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刘旭

双月刊

1672-1810

zwyczyxb2003@sina.com,zwyczyxb2003@163.com

010-82105794,82105795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内容:大田作物、同艺作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林木、牧草及其他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遗传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信息学、管理学等:以及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鉴定、克隆、基因文库建立、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重点介绍本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欢迎从事植物遗传资源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籽粒氮含量遗传位点挖掘及候选基因预测

    王利锋王森蔡齐宗王浩...
    1540-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籽粒氮含量与品质紧密相关,其遗传机制的解析对玉米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52份玉米自交系为关联群体,利用贝叶斯信息与连锁不平衡迭代嵌套式模型(BLINK,bayesian-information and linkage-disequilibrium iteratively nested keyway)、固定随机循环概率模型(FarmCPU,fixed and random model circulating probability unification)、一般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混合线性模型(MLM,mixed linear model)、多位点混合线性模型(MLMM,multiple loci mixed model)和逐步排它性混合线性模型(SUPER,settlement of MLM under progressive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等方法分别对其籽粒氮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13个与籽粒氮含量显著关联的SNP(P<3.64E-07)o BLINK、FarmCPU、GLM、MLM、MLMM和SUPER方法分别检测到6个、3个、7个、4个、2个和4个SNP位点.其中,S3 8879213在5种方法中均能检测到,S9_146173702在4种方法中均能检测到,S5 114774030和S7_182217338在3种方法中均能检测到,S1_10906326和S1_177528813在2种方法中均能检测到.共挖掘25个相关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eb275080和Zm00001eb330700可能是影响玉米籽粒氮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玉米籽粒氮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谷子抽穗期基因SiGI的表达与单倍型变异分析

    姚琦智慧孟强袁迪...
    1552-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子抽穗期是决定品种适应性的关键性状,解析抽穗期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单倍型变异特点可为提升品种改良效率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 一个与抽穗期紧密相关的关联信号,该信号定位于谷子5号染色体的11062649 bp处,该位点附近存在一个拟南芥抽穗期基因AtGI的同源基因SiGI.使用qRT-PCR技术研究短日照(10h光照/14 h黑暗)条件下SiGI24 h节律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组织时空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697份谷子品种,分析SiGI编码区和启动子区的遗传多态性和单倍型变异规律,并对单倍型的表型效应进行鉴定.结果显示,SiGI在光周期响应组织(根、茎、叶等)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傍晚表达量上调,呈现出24 h节律性表达模式.SiGI在不同谷子品种中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其中,启动子Hap-6单倍型较Hap-3单倍型品种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了约1.5倍(P=0.0083).在8个不同种植环境下,Hap-6单倍型品种的抽穗期显著提前,并在4个环境中株高显著降低.结果表明SiGI基因的Hap-6单倍型具有早熟且对产量影响较小的优势,可作为优异单倍型用于分子育种选择.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单倍型分析节律性表达抽穗期谷子

    高粱黄色籽粒基因YellowSeed2的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高梽鑫刚爽陆晓春王平...
    1565-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粱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酿酒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籽粒颜色是高粱重要的性状之一,但有关高粱籽粒颜色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高粱黄色籽粒材料GLB41的籽粒发育过程,花后1~16d为快速生长期,17~24 d进入缓慢膨大期,第25天开始进入转色期,绿色逐渐褪去,籽粒颜色由乳白色或苍白色逐渐变成浅黄色,随后颜色加深,40 d后籽粒颜色变为深黄色.利用黄色籽粒GLB41和白色籽粒6E16两个材料构建的群体,使用重测序BSA方法,将控制黄色籽粒性状的基因初定位在1号染色体15.6 Mb区间内,利用3215株分离个体将该基因定位在BR13和P2两个标记之间,区间内有7个候选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功能注释进行分析并测序,结果表明GLB41、6E16两个材料中未被报道过的基因Yellow Seed 2(Sobic.001G397900)的编码区内第619~621位插入CTG3个碱基,导致增加了 1个Leu(亮氨酸),第819位C突变为G,导致Cys(半胱氨酸)突变为Trp(色氨酸);第912位C突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无变化.因此推测Yellow Seed2可能参与这两份亲本材料籽粒颜色的形成.本研究为高粱籽粒颜色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因.

    高粱籽粒颜色精细定位候选基因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张华李娜邢馨竹邵振启...
    1573-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含62个和55个几丁质酶基因,位于17条和1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发现,117个基因分为5类,其中类群Ⅲ与类群V属于GH18亚家族,类群I、类群Ⅱ与类群IV属于GH19亚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包含响应激素及逆境胁迫顺式作用元件.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抗病耐逆等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m.01G142400和Gm.13G346700等在接种花叶病毒的抗病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Gm.03G254300和Gm.20G164600等在低磷胁迫的磷高效品种根系中诱导表达,Gm.08G259200和Gm.19G245400等在低磷胁迫根瘤中诱导表达;野生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耐盐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s.02G002604和Gs.02G002940等在盐胁迫耐盐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以上结果为挖掘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奠定了基础.

    几丁质酶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基因家族表达模式

    晚香玉鳞茎的全长转录组分析

    姜福星吴菁熙朱枭黄远祥...
    1589-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香玉为石蒜科的多年生鳞茎花卉,是著名的香花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和药用价值,鳞茎是其主要的繁殖器官和药用器官,为深入探析其生长发育的机制和次生代谢途径,利用高通量测序PacBio Sequel平台,以其鳞茎为材料,使用单分子长读数测序技术(SMART,single molecule long reading sequencing technology)对晚香玉鳞茎进行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及分析.平台共获得508012条高质量环形一致序列(CCS,circular consensus)和402032条全长非嵌合序列(FLNC,full-lenth non-chimeric read),对全长非嵌合序列进行聚类得到高质量一致序列共137215个,经质控和去冗余后共获得81719个转录本(Unigene)和36215个完整CDS区.获得的所有转录本经过NR、SwissProt、KOG、KEGG、GO等数据库进行注释和功能分类,结果共有64362个单基因被注释,NR注释的基因数量最多,为63538个,占98.72%;KEGG注释的基因最少,58878个基因被注释到148条途径,代谢途径分布的基因最多(11112).同时分析出41240个SSR、15835个lncRNA和4903个转录因子,RLK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最多;发现同源盒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晚香玉鳞茎的发育过程,并对其中的PtKNOX1L13基因进行了克隆,发现其在鳞茎的起始、膨大和成熟3个时期表达量均比较高,瞬时过量表达表明其能促进珠芽的发育,可能是参与鳞茎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功能基因.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晚香玉的重要功能基因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晚香玉鳞茎全长转录组种质创新

    气候变化情景下滇重楼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张保得蔡吹谢准余红娅...
    1601-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影响着物种的生态适宜性分布,预测物种潜在适生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重楼为研究对象,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结合中国境内128条滇重楼有效分布点记录和32个生态因子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影响其生态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并预测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时期(2050s、2070s)3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质心迁移趋势.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精度极高,曲线下面积值(AUC,area under curve)在各时期的均值为0.951.影响滇重楼生态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和海拔.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滇重楼潜在适生区显著变化区域主要在高适生区,尤其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缩减区域较大,缩减面积最大达到16.86x104km2,缩减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地区,同时,质心分析显示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滇重楼高适生区质心呈高纬度高海拔迁移的趋势.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滇重楼高适宜区生境缩减,为滇重楼引种栽培和野生资源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滇重楼气候变化MaxEnt模型潜在适生区

    植物造景艺术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王莉莎
    后插1页

    食用豆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征稿

    封3页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植物景观建设

    张力之
    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