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辰山植物园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枝叶大小关系的比较

    商侃侃张希金宋坤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枝叶生长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植物构型塑造和生物量分配.以上海辰山植物园149种木本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顶枝上70 cm长枝条的直径、叶面积及其生物量,比较相同生境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的枝叶大小关系.结果 表明,枝条截面积与总叶面积间呈异速生长关系(a=1.1486,CI=1.000 6~1.302 3),枝条干重与叶干重间呈等速生长关系(a=1.0542,CI=0.921 3 ~1.205 6),不同生活型均具有相同的斜率系数a.不同生活型的异速生长常量b(y轴截距)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枝条截面积下落叶乔木比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具有更大的叶面积,相同枝条干重下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比常绿灌木具有更大的叶干重.这可能与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水分竞争效率和叶建成成本差异有关.

    枝叶关系生物量分配叶面积权衡关系

    NBA1/MERIT40在3种沙棘中的适应性分化研究——兼论二代测序技术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孙坤丁雪洋张辉李雪丽...
    648-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NBA1中国沙棘肋果沙棘棱果沙棘适应性分化杂种鉴定

    森林覆被率等因子与PM2.5的时间滞后效应的研究

    李三郭金禄郑煜
    659-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黑龙江省13个市(区)的170 820个数据,运用2SLS方法以森林覆被率等11个影响因素为指标,建立了3个不同时间段的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森林覆被率等影响因素与PM2.5时间滞后效应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PM2.5的时间滞后效应是当期PM2.5浓度积累的影响因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PM2.5时间滞后效应对当期PM2.5浓度积累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②随着PM2.5时间滞后效应的逐渐减弱,森林覆被率、气温对PM2.5浓度积累所起的阻碍作用逐渐增强,PM10 、CO对PM2.5浓度积累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风速对当期PM2.5浓度积累所起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③PM2.5时间滞后效应呈现出惯性的同时,森林覆被率、PM10、CO、气温、风速对PM2.5的作用也具有了惯性.

    森林覆被率PM2.5时间滞后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2SLS方法

    木霉对月季幼苗生长的影响

    邓俊杰ABDUL MAJEED BALOCH侯雪月李嘉哲...
    66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制促进月季生长的木霉生防菌肥,采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哈茨木霉T6施于月季盆栽土壤中,分析木霉菌对“十姐妹”月季硬枝扦插发芽、幼苗生长、防御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哈茨木霉T6的月季硬枝出芽率和幼苗枝条长度分别是对照的1.4和1.82倍;并且枝条和叶的干重、枝条和叶的含水率均显著增加.此外显著提高了叶中3种防御酶SOD、POD、CAT的活性及6种内源激素IAA、GA3、ZT、ABA、SA和JA的水平.说明木霉T6具有促进月季生长和提高其抗性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制促进月季生长的生物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哈茨木霉T6月季生长促进防御酶活性激素水平

    小果卫矛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袁云香
    673-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果卫矛嫩茎为外植体,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灭菌组合、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6-BA、2,4-D、NAA配比对小果卫矛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 表明:小果卫矛嫩茎最适的灭菌组合为75%酒精消毒30 s +0.1%升汞消毒15 min,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 +3.0mg·L-1 6-BA+1.0mg·L-12,4-D,诱导率为79%;再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1+ NAA 0.2 mg·L-1,再分化率为78.83%,1/2 MS +NAA 1.2 mg·L-1适用于生根培养,生根率达到83.23%.

    小果卫矛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再分化

    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种植对两种植物生长和土壤酶活性影响

    赵春建李玉正关佳晶苏伟然...
    679-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室内控制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的复合种植实验,并与单一种植东北红豆杉和单一种植无花果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别考察了上述3种模式下,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的生长指标、光合作用以及土壤酶活性差异.结果 表明:①在生长量方面,复合种植3个月的东北红豆杉的株高增长率为152.6%,是单一种植的东北红豆杉株高增长率的1.56倍;复合种植3个月的无花果,其当年生枝的生长量为68.4 cm3,比单一种植的无花果高36.3%.②在光合作用指标方面,在800 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复合种植3个月的东北红豆杉和无花果净光合速率与相应的单一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19.0%和5.3%.③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在7月份,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比单一种植东北红豆杉土壤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51.6%、58.5%和50.8%,比单一种植物无花果土壤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85.5%、47.5%和71.9%;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不同种植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综上,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种植可以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对两种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可为在生产实践上进行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经营提供参考.

