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秸秆还田下水稻土铁氧化物形态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

    李冰洁邹洪琴黄晶高菊生...
    2237-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过程中重要的无机胶结剂.研究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长期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的机理.[方法]基于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2012年开始进行的双季稻长期定位试验,采集连续11年秸秆不还田(NPK)、仅早稻秸秆还田(NPKRS1)及早稻秸秆和晚稻秸秆均还田(NPKRS2)处理的原状土,通过干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粒径>2、0.25~2、0.053~0.25和<0.053 mm),测定了团聚体中络合铁(FePP)、非晶形铁氧化物(FeHH)和晶形铁氧化物(FeDH)含量,并分析了团聚体中 3种铁氧化物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与NPK处理相比,NPKRS1和NPKRS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降低了 0.25~2 mm的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显著提高了 41.8%和57.2%,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提高了 32.8%和36.3%(P<0.05).长期秸秆还田后,所有铁氧化物含量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均显著提高;FeHH含量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没有显著变化,在其他粒级团聚体中显著增加了 13.9%~56.0%.>0.053 mm团聚体中FeHH含量和0.053~0.25 mm团聚体中FePP、FeDH含量均与团聚体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0.053 mm团聚体中FePP含量和0.25~2 mm团聚体中FeDH含量均与团聚体MWD呈显著负相关.>2 mm团聚体中FeHH、0.25~2 mm团聚体中 FeDH、0.053~0.25 mm 团聚体中 FePP、0.25~2 mm 团聚体中 FeHH、0.053~0.25 mm 团聚体中 FeDH、<0.053 mm团聚体中FePP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分别解释了团聚体MWD变异的5.8%、5.7%、5.7%、5.4%、5.3%、4.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促进络合铁和晶形铁氧化物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的富集,促进非晶形铁氧化物在>0.053 mm团聚体中的富集,有利于>2 mm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秸秆还田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铁氧化物

    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有效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团聚体性状

    王周李强彭畅姚颜莹...
    2247-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50)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100)5个处理.在每个处理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 土层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等氮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碳氮比.[结果]干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降低了 0-20 cm 土层大团聚体比例(R>0.25)和团聚体稳定性.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增加了 2~10mm粒级比例及R>0.25,降低了0.25~2和<0.25 mm粒级比例;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在20-40 cm 土层,各处理7~10 mm团聚体比例较0-20 cm 土层降低了 3.56%~9.92%,5~0.5 mm各粒级比例有所增加,而5~7和<0.5 mm团聚体的比例基本持平.与M0处理相比,M25和M50处理降低了R>025,M100处理有所提高.湿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0-20 cm 土层R>0.25增加了 0.13%,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均有所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了 3.4%,水稳性团聚体碳氮比(C/N)下降了 21.29%.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R>0.25没有显著差异,但C/N分别增加了 6.85%、33.02%和34.97%;M25处理MWD和GMD有所降低,而M50和M100处理MWD和GMD有所提高;M25和M50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 9.18%和16.08%,M100却降低了 5.36%.所有施肥处理0-20 cm 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20-40cm 土层,>2、1~2和0.5~1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低.20-40 cm 土层,相比CK处理,M0处理R>0.25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均增加约2个百分点.相比M0处理,3个有机替代处理R>0.25增加8.29~13.25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分别降低1.26%~2.31和1.65%~2.34个百分点,3个有机替代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M0处理,有机替代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5~0.5和0.053~0.25 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以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可最有效改善0-40 cm 土层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占比,提升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全氮的累积量,进而加速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肥力,是吉林黑土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有机肥施用比例.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黑土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全氮碳氮比

    适宜施氮量提高东北黑土非共生固氮速率和固氮菌丰度

    黄丹丹高越陈文博刘志华...
    2258-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非共生固氮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探明非共生固氮速率、固氮微生物丰度及其群落结构对施肥量的响应,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施肥参考.[方法]试验地点位于东北黑土区,该地块自2012年起一直实行免耕及秸秆还田.田间试验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120、150、180、210、240kg/hm2,分别记作N0、N120、N150、N180、N210、N240.玉米收获后,采集0-5、5-20 cm 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和速效氮、磷、钾含量;采用乙炔还原法、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非共生固氮速率、固氮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不同施氮量下,土壤非共生固氮速率为C2H4 0.26~0.63 nmol/(g·d),N150处理0-5和5-20 cm 土层土壤非共生固氮速率均最高,分别为C2H4 0.53和0.63 nmol/(g·d);固氮酶基因nifH丰度范围为5.34× 106~15.64× 106 copies/g,0-5和5-20 cm 土层土壤nifH基因丰度的最大值也为N150处理,分别为15.64×106和8.74×106copies/g.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施氮量之间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施氮量处理土壤固氮菌群属水平以 unclassified_o_Burkholderiales、unclassified_k_norank_d_Bacteria、Skermanella、Methylocystis为优势菌属.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非共生固氮速率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nifH基因拷贝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nifH群落结构与土壤pH及NH4+-N、NO3-N、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相关.[结论]在长期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N150kg/hm2有利于增加土壤非共生固氮速率和固氮微生物丰度,丰富群落结构多样性,是该地区较为适宜的施氮量.

