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蒴果麻属,陕西省荨麻科一新属

    王勇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荨麻科(Urticacea)一新属蒴果麻属(Capsulea Y.Wang)及其新种蒴果麻(Capsulea bashanensis Y.Wang).该种与荨麻科艾麻属(LaporteaGandich.)近缘,但果实成熟后开裂,种子自动脱落,在该科植物中十分特别.

    荨麻科蒴果麻属蒴果麻

    东北地区李属(Prunes L.)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结构研究

    邹子瑜谷利伟张大维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树脂铸型法对东北地区10种李属植物导管分子类型、纹孔式、穿孔板类型的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并测量管腔长度、宽度、尾端长度及端壁斜度角的量化数据.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下该属同种植物的导管类型、尾端长度与穿孔板类型较为稳定.所观察的李属植物存在3种导管类型:螺纹、孔纹、网纹导管.除山杏、欧李、东北李3种植物中仅存在网纹与孔纹2种类型的导管外,其余7种植物普遍存在3种类型导管.螺纹加厚在该属导管分子中普遍存在.单穿孔板在李属所观察植物中普遍存在,仅在黑樱桃、毛樱桃和郁李中发现梯状穿孔板.仅在稠李、东北李、郁李及山杏中观察到相对原始的对列一互列同时存在的纹孔式,其余6种均为互列式纹孔式.根据结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10种李属植物中,郁李最为原始,欧李最为进化.同时,发现管腔长度、宽度与端壁面积与生境显著相关.在对尾端长度测量发现,同种植物导管分子的尾端长度在不同生境下长度较为稳定,几乎没有变化,可作为微观植物分类学的分类依据.

    李属导管分子扫描电镜形态结构

    14种石斛属(兰科)植物的花粉团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王艳萍李璐杨晨璇罗艳...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4种石斛的花粉团形态及其表面纹饰超微特征,为该属的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提供花粉形态证据.解剖镜下,14种石斛的花药里有4枚花粉团,表面金黄油亮呈蜡质,质地坚硬.根据每种石斛的4枚花粉团的总体轮廓形态和大小,可分为3种形态(心形、近心形和长心形)和4种类型(极小花粉团,小花粉团,大花粉团和超大花粉团).根据单个花粉团边界轮廓的曲直,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月牙型、弓型、棍状和米粒型).扫描电镜下,14种石斛的花粉团表面纹饰类型有5种(光滑平整型、光滑带丝状突起型、光滑不平整型、粗网纹状型和皱波状型),在广东石斛和球花石斛的花粉团表面观察到晶体的存在.花粉团的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变化明显,对澄清石斛属的分类学问题有一定意义.

    兰科石斛属花粉团形态外壁纹饰分类学

    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程薪宇焉志远郭梦桥徐海军...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趋势.利用1951~2007年采集于黑龙江省的188种植物标本信息,分析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变化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和春季、夏季、秋季均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42.0%以上植物的花期与气温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些植物中,25%以上物种的相对采集时间指数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及各季节均温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且多为草本植物.其余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的相对采集时间指数与年均温、上年均温及各季节均温多呈显著负相关(P<0.05),如春季均温每升高1℃,木本植物花期平均提前12.65%.年均温、上年均温和春季、夏季、秋季均温每升高1℃,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分别整体提前4.47%、7.08%、3.87%、5.84%和6.73%.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在短花期植物中相对明显.相较于春季、秋季及年均温,黑龙江省植物花期对夏季均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花期气温黑龙江省

    藤本月季"安吉拉"花芽分化形态结构及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刘智媛曾丽杜习武彭勇政...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藤本月季"安吉拉"为试验材料,通过石蜡切片、体视显微镜观察及内源激素的测定,研究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结构及内源激素的变化,为花期调控、景观品质的提升及相关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藤本月季"安吉拉"花芽各部分分化顺序由外向内进行,分为5个时期,共历时30 d,首先是生长锥呈圆锥状突起的形态分化期;扁平生长锥周围出现5个突起,即为萼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的内方分化出成轮状的多个花瓣原基,即为花瓣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基部从上向下分化出多轮雄蕊原基,即为雄蕊原基分化期:扁平的生长锥顶端突起形成多个雌蕊原基,为雌蕊原基分化期.随花芽分化进程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先升高再下降趋势,萼片原基分化期其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生长素(IAA)浓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赤霉素(GA)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随花芽分化进程IAA/GA和IAA/ABA比值呈逐渐上升趋势,CTK/GA和(ABA+CTK)/GA比值在萼片原基分化期显著高于形态分化期.内源激素测定结果表明:ABA、CTK浓度在萼片原基分化期显著升高与花芽分化诱导有关,较低的IAA浓度以及GA浓度的降低有利于藤本月季"安吉拉"的花芽分化;萼片原基分化期CTK/GA和(ABA+CTK)/GA比值升高可能与花芽分化诱导有关,高水平的IAA/ABA和IAA/GA比值可能与花器官原基的进一步发育相关.