    东北红豆杉无花果复合种植光合作用土壤酶

    孑遗濒危植物矮扁桃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分析及亲缘关系鉴定

    杨斌孟庆瑶张凯段义忠...
    686-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第三纪孑遗濒危植物矮扁桃(Amygdalus nana)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Illumina HiSeq Xten测序技术获取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结果 表明:①矮扁桃叶绿体全基因组总长度为158 596 bp,其中LSC长度为86 771 bp,SSC长度为19 037bp,2个IRs均为26 394 bp,为环状四分体结构.共注释130个基因,包括85个PCGs、37个tRNA和8个rRNA.②对6种植物进行IR边界区扩张和收缩分析,发现在4个边界区的基因类型和基因分布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并且亲缘关系越紧密差异程度越小.③在矮扁桃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预测了71个SSRs位点.④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扁桃亚属中,矮扁桃在亲缘关系上与蒙古扁桃更近,而与长柄扁桃和榆叶梅的亲缘关系稍远.本研究对矮扁桃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深度剖析,并且涉及大量被子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资料,为桃属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和植物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矮扁桃叶绿体全基因组亲缘关系高通量测序

    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挥发性萜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朱小洁周翔宇范航高喜凤...
    696-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定性,内标法定量,分析9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其差异,所得结果不仅为芳香植物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代谢研究提供依据.结果 显示:从9种芳香植物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萜类物质,藿香中检测到的种类最多,为46种,迷迭香(35种)、百里香(33种)、药用鼠尾草(33种)和美国薄荷(31种)次之,石竹烯和蛇麻烯为9种植物共有成分.迷迭香中检测到的挥发性萜类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药用鼠尾草和藿香.单萜类成上分明显高于倍半萜类,因此迷迭香、药用鼠尾草、藿香、百里香和美国薄荷,较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香蜂花只适宜柠檬醛的提取,牛至、凤梨鼠尾草和南欧丹参不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上述芳香植物在正常环境中生成单萜类化合物的能力高于生成倍半萜类化合物的能力,可能与其含有的萜类合酶有关.

    芳香植物GC-MS挥发性萜类单萜倍半萜

    水分浸泡过夜对刺槐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的影响及年龄差异

    梁昭魏凯璐杨冬梅彭国全...
    706-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是植物水分生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冲洗法是当前用来测定该指标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验测定之前首先必须要找到获得稳定的最大水分导度的可靠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L.)不同年龄枝条为实验材料,通过枝条采集后立即用于实验测定和枝条经超纯水中浸泡过夜后再用于实验这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对不同年龄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的影响,检测两种处理方式中枝条最大水分导度随冲洗时间的延长是否保持恒定来判断最大水分导度测定值的可靠性,探讨提高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结果稳定性的有效方法.结果 显示:①未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经150 kPa压力冲洗达到最大导水率后,继续延长冲洗时间枝条导水率会呈近线性下降,而经超纯水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以同样实验方法达到最大导水率后,继续延长冲洗时间枝条的导水率基本保持稳定.②二年生枝条无论是否经超纯水浸泡过夜处理,经150 kPa压力冲洗达到最大导水率后枝条的导水率都基本保持稳定,但经超纯水浸泡过夜后,二年生枝条达到最大导水率所需的冲洗时间明显比未浸泡处理短.③根据茎横截面上木质部面积所占百分比和枝条木质密度判断,实验期间当年生枝条的木质化程度明显比二年生枝条低.我们推测未经浸泡过夜的当年生枝条出现木质部水分导度随冲洗时间延长而下降是由于枝条遭受机械性损伤后产生的分泌物在冲洗过程中被引入导管堵塞导管腔所致,而超纯水浸泡枝条过夜可有效降低分泌物被引入导管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超纯水浸泡枝条过夜,可提高枝条最大水分导度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刺槐木质部导水率超纯水浸泡冲洗时间不同年龄

    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委陵菜与星毛委陵菜的初生代谢比较研究

    智慧艾丹吴可心郭云...
    718-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药用植物委陵菜与其同属植物星毛委陵菜在不同基原之间的代谢差异,更有效的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两药用植物间的小分子初生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寻找可区分两物种的差异代谢物以及在初生代谢途径上的差异.结果:利用GC-MS在两植物中共检测到134个色谱峰,通过与数据库比对,共鉴定出43种初生代谢产物.PCA分析结果显示代谢物在委陵菜和星毛委陵菜间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采用OPLS-DA筛选获得导致2物种区分的差异代谢物共33种,两物种在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酰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途径有显著的差异.委陵菜和星毛委陵菜的初生代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两植物来源于同科同属植物,但是星毛委陵菜不适合代替委陵菜作为药材使用.

    委陵菜星毛委陵菜多元统计分析代谢组学气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