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刘旭

双月刊

1672-1810

zwyczyxb2003@sina.com,zwyczyxb2003@163.com

010-82105794,82105795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内容:大田作物、同艺作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林木、牧草及其他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遗传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信息学、管理学等:以及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鉴定、克隆、基因文库建立、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重点介绍本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欢迎从事植物遗传资源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鼠尾草属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进展

    黄艳波林楚航刘凤栾
    84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鼠尾草属(Salvia L.)全球约有1000个种,国外许多种已在药用、观赏、食用、精油和保健等诸多方面开发其价值.我国已发现84个种24个变种,资源丰富,但广泛栽培和应用的种质仅有供以药用的丹参(S.miltiorrhiza Bunge).为促进该属植物在我国的高效开发和推广,本文在经典植物分类学基础上,依托本课题组10余年野外调查与栽培观测的扎实数据,重点针对鼠尾草的园艺学特性进行归纳分类与特点描述,包含用途、花期、花色、花大小、茎特征以及园林造型等6个方面.根据花期可分为春花(4-6月)、夏花(7-8月)和秋花类型(9-11月),花色包含紫色、蓝色、红色、粉色、黄色和白色系列.按照花朵大小分为小型(<1.5 cm)、中型(1.5~3.0cm)、中大型(3.0~4.5 cm)和大型花种类(>4.5 cm).株型主要为蔓生、丛生和直立类型,部分种质在园林造型方面的可塑性强.国内鼠尾草资源以春季花期、紫色和蓝色以及中(大)型花朵的丛生草本类型为主.本研究完善了鼠尾草属植物的应用分类体系,为我国鼠尾草属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鼠尾草唇形科园林植物药用植物植物分类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杨德卫张海峰余文权
    85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基因

    94份小麦种质Puroindoline和HMW-GS分子检测与品质分析

    张晓江伟高德荣郭延玲...
    869-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籽粒硬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品质起决定作用,为发掘和利用硬度Puroindoline基因和HMW-GS优异等位变异,提升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强筋小麦品质,对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品种以及其他麦区优质推广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94份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硬度变幅7.21~72.91,软质类型42份、占44.68%,硬质类型42份、占 44.68%,混合类型 10 份、占 10.64%.硬度突变基因型共有 5 种,包括 Pina-D1b/Pinb-D1a、Pina-D1r/Pinb-D1a、Pina-D1s/Pinb-D1a、Pina-D1a/Pinb-D1b和Pina-D1a/Pinb-D1p,数量分别为8份、3份、1份、29份和9份,籽粒硬度表现依次为Pina-D1r/Pinb-D1a>Pina-D1s/Pinb-D1a>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p>Pina-D1a/Pinb-D1boHMW-GS 分析表明,Glu-A1位点1和Null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53.33%和45.56%,此外有1G330E亚基材料1份;Glu-B1位点7+8和7+9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47.78%和46.67%,此外有14+15亚基材料3份、7OE+8*亚基材料1份、6+8亚基材料1份;Glu-D1位点2+12和5+10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61.11%和38.89%.在微量SDS沉淀值上,Glu-A1位点的1和Null亚基、Glu-B1位点的7+8和7+9亚基无显著差异,Glu-D1位点5+10亚基极显著大于2+12亚基.硬度和SDS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硬度对SDS沉淀值影响大于HMW-GS.本研究对小麦种质Pin和HMW-GS基因型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尤其是中强筋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

    小麦硬度PuroindolineHMW-GS分子检测品质分析

    小麦响应白粉菌侵染的表型特征、生理应答和免疫信号传导通路分析

    白双宇崔原瑗王昭懿何俊涛...
    882-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植物应对病原物入侵的反应对挖掘抗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白粉菌侵染小麦中作9504幼苗,观察侵染后0h、6h、1 d、4d和7 d小麦叶片生长、生理代谢相关指标和基因表达变化,揭示白粉菌侵染对小麦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活性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小麦叶片死细胞数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数量呈上升趋势,白粉菌在7 d后生长出成熟的分生孢子.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在4 d和1d后发挥作用,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侵染时间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在7d时显著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生长,过氧化氢含量在整个侵染时期变化不大.转录组分析发现侵染初期(0h到6h)PTI信号传导部分受抑制下调,侵染前中期(6h到1 d和1 d到4 d)PTI信号传导积极响应,ETI出现在侵染前期,侵染后期(4d到7d)由于白粉菌已经完全定殖于叶片表面,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PTI和ETI信号传导通路均有下调的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小麦响应白粉菌侵染的防御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小麦白粉菌活性氧信号传导转录组分析

    小麦主胚根生长及主要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杨键梁文宪王春艳周苏玫...
    893-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小麦初生根系建成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黄淮麦区的198份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对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水培21 d的小麦主胚根的一级分枝根数、分枝密度、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6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660K基因芯片用Q+K混合线性模型对主胚根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对显著且稳定的关联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和候选基因挖掘.结果表明,主胚根不同性状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56%~22.10%.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36个显著关联位点,这些位点分布在除7B以外的染色体上,可解释5.10%~13.60%的表型变异,同时检测到13个显著的多效位点,挖掘到TraesCS4A01G023100、TraesCS1B01G294400、TraesCS4A01G006200等16个可能与主胚根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DNA拓扑结构异构酶、泛素结合酶E2、磷酸肌醇磷酸酶家族蛋白等参与小麦主胚根系的建成.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根系调控网络构建,以及优化根系构型和发挥根系功能提供了参考.