    免耕施肥量非共生固氮速率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nifH

    紫色土坡耕地优化施肥配合秸秆覆盖还田有效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径流氮损失

    徐婷李清藐张高宁冯梦蝶...
    2267-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浅薄,结构稳定性差,氮素流失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在典型紫色土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优化施肥配合秸秆还田防治紫色土区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方法]2019-2021年在重庆市典型紫色土区坡耕地上进行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高粱-油菜轮作.设置常规施肥(CK)、优化施肥(IFT)和优化施肥+秸秆覆盖还田(IFT+SMT)3个处理,调查了高粱、油菜产量及次降雨径流中的全氮(TN)、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2019年IFT+SMT和IFT处理油菜产量显著增加了 30.70%、26.34%,2020年分别增加了 32.03%、27.48%(P<0.05).大雨及以上等级降雨事件的径流量以及径流液中的TN、NO3--N和NH4+-N浓度和流失量总体高于小雨、中雨.同样降雨条件下,1FT+SMT处理的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多低于CK和1FT处理.2019-2021年,IFT+SMT处理的NO3--N平均浓度较CK处理均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同一年份下,不同处理径流液间的TN、NO3--N和NH4+-N的平均浓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年份下仅有IFT+SMT处理的NH4+-N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021年NH4+-N浓度分别比2019和2020年降低了 39.55%和49.70%(P<0.01).与CK处理相比,2019年IFT+SMT处理的TN和NO3--N年累积流失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10.19%和17.72%(P<0.05),2021年的TN、NO3--N和NH4+-N年累积流失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21.65%、19.12%和33.24%(P<0.01);然而,2020年IFT+SMT处理的TN、NO3--N和NH4+-N年累积流失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 39.56%、51.10%和40.42%(P<0.01).IFT+SMT处理能有效减少NO3--N流失.高粱、油菜产量均与径流量、NH4+-N年累积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优化施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的径流系数、全氮和NO3--N浓度及流失量均有降低,尤其对NO3--N流失的阻控效果较为突出,此外,该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油菜和高粱产量,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量,从而有效减少氮素流失.

    紫色土坡耕地秸秆还田氮流失长期施肥作物产量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下设施菜地可溶性碳氮淋溶特征

    徐烨红巴雯雯陆超郭德杰...
    2281-2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有机肥替代30%氮肥(STR)、鸡粪有机肥替代30%氮肥(CHI)和菇渣有机肥替代30%氮肥(MUS).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NO,)、铵态氮(NH4+)的淋失动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结构特征与荧光参数,解析了其与可溶性碳氮淋溶损失的偶联关系.[结果]蔬菜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可溶性总氮(TDN)淋溶总量为12.63~69.15 kg/hm2,其中NO3-和DON的占比分别为90.0%~92.7%和7.21%~9.72%.与CF处理相比,3个有机替代处理的NO3-淋溶总量显著降低了30.2%~53.4%,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DON淋溶总量也显著降低,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为49.1%.DOC和DON的变化趋势相反,与CF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DOC淋溶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并在CHI处理中达到显著水平(C 6.97 kg/hm2).DOC和DON淋溶量均与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高的C1组分,以及通常存在于高养分环境中的胡敏酸类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子量较小的类富里酸类物质C4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残体导致的类腐殖质C2组分无显著相关性.DOC、DON、TDN和NO3-淋溶量均与DOM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新鲜度指数(β/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条件下,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淋溶液中DOM难分解C1组分的占比,从而促进了 DOC的淋溶;菇渣和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减少了淋溶液中C3组分的占比,因而较秸秆有机肥更有利于削减DON的淋溶.上述3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化肥氮输入,同时减少了淋溶液DOM中难分解的胡敏酸类C3组分,从而实现对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淋溶的协同阻控.综合考虑不增加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和减少可溶性氮淋溶两方面因素,推荐采用菇渣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

    有机替代可溶性碳淋溶可溶性氮淋溶平行因子分析三维荧光光谱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番茄智能化推荐施肥方法研究

