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乌头属二新种

    王文采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二新种,细盔乌头和疏叶乌头,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毛莨科乌头属新种四川

    四川唐松草属三新种

    王文采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莨科唐松草属三新种,康定唐松草、细茎唐松草和九龙唐松草,并给出其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毛莨科唐松草属新种四川

    软枝青冈,福建壳斗科一新种

    林沁文钟益鑫林木木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分布于我国福建西部的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Oerst.)一新种——软枝青冈(Cyclobalanopsis reclinatocaulis M.M.Lin).该新种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相似,但冬芽淡红褐色;叶薄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边缘常具浅锯齿,叶背干后常呈暗灰色;壳斗环带8~10环;小坚果常为倒卵球形或倒卵状椭球形,先端略凹陷,密被短柔毛,柱座底宽3~4 mm,有7~8圆环而与后者相区别.

    壳斗科青冈属新种亚热带植物区系福建省

    软毛翠雀花(毛茛科)地理分布的订正

    任路明陈学林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出软毛翠雀花(Delphinium mollipilum W.T.Wang)分布于甘肃省的记载是错误的,该种目前仅分布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

    翠雀属软毛翠雀花地理分布毛茛科

    秦岭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特征

    高旭珍康永祥张利利康越程...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最为丰富和区系分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有关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系统整理尚未见到,本研究为秦岭兰科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今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标本采集,形成了秦岭地区兰科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以及GIS软件,分析它们的属种特征、区系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秦岭兰科植物有52属14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70种,占总种数的47%;生活型有地生型、附生型、半附生型和腐生型,以地生型为主;秦岭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800~3400 m;热点地区为陇南西南山地、太白—佛坪山地、伏牛山地.同时,在区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发现:(1)种类丰富,温带性质显著;(2)起源古老,新老兼并;(3)特有成分繁多;(4)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聚集;(5)丰富度随生境的变化而不同.秦岭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秦岭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秦岭中国特有区系分布格局兰科植物

    遮荫对香果树叶片生理特性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李冬林金雅琴崔梦凡黄琳曦...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全光照(k)、透光率60%(L1)、透光率25% (L2)、透光率10% (L3)4种光环境,通过遮荫试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香果树幼苗生理特性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遮荫影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形态.随着遮荫强度的加大,叶片含水量(LWC)递增,单叶面积(SLA)增加,单叶干重(SLWd)和比叶重(LAM)减小,比叶面积(LAM)增大.遮荫条件下幼苗光合作用效率呈现显著变化.全光和L1处理的Pn和Tr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午休”,其余处理的变化相对缓和,双峰和“午休”现象不明显;Gs的日变化与Pn类似.Pn和Tr的日均大小排序为L1>L0>L2>L3.轻度遮光有利于香果树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遮荫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且随着遮荫强度的加大其含量递增,提高了叶片的捕光能力.遮荫条件下MDA变化较为缓和,SOD、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但遮荫下的MDA含量始终小于全光照,可溶性糖也呈现类似的变化.全光下叶绿体与细胞壁平行分布,呈梭形,类囊体排列均匀,淀粉粒和嗜锇颗粒较少;遮荫条件下细胞内叶绿体数量有所增加,在整个细胞中占有比例显著增大,淀粉粒含量增多,类囊体排列紧密,堆叠程度增高,提高了弱光下的光合效率.适度遮荫香果树幼苗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有效辐射光强须为自然光强的60%以上.