    小麦主胚根生长全基因组关联分析660KSNP芯片

    谷子四大名米品种群农艺及品质性状评价与亲缘关系分析

    薛亚鹏王蓉柴小娇王若楠...
    904-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谷子四大名米(沁州黄、桃花米、龙山小米及金米)原始地方品种及其同名品种共计179份开展为期两年的农艺性状调查并对其进行基于SNP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从中选择51份进行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来看,四类名米品种在数量性状上具有明显差异,而质量性状在不同类品种间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重与穗粒重、草重与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解释了累积变异的89.414%,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计算了综合得分F值,菠菜根-30的综合得分最高(F=7.42),阴天旱-27的综合得分最低(F=-9.17).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同名品种间存在多样的进化关系,不同名品种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基于农艺性状对179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材料划归4个类群,同名品种内聚集相对集中,农艺性状相似度较大.从营养品质上看,四类名米间营养品质差异较小,除粗纤维外其余营养品质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粗蛋白与粗脂肪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淀粉与蛋白质、脂肪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要成分解释了累积变异的88.414%,能够基本涵盖10个营养品质的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品种谷子的综合得分,对小米品质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品种有菠菜根-77、菠菜根-33、菠菜根-44、爬坡糙-15、九根齐-25和阴天旱-13.本研究对四大名米品种群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亲缘关系的鉴定和研究,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优异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谷子传统名米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相关性分析亲缘关系

    高粱地方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牛雪婧王新栋王金萍孙娟...
    92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依托,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1年在河北省内普查收集的136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高粱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844~1.9926之间,变异系数在4.69%~68.00%之间,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穗形的变异系数最大;株高与穗部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136份高粱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无明显地域聚类特点.第Ⅰ类群在穗部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进行工艺用高粱资源选育;第Ⅱ类群株高较低,可筛选矮秆高粱资源进行种质创新;第Ⅲ类群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作为粒用高粱育种材料加以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182%,株高、穗部与籽粒性状是高粱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136份高粱的综合得分范围在0.107~1.147之间,以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肃宁高粱、长穗高粱、笤帚高粱、落黍等排名前10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征集的河北省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及评价,以期为高粱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及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评价普查收集

    基于InDel标记分析305份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

    唐芬赵路宽苏一钧肖世卓...
    936-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甘薯育成品种进行亲缘关系评价,是了解其遗传背景并有效利用种质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23对InDel引物对305份中国甘薯登记品种进行基因型分析,共扩增出56个条带,其中53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94.6%.多态信息量(PIC)、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0.4098、0.4451、0.6003、0.446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群体数在K=2时ΔK达到最大值,K=4时有个小高峰;北方薯区和长江流域薯区在2个组群内均匀分布,南方薯区大部分(72.97%)汇聚在组群2.主坐标分析(PCoA)中南方薯区有部分汇聚,整体没有划分出明显的簇群.聚类结果将群体划分为4个主要类群,北方薯区和长江流域薯区的品种在类群Ⅰ、Ⅱ、Ⅲ和Ⅳ中均匀分布,南方薯区主要(77.03%)集中于类群Ⅳ,这一聚类结果与群体结构研究、主坐标分析基本一致.通过系谱分析筛选出登记品种的13个主要亲本材料,各育种单位存在重复利用亲本进行正反交培育的情况.本研究将分子标记结果与系谱信息相结合,初步表明中国甘薯登记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狭窄,为甘薯的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甘薯登记品种InDel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

    基于ISSR标记的96份兰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魏晓羽刘红马辉别同德...
    946-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我国兰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本研究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96份兰属种质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结果显示,共筛选出11条可扩增清晰条带的多样性引物,在96份材料共检测67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73.63%;等位基因数(Na)为1.9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0,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77,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为0.427,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为92.54%;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1934,基因分化度(Gst)为0.3009,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767,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1.1619,种群间的两两遗传分化固定指数值范围为0.002~0.527,平均值为0.325.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兰属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8个种群可分为3类,春兰和墨兰为一大类,寒兰、春剑、蕙兰、莲瓣兰、建兰为第二类,杂交种独为一类,与其他两类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主坐标分析表明,莲瓣兰和春兰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本研究筛选出6对引物构建了 96个品种的指纹图谱二维码.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兰属新品种选育及品种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兰属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

    滇山茶狮子头及其芽变品种大玛瑙间花色差异分析

    周麟雍清青姚响陈晓涓...
    960-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山茶是世界著名观赏花木,花色是其重要的观赏性状.滇山茶狮子头花色为深红色,而其芽变品种大玛瑙是滇山茶中唯一红白双色的名贵品种,极具观赏价值.以上述2个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RHSCC比色卡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2个品种滇山茶花蕾期和盛花期花瓣的花色表型,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挖掘呈色相关的关键代谢物及关键基因.花青素靶向代谢分析表明,在滇山茶2个品种中共鉴定出28种花青素代谢物,其中狮子头与大玛瑙红色区域花瓣间没有差异代谢物,狮子头与大玛瑙白色区域花瓣间的关键差异代谢物为矢车菊素-3-O-桑布双糖苷、原花青素B2、原花青素B3、阿福豆苷,大玛瑙花瓣的红白区域关键差异代谢物为矢车菊素-3-O-桑布双糖苷、原花青素B2、阿福豆苷.转录组KEGG分析结果表明,苯丙醇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与大玛瑙红白双色花瓣的形成有关;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昼夜节律-植物途径与滇山茶花色芽变有关.转录代谢联合分析共筛选出与滇山茶呈色高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7条,包括4条CHS、3条HCT、2条F3'H、1条LAR、5条MYB和2条bHLH.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花色芽变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滇山茶花青素苷花色代谢组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