗位叶进行5次取样,测定衰老生理指标,同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叶际内源和外源细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叶片含水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早熟品种.在门水平,蓝菌门(Cyanobacteria)是中熟和晚熟的特有菌门;在属水平,玉米叶片内外源共有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相对丰度在IV和V时期显著降低,而内源细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外源细菌P3OB-42属则在衰老后期显著富集,且3个品种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内外源细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前5位的外源细菌占60%以上,而对内源细菌而言,前5位仅占30%以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与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显著相关.综上,中熟和晚熟品种能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维持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延缓衰老.衰老对内源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外源细菌,不同熟期品种间存在显著分异的菌属,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以及优势物种的关键因子.

    玉米熟期叶片衰老叶际细菌群落组成

    玉米自然群体自交系农艺性状的多环境全基因组预测初探

    李园范开建安泰李聪...
    1041-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环境田间测试是选育高产稳产品种的重要途径,但因其成本高逐渐成为植物育种的瓶颈问题.将稀疏测试与全基因组预测方法相结合可实现对未测表型的预测,进而减少田间测试的工作量和成本.利用244份玉米(Zea mays)自然群体自交系在两年(2022年和2023年)两点(北京顺义和黑龙江密山)4个环境下,针对散粉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代表性农艺性状开展研究,比较了4种模型(Single、Across、MxE和R-norm)、2种训练群体组成方案(CV1和CV2)以及3种训练集抽样比例(0.5、0.7和0.9)对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6个农艺性状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0.67、0.58、0.50、0.33、0.33和0.48;Single模型、Across模型、MxE模型和R-norm模型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0.36、0.52、0.53和0.53;其中CV1各模型在不同性状中的预测精度范围在0.19-0.65之间,CV2预测精度范围在0.47-0.89之间;不同抽样比例比较显示,不同模型中训练集比例的提升对6个性状的预测精度提升有限,最大提升幅度仅为0.05.综上表明,在进行多环境预测时,利用CV2训练群体组成方案并在预测模型中纳入多个环境下的表型数据可提升预测精度.

    玉米全基因组预测多环境预测训练集优化

    基于高校植物学课程的生物科普教育探索

    胡心怡穆丹张惠雯秦华光...
    1054-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普及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在生物学课程中开展科普教育,引导学生从课程中提炼生物学知识点并创作科普内容,对于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高校植物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传授植物学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科研成果宣传及生产生活中融入生物科普教育,以"2W1H(为什么科普、科普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科普)"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科普创作,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同时普及生物学知识,为全民科学普及背景下科普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参考.

    生物学教育科普植物学资源

    杂交高粱成功推广应用60周年

    钱前
    1063-1064页

    植物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植物学报》第九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植物学报》编辑部
    1065页

    植物学报2024年 第59卷 总目次

    1066-1071页

    《植物学报》作者投稿指南

    1072页

    我国植物进出口贸易法律制度探讨

    孙霞
    1073-10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