    月季花芽分化形态结构内源激素

    梓属5个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于晓池杨桂娟董菊兰王军辉...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梓属5个种干旱胁迫响应程度,为梓属耐旱树种的筛选、抗旱育种及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梓属的黄金树、滇楸、灰楸、梓树和楸树为试材,将其在浇水量为700 mL和400 mL的水分条件下培养50 d,测量其苗高、地径、叶水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比叶重等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条件下,生长状态最好的为楸树,梓树相对较差.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除黄金树外,其他各树种的叶片水势(ψL)都降低,最大气孔导度(Gs)均增加.不同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升高.除滇楸和楸树外,各树种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Fm)随干旱胁迫而增加.除灰楸外,干旱胁迫增加了其他树种的比叶重(LMA).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旱性的结果为:灰楸>梓树>滇楸>楸树>黄金树.说明梓属不同树种间有着不同的抗旱能力.综合分析,楸树和灰楸的抗旱能力较强,滇楸和梓树的抗旱能力次之,黄金树的抗旱能力最差.

    梓属干旱胁迫生理响应差异

    24-表油菜素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辣椒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胡文海闫小红李晓红曹灶桂...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辣椒品种"超辣九号"为试材,采用15%的PEG6000模拟干旱,研究了0.1μmol·L-1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干旱胁迫下辣椒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辣椒叶片的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性能,导致干旱光抑制的发生.干旱胁迫既损伤了辣椒叶片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同时也对PS Ⅱ反应中心和受体侧造成伤害,阻碍了光合电子传递;干旱胁迫还导致单位叶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RC/CS)的下降,并降低了单位叶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捕获的光能(TR0/CS)和进行电子传递的能量(ET0/CS),同时诱导了单位叶面积热耗散(DI0/CS)的增加.这说明辣椒遭受干旱胁迫后启动了相应的防御机制,一方面通过PSⅡ的可逆失活减少光能吸收与传递,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热耗散减少过剩激发能的积累.EBR处理改善了干旱胁迫下辣椒叶片PSⅡ受体侧的电子传递,缓解了单位叶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的减少,优化了光合电子传递的进行,并维持相对较高的热耗散能力,从而减轻了干旱光抑制程度,对干旱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机构和光合性能起到保护作用.

    辣椒干旱24-表油菜素内酯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沙生植物沙鞭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吕婷刘涛梁瑞芳苏旭...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 Bor.)20个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花序长度、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和小穗长度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形态变异研究.结果显示,12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1.832~8.958,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沙鞭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沙鞭形态多样性的82.277%,其中旗叶长度、旗叶宽度、颖片长度、小穗长度等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依据欧式距离对参试居群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20.5时,可以将20个沙鞭野生居群划分为两类,且各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居群地理分布而聚类.

    沙生植物沙鞭表型性状形态变异欧式距离

    外源MeJA对高温胁迫下半夏抗氧化系统和胁迫基因的影响

    朱畇昊张梦佳董诚明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叶面喷施外源MeJA对高温胁迫下半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对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对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等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生长状况一致的半夏植株在40℃高温下进行胁迫处理,实验组喷施50μmol·L-1的外源MeJA溶液,空白组喷施等量的水,分别在处理2、6、12、24、48h时进行取样,对样品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发现,在40℃高温下,喷施一定浓度的外源MeJA可以提高半夏叶片的SOD、POD、APX活性,降低MDA质量分数,增加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对半夏有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2个细胞质型小分子热激蛋白和GRRBP蛋白,在MeJ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由此得出结论:喷施外源MeJA可以增强半夏中部分抗氧化酶的活性,保护半夏的细胞膜,增强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且外源MeJA可能增加半夏高温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

    半夏外源MeJA高温胁迫抗氧化系统有效成分胁迫基因

    蔗糖对84K杨树组培继代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史森苗娜史羽桐王慧梅...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源对组培苗的生长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实验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10、20、30和40g·L-1)对84K杨树组培继代苗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30 g·L-1的蔗糖浓度最有利于84K杨树组培继代苗的生长,其干重是10g·L-1蔗糖处理的1.5倍.其次,在较高的蔗糖浓度处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84K杨树组培继代苗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Rubisco酶活性及净光合速率,其中30 g·L-1蔗糖处理的84K杨组培苗净光合速率最大,为3.617μmol·m.2·s-1.同时,高浓度蔗糖处理下的84K杨树组培继代苗有较高含量的可溶性糖,但其体内淀粉含量却无明显变化.

    蔗糖组培继代苗生长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