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翠雀花属二新种

    王文采杨宗宗
    801-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二新种,腺梗翠雀花和巩留翠雀花,并分别给出了此二种与其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毛茛科翠雀花属新种新疆

    中国15种变豆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系统学分析

    杨晨陈志祥姚雪莹王河山...
    805-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花粉大小为(28.51~54.29) μm~(12.23~28.98) μm,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olar axis/Equatorial axis)为1.48~2.46,具三孔沟.花粉粒赤道面观有近矩形、赤道收缩形、长椭圆形等类型,其中近矩形和赤道收缩形占多数;极面观为圆形或三角圆形.在扫描电镜下,其外壁表面纹饰为网状.我们研究结果支持在伞形科变豆菜亚科中,变豆菜属植物的花粉具有中等进化、比较进化的形态特征,花粉形态可为个别物种的分类处理提供孢粉学证据.

    伞形科变豆菜属花粉形态系统发育

    突脉金丝桃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赵祥苏雪吴海燕张辉...
    813-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突脉金丝桃(Hypericum przewalskii)(金丝桃科)的花部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 表明,突脉金丝桃2枚苞片原基首先发生,花原基在苞片原基的包裹中完成发育.在苞片原基发生后,5枚萼片原基沿2/5圆周依次发生.萼片原基发生近完成时,5枚雄蕊—花瓣共同原基在萼片原基之间的角隅处近同时发生,此后,雄蕊—花瓣共同原基下部向外伸展形成花瓣原基,上部向上凸起形成与花瓣原基相对的雄蕊原基,之后雄蕊原基由内向外依次分化发育产生次生雄蕊原基,随着次生雄蕊原基的发育和数目的增多,形成了5束雄蕊.次生雄蕊原基发生的同时,5枚心皮原基近同时发生.突脉金丝桃雄蕊束的发生方式表明,金丝桃属的雄蕊束可能起源于5基数的单轮雄蕊.金丝桃科与藤黄科植物花瓣及雄蕊原基发生方式的显著不同,支持了APGⅢ系统将金丝桃亚科从藤黄科中独立为金丝桃科的观点.

    金丝桃科突脉金丝桃花器官发生系统学意义

    井冈山地区18种唇形科植物果实形状及表面微形态特征研究

    邓贤兰陈霞霞张争光
    820-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井冈山地区18种唇形科植物的果实形状与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表明:18种唇形科植物果实形状多样,可分为矩圆形、圆形、卵形、三棱形、球形和椭圆形6类;外果皮表面细胞形状为4~6边形、不规则形和细胞形状不可见;依据外果皮表面凸起度可分为平滑型、凹陷型和凸起型3类;外果皮表面蜡质纹饰复杂多样,有平滑无纹饰、负网状纹饰、网状纹饰兼具疣状或瘤状凸起和网状纹饰兼具次级条纹4类;外果皮表面附属结构主要包括表皮毛和丝状结构,并具有或多或少的鳞片状或颗粒状分泌物.18种唇形科植物果实形状和外果皮表面微形态特征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为唇形科属间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分类学依据.

    唇形科扫描电镜果实形状微形态特征

    蒙古栎次生林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点格局分析

    李想刘万生周玮陈福元...
    830-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大小兴安岭过渡区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机制,以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5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径级结构以及优势种群的空间点格局分析对该样地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维管植物10种,活立木共34 778株,平均密度1 392株·hm-2.其中,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共计4种,依次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en),占全样地的89.65%.该样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H'、Simpson多样性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577、0.760、0.685.表明该群落稀有物种较少,常见种比例较大,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样地内所有树种平均胸径10.77 cm.群落内总径级分布呈“倒J型”,符合典型异龄林的分布特征.黑桦、白桦径级分布近似“倒J型”,属于增长种群,蒙古栎种群径级结构为双峰型.兴安落叶松种群径级近似正态分布,有随演替进行逐渐消失的趋势,属于该群落的衰退种.在CSR模型下,4种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随尺度增加聚集程度减弱,最终呈现随机或均匀分布趋势.在NS模型下,除兴安落叶松外,其余3种植株在小尺度(0~5 m)表现聚集性,可能是受种子的扩散限制的影响.对比4种优势种群,聚集强度表现为黑桦>白桦>蒙古栎>兴安落叶松,因此我们推断群落内不同种群的聚集强度不仅与研究尺度相关,与种群的多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蒙古栎次生林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点格局分析

    稀土镧对铁皮石斛不定芽诱导、植株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苗永美童元方达王宇豪...
    839-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培养基中添加30~150μmo1·L-1La(NO3)3的方式,研究La3+对铁皮石斛不定芽诱导、植株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70~90 μmol·L-1的La3+对茎段不定芽诱导和促生效果最好;130μmol·L-1的La3+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植株在含110μmol·L-1 La3+培养基上生长最好,鲜重增加了15.22倍,显著高于对照,干鲜比为12.05∶100,比对照提高了64.39%;一定浓度的La3+显著提高干品中4种成分含量,110μmol·L-1La3+处理下其多糖含量最高,为98.84 mg·g-1,添加90 μmol· L-1时,总黄酮、总酚和联苄含量最高,为4.31,7.56和21.01 mg·g1.联苄和总黄酮含量与其他5个指标相关性较大,而总酚和叶绿素含量与其他5个指标相关性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稀土对铁皮石斛促生及改善品质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植物组培中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稀土元素提供理论依据.