    香果树遮荫生理特性超微结构

    模拟氮沉降对夏蜡梅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赵喆金则新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年生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氮水平:对照(CK,0gN·m-2·a-1)、低氮(N1,2gN· m-2·a-1)、中氮(N2,8gN·m-2·a-1)、高氮(N3,32gN·m-2·a-1),处理1年后,测定不同氮沉降水平下夏蜡梅幼苗生长指标、生物量分配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探讨夏蜡梅幼苗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结果 表明:随着氮浓度的增大,夏蜡梅幼苗的株高、基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它们均以中氮处理最高.随着氮浓度的升高,夏蜡梅幼苗的叶、冠层生物量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茎、根、总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生物量比随着氮浓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叶平均周长、叶平均长度、叶平均面积均以中氮处理最大;叶宽长比以高氮处理最高;中氮、高氮处理的比叶面积明显低于对照.叶中的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均以中氮处理最高;茎中的淀粉、NSC含量以高氮处理最低.总之,不同浓度氮沉降均促进了夏蜡梅的生长,中氮处理促进作用最明显,对其他生长和生理指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氮沉降夏蜡梅形态指标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狭叶黄芩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张静牛喆范卫芳高鹏飞...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狭叶黄芩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剂处理、不同植物生长激素配比对狭叶黄芩茎段腋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增殖、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 表明:最佳消毒方式为0.1% HgCl2消毒5 min,污染率最低为8.25%;诱导腋芽最佳培养基为MS +1 mg·L-1 6-BA+1 mg·L-1 NAA,诱导率可达73.66%;诱导愈伤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6-BA+1 mg·L-1 2-4D,诱导率为91.33%;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lmg·L-16-BA+0.5mg· L-1 NAA,分化率为44.71%.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 mg· L-16-BA+0.5mg·L-1 NAA,其芽增殖倍数为5.8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0.2 mg·L-1 IBA,生根率可达到74.07%;试管苗移栽时蛭石:珍珠岩:园土比例按1∶1∶3的体积比搭配使用,移栽成活率最高达到79.24%,并且植株生长旺盛.本研究建立狭叶黄芩再生体系,为狭叶黄芩野生资源在妥善的保护基础上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狭叶黄芩不定芽愈伤再生体系

    胞质Ca2+参与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

    刘建新欧晓彬王金成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植物新型气体信号分子,钙离子(Calcium,Ca2)为重要的第二信使,两者在植物逆境响应中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胞质Ca2+在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作物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以裸燕麦(Avena nude)为材料,采用培养皿培养,以混合盐碱(NaC1、Na2SO4、Na2CO3、NaHCO3的摩尔比为12∶8∶1∶9)模拟甘肃裸燕麦种植地盐碱环境,蒸馏水为对照,测定了胞外Ca2+螫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GTA)、质膜Ca2+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C13)、液泡Ca2+释放抑制剂钌红(RR)和内质网钙泵阻断剂毒胡萝卜素(Thaps)分别与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共处理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率、胚根长和胚芽长7个发芽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胞质Ca2+对H2S缓解盐碱胁迫抑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大,裸燕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率、胚根长和胚芽长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15~75mmol· L-1盐碱胁迫导致裸燕麦种子萌发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D)显著降低,30 mmol·L-1盐碱胁迫下D值下降了73.1%;100~1 000 μmol·L-1 NarHS不同程度提高了裸燕麦种子萌发的D值,且100 μmol·L-1 NarHS缓解30 mmol·L-1盐碱胁迫下D值下降的作用最大;EGTA、LaC13和RR均显著逆转了100μmol·L-1 NarHS对30 mmol·L-1盐碱胁迫下D值下降的缓解作用,而Thaps对NarHS的作用无显著影响.表明胞质Ca2参与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的信号传导过程,且胞质Ca2主要来源于胞外Ca2+的内流和液泡中Ca2的释放.

    硫化氢Ca2裸燕麦盐碱胁迫种子萌发

    海南特有极小种群植物文昌锥的SCoT-PCR体系建立及有效引物评价

    杨立荣孙秀秀陈加利云勇...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应用SCoT分子标记研究文昌锥种质资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2种方法,分析DNA、引物、dNTPs、Taq DNA聚合酶这4种因素对文昌锥SCoT-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优化建立文昌锥SCoT-PCR体系,并对文昌锥SCoT标记引物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 表明:各个因子对SCoT-PCR扩增影响大小依次为:DNA> dNTPs>引物>Taq DNA聚合酶;最优反应体系为:总体系为20μL,DNA含量为2.5ng,引物浓度为0.8μmol·L-1,dNTPs浓度为0.2 mmol·L-1,Taq DNA聚合酶的含量1U;经验证,该体系获得的扩增产物清晰、稳定;应用该体系筛选出15条多态性好且适合文昌锥扩增的引物,为今后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文昌锥及其他壳斗科植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文昌锥SCoT反应体系优化有效性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