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根部热形态建成的研究进展

    刘玮朱自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发育具有高度可塑性。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植物的茎和叶柄会伸长,从而促进植物叶片表面降温,这一过程被称为热形态建成。高温也会引起植物根的伸长,有学者称之为根部热形态建成。目前关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热形态建成调控已有较多研究,植物根部热形态建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和相关综述论文尚不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植物根部热形态建成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拟南芥高温根部热形态建成植物激素

    四川悬钩子属一新变种——腺毛黄穗悬钩子

    毕海燕林云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自四川省发现的蔷薇科(Rosaceae)黄穗悬钩子(Rubus chrysobotrys Hand。-Mazz。)一新变种——腺毛黄穗悬钩子(Rubus chrysobotrys Hand。-Mazz。var。glandulosus L。T。Lu),给出其与模式变种Rubus chrysobotrys Hand。-Mazz。var。chrysobotrys的区别特征,编排了黄穗悬钩子的分变种检索表,提供了凭证标本照片。

    蔷薇科悬钩子属新变种腺毛

    四川省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新记录8种

    陈绪言刘星雨黄玫邓婷...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采样中,经过采集标本拍照记录并查阅相关文献共鉴定发现6科7属 6种 1亚种 1变种四川省植物分布新记录,分别为长叶杨(Populus wuana C。Wang et Tung)、棘枝忍冬(Lonicera spinosa Jacq。ex Walp。)、囊谦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subsp。yushuense Fang et S。X。Wang)、密花橐吾(Ligularia confertiflora Chang)、齿叶红景天(Rhodiola serrata H。Ohba)、刺瓣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 var。spinulifera(L。H。Zhou)C。Y。Wu et H。Chuang)、红角蒲公英(Taraxacum luridum Hagl。)、窄边蒲公英(Taraxa-cum pseudoatratum Oraz。),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四川省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

    气候变化背景下糙果紫堇在中国适宜分布区的预测

    杨倩袁园苏旭刘玉萍...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糙果紫堇(Corydalis trachycarp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明确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旨在为糙果紫堇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糙果紫堇现有的分布位点、气候变量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糙果紫堇当前气候条件下(1970-2000年)和未来SSP 245情境模式下4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限制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糙果紫堇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分别是海拔(Alt,贡献率60。9%)、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贡献率11。1%)、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贡献率9。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贡献率7。0%),这4个变量的累计贡献率高达 88。4%;(2)当前气候条件下,MaxEnt模型预测糙果紫堇的潜在分布区总面积约174。94万km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和青海等地;(3)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SSP 245情境下未来4个时期糙果紫堇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呈现向云南、西藏东部等低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

    糙果紫堇最大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潜在分布区气候变化

    砂引草(紫草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分类学意义

    孙豪愽孔冬瑞胡德昌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 L。)在紫草科(Boraginaceae Juss。)分类系统里位置不稳定,为更好地理解砂引草属的分类学位置,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结果如下:(1)花药4室,成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共4层细胞构成,双子叶型花药壁发育类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含2核,表皮宿存,药室内壁不规则2层,具纤维性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胚珠倒生,单珠被,珠孔狭长,具珠被绒毡层,假厚珠心,部分珠心组织宿存至成熟胚囊时期;(4)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梭形,极核在受精前融合,反足细胞退化早。砂引草胚胎学特征与天芥菜属(Heliotropium)其他种类胚胎学特征十分相似,稍有不同,鉴于胚胎学特征在属内较为稳定,支持分子系统中将砂引草属置于天芥菜属的分类学处理。

    花药胚珠胚囊砂引草天芥菜属

    深圳双扇蕨依存环境的植物群落学特征

    马钰琦李宇惠林琳沈悦...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memecylifolia)、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neglecta)、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植株个体随着树木高度增加而减少,呈现"倒J"型分布,是亚热带地区明显特点;各生活型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对相同地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证明不同群落之间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同属生态演替的稳定阶段;生态位分析揭示了深圳双扇蕨在群落中的生存状态,说明该种并非广布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资源竞争力差,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灭绝风险;种间联结分析揭示了该物种与其他优势草本的种间关系,找到了可能的互补与竞争植物。

    深圳双扇蕨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生态位

    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的影响

    郭严冬周义峰郑玉红张明霞...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多壁碳纳米管在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奠定基础。以蕨类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为供试材料,设置0(对照)、0。5、1。0、2。5、5。0 mg·L-1多壁碳纳米管5个处理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5~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可使水蕨孢子萌发提前约15 d,其中,0。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孢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好,0。5~1。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丝状体和片状体产生的促进效果最好,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原叶体和孢子体产生的促进效果最好。高质量浓度(5。0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会导致部分配子体出现畸形,精子器退化,细胞中叶绿体出现失绿现象,部分发育出的孢子体上的细胞也出现叶绿体失绿等衰退现象。此外,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促进了水蕨雄配子体的产生。综上所述,0。5~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可以明显促进水蕨配子体发育和孢子体的产生,且精子器数量明显增多,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配子体同时出现,高质量浓度多壁碳纳米管处理会使水蕨配子体发育出现"高浓度抑制"现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添加量。