    铁皮石斛离体培养多糖总黄酮总酚联苄

    寄生植物锁阳种子萌发方法及愈伤组织、初生吸器诱导研究

    岳鑫陈贵林
    846-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性寄生植物锁阳以干燥肉质茎入药,为常用中药材.在锁阳的生活史中,需要经历种子萌发、芽管状器管伸长、初生吸器形成、次生吸器形成等过程,其中种子萌发和初生吸器形成是锁阳完成生活史的最基本条件.目前,触发锁阳种子萌发、初生吸器形成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阈值和种类并不清楚,导致人工调控锁阳生活史困难及栽培收益不高.本论文运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类素等多种激素交互作用对锁阳种子萌发和吸器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促进锁阳球形原胚的发育.(2)B5培养基添加1.0mg·L-12,4-D,0.5 mg·L-1 KT,1.0mg·L-1GA3可以高效诱导锁阳种子愈伤组织形成,愈伤诱导率达13.7%±3.1%.(3)B5培养基添加0.5mg·L-12,4-D,0.25 mg·L-1 KT可以高效诱导锁阳愈伤组织分化初生吸器,一些初生吸器继续分化成芽管状气管,延伸3~4 cm后,顶端膨大,形成新的初生吸器.本论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锁阳种子萌发、初生吸器形成的内源激素变化规律及发生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药用植物吸器诱导因子组织学寄主—寄生植物互作栽培

    天然珙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在高低纬度地区的差异

    徐云飞刘沁松徐文娟唐俊峰...
    85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天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种群特征已被众多文献所报道,但纬度变化对其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四川平武县和云南滇东北两个地处相似经度而不同纬度区域的天然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静态生命表、生存力及其数量变动差异.结果 表明:高、低纬度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两地种群的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Ⅱ型,与高纬度的平武县种群相比,低纬度的滇东北珙桐种群表现出更高的增长趋势和较强的种群抗干扰能力;种群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度的平武县珙桐种群幼龄级个体生长较好,中龄级个体竞争激烈,低纬度的滇东北种群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中龄级个体生长稳定.综上,天然珙桐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存在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珙桐幼树存活率低,但成年个体生长良好;高纬度地区的珙桐幼树生长较好,但中龄级个体死亡率高.

    珙桐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力

    入侵植物曼陀罗对本地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马可心张梅方馨唐丽丽...
    867-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入侵压力下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功能性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入侵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及共存本地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无入侵区、轻度入侵区和重度入侵区(按入侵种盖度比例划分)的植物种类、株数、株高及本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了各区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叶片的比叶面积、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叶片建成成本以及不同土层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显示:随曼陀罗入侵压力的增加,本地植物种类及株数逐渐减少;曼陀罗株高和叶片氮含量在不同入侵压力下均显著高于本地植物,且随入侵压力的增加具有升高趋势;叶片碳氮比显著低于无入侵区本地植物;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和叶片建成成本等与入侵区本地植物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随曼陀罗入侵压力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全碳含量、氮磷比与碳磷比显著增加,而全磷含量与碳氮比显著下降;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表聚效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曼陀罗具有较高的资源捕获能力,并且改变了入侵地土壤特性,进而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以提高入侵力,这些可能是曼陀罗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入侵植物曼陀罗共存本地植物功能性状化学计量特征

    中国主栽樱花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付涛王志龙林乐静林立...
    87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88份樱花为试验材料,利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间隔序列trn H-psbA进行测序,经过软件MEGA 6.0处理后,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 表明,山樱群樱花品种系统发育比较混乱,这与其遗传背景比较复杂以及原始亲本系统发育关系较近有关,江户彼岸群和寒绯樱群的大多数品种能够聚类在一起,与山樱群品种能分得开,但涉及到很多杂交品种,ITS和trn H-psbA难以区分,表明DNA条形码技术难以应用到杂交品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此外,还可依据某些樱花品种特异的ITS或trnH-psbA序列长度对部分品种进行分子鉴定,也对部分种系不明的品种进行了修订.

    樱属ITS叶绿体序列系统发育物种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