    蕨类植物水蕨多壁碳纳米管配子体孢子体

    马蔺花器官表型特征及色素分析

    李楠田小霞毛培春郑明利...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种质花器官表型性状,明确马蔺花瓣的色素成分,以中国6个省市不同生境条件下22份马蔺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花冠这一重要观赏部位的表型特征及花色素进行系统研究。采用RHSCC比色和色差仪测色方法描述了马蔺种质花器官表型性状,并通过亚硝酸钠-硝酸铝显色法和pH示差法等方法测定了马蔺花色素质量分数,分析不同色系马蔺花色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22份马蔺种质花瓣花色可分为浅蓝色、浅蓝紫色、深蓝紫色和紫罗兰色4大色系,垂瓣和旗瓣明度(L*)与a*呈负相关,与b*呈正相关,与彩度(c*)呈负相关。不同色系马蔺花器官表型特征不同,4大色系中紫罗兰色花瓣最大、花葶最高、垂瓣花斑最小,浅蓝色花瓣最小、花葶最低、垂瓣花斑最大,说明花瓣颜色越深,花瓣越大,垂瓣花斑则越小;不同色系马蔺花瓣中色素质量分数差异显著,浅蓝色花瓣中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紫罗兰色,而紫罗兰色花瓣中的类黄酮质量分数和花色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浅蓝色。随花瓣颜色加深,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降低,类黄酮和花色苷质量分数相应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与垂旗瓣L*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垂旗瓣a*、c*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类黄酮质量分数与垂旗瓣L*、b*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垂旗瓣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垂旗瓣c*呈显著正相关(P<0。05)。花色苷质量分数与测色参数相关性的结果与类黄酮相似,表明类黄酮和花色苷质量分数对马蔺花呈色具有重要作用。

    马蔺(Irislacteavar.chinensis)花器官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花色苷

    果胶酶对灵武长枣果实发育中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分布的影响

    王静章英才陶珊珊杨雪...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种不同浓度的果胶酶处理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Lingwu Changzao')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果实阿拉伯半乳糖蛋白(AGPs)表位进行原位分析,探讨果胶酶对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中AGPs分布的影响,为明确果胶酶对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JIM13、JIM8和MAC204抗体所标记的抗原荧光强弱在各时期果实的不同组织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果肉组织用较低浓度的果胶酶0。028 U·mL-1(E1)处理,果皮组织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果皮及内部薄壁细胞细胞壁表面和细胞间隙中的AGPs抗原表位减少;0。056 U·mL-1(E2)和0。084 U·mL-1(E3)浓度果胶酶处理的果实,果实组织细胞壁解体程度增加,果皮及内部薄壁细胞细胞壁中AGPs抗原表位检测量逐渐降低,果胶酶浓度的增加导致AGPs在果实所有表位排列的更大影响和较低的荧光信号。经果胶酶最高浓度0。084 U·mL-1(E3)处理后,Calco-fluor White染色显示细胞壁区域荧光也不同程度减弱或降低,AGPs分布的紊乱和抗原表位的缺失与细胞中纤维素组装的变化有关。比较分析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AGPs碳水化合物的分布不同,这与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关;果胶酶作用下AGPs聚糖链的缺失导致细胞壁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和细胞壁结构的重塑受阻,诱导了整个细胞壁结构的改变,影响了果实的成熟。

    果胶酶灵武长枣果实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免疫荧光定位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山铜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桂慧颖方发之黎肇家麦有专...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南吊罗山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以当地山铜材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将种群集中分布区域设为典型样地并开展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采用动态量化分析、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等方法分析现有种群结构特点和动态特征,并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年龄结构接近不规则金字塔型,动态量化分析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第Ⅰ~Ⅲ龄级间存在衰退现象,种群增长性弱,稳定性差,受外界干扰敏感度高,有向稳定型种群转变的趋势。(2)随龄级增加,山铜材标准化存活个体数量减少,生命期望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3)生存分析显示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经过未来2、4、6龄级时间后,Ⅰ~Ⅲ龄级个体数量将逐渐减少,Ⅳ~Ⅶ龄级个体数量少量增加,幼龄苗木自我更新能力不足,种群存在规模收缩和衰退的风险。研究表明,生境碎片化、分布范围小、植株结实量少和幼龄个体不足是导致吊罗山山铜材濒危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小区、辅助种子入土萌发、加快人工培育技术研究、人工扩大种群规模与数量和加强基础研究等方式,促进山铜材种群复壮与更新。

    濒危植物山铜材种群结构生存分析时间序列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