    杨秉庚刘梦娇丁文成徐新朋...
    2296-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蔬菜种类多,养分需求特性各异.本研究构建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番茄养分专家系统,并进行施肥推荐,为我国番茄生产提供科学轻简高效的推荐施肥方法.[方法]收集整理2000-2023年314个番茄田间试验数据,计算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养分内在效率等参数,利用QUEFTS模型估测不同目标产量下番茄的最佳养分需求参数,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番茄养分专家系统.于2023年,在天津市和江苏徐州市共7个地点开展田间验证试验,设置农民习惯施肥(FP)、测土推荐施肥(ST)、番茄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处理,以及基于NE的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共6个处理.调查了番茄产量、经济效益、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养分表观平衡和养分利用率.[结果]我国已有试验的平均结果为:番茄产量73.34 t/hm2,收获指数0.54 kg/kg,番茄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18.60、52.66、370.14 kg/hm2,氮、磷和钾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51、0.52、0.52 kg/kg,氮、磷和钾养分内在效率分别为352.75、1445.45和209.64 kg/kg.QUEFTS模型结果表明,在达到潜在产量70%范围内,1 t番茄果实产量所需要的氮、磷和钾养分量分别为2.6、0.7和4.6 kg,氮、磷和钾养分需求比例约为3.8∶1.0∶6.8.番茄氮、磷、钾肥产量反应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P<0.01);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1).田间验证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分别降低31.3%、59.2%和22.7%,而番茄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分别提高2.0%和4.2%;与ST处理相比,NE处理减少了氮和磷肥施用量,增加了钾肥施用量.养分表观平衡结果显示,FP处理存在大量的氮磷钾养分盈余;ST处理氮和磷素盈余较高,钾素呈现亏缺状态;NE处理氮磷钾养分盈余量最接近于平衡.NE处理氮、磷和钾肥回收率分别高出FP处理13.1、7.9和13.6个百分点,分别高出ST处理6.8、6.7和1.9个百分点;NE处理的氮素与磷素偏生产力高于FP、ST处理,钾素偏生产力高于FP处理但低于ST处理.[结论]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构建的番茄养分专家系统,在全国不同生产条件下均较常规推荐施肥方法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用量和比例,进一步提高了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养分盈余量,是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小农户番茄种植的推荐施肥方法.

    番茄养分专家系统产量反应肥料利用率推荐施肥

    液体粪肥替代化肥氮对稻油轮作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彭进云丛日环黄和平易妍睿...
    2307-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合理使用畜禽粪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探究液体粪肥不同比例替代氮肥对稻油轮作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养分积累量和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为稻油轮作农田液体粪肥替代氮肥的合理用量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2023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开展,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农户习惯施肥(FP)、优化施肥(OPT)、液体粪肥替代OPT处理15%氮肥(BS15)、液体粪肥替代OPT处理30%氮肥(BS30).测定了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并对肥料利用效率和轮作周年养分表观平衡进行分析.[结果]与FP处理相比,OPT和BS15处理下油菜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肥料偏生产力和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5.8%~25.0%、25.0%~31.3%、21.1%~23.7%和12.4%~15.7%,水稻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肥料偏生产力和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6.1%~19.3%、42.1%~44.7%、13.5%~16.1%和16.3%~18.9%,而BS30处理下油菜和水稻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肥料偏生产力和钾积累量均无显著变化.与FP、OPT和BS15处理相比,BS30处理油菜氮积累量和磷积累量分别显著下降10.0%~11.5%和15.0%~18.0%,水稻氮积累量和磷积累量分别显著下降19.4%~25.5%和16.5%~21.0%.不同施肥处理周年氮(N)表观盈余64~132 kg/hm2,钾(K2O)表观亏缺137~255 kg/hm2,FP、OPT处理磷均表现为周年亏缺,亏缺量分别为P2O5 69、44 kg/hm2,BS30处理磷(P2O5)表观盈余37 kg/hm2,而BS15处理磷(P205)仅亏缺14 kg/hm2,最接近表观平衡.[结论]液体粪肥替代15%的化肥氮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养分积累量,并保持轮作农田周年磷养分表观相对平衡,因此,在稻油轮作农田可用液体粪肥替代15%氮肥.

    稻油轮作液体粪肥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养分表观平衡

    我国小麦和玉米施用腐植酸效果的整合分析

    张宝冲任志杰田艳艳杨雪...
    2318-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同生态环境和管理条件下腐植酸的施用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系统研究区域尺度上腐植酸在小麦和玉米上的综合效应及关键影响因素,对于腐植酸合理施用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据库,以"腐植酸"、"腐殖酸"、"玉米"、"小麦"和"产量"为主要关键词,搜集2000-2023年发表的文献117篇,获得319组有效数据,以不添加腐植酸为对照组,以添加腐植酸为试验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不同气候、土壤、施用条件下腐植酸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用随机森林和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评价不同因素影响腐植酸施用效果的重要性和路径.[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腐植酸小麦和玉米产量平均提高8.0%,小麦增产幅度高于玉米;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平均提高17.4%、5.2%、4.3%.腐植酸氮肥增产11.9%,增产效果优于其他腐植酸肥料;基肥与追肥配合效果较好,增产12.0%;腐植酸增产效果随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腐植酸增产效应值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土壤性质(速效氮、磷、钾、有机质、pH)和肥料类型是影响腐植酸产量效应的重要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性质,对施用腐植酸的产量效应产生负作用.[结论]腐植酸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且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优于玉米.总体上,腐植酸氮肥、基肥与追肥配合、腐植酸用量<15 kg/hm2、瘠薄土壤和逆境气候条件下腐植酸肥料的增产效果较好.

    Meta分析腐植酸肥料产量构成因素随机森林模型肥料效应

    紫云英异地还田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

    冯含笑曹卫东徐昌旭曹凯...
    2331-2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耕作制度.研究长期单施紫云英异地还田和配施化肥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旨在为优化施肥策略、促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每年测定水稻产量,2023年水稻收获后结束试验.试验共设置了 10个处理:以不施化肥和紫云英为对照(CK);单施紫云英鲜草 30t/hm2(GM30)、60 t/hm2(GM60)、90 t/hm2(GM90)、120 t/hm2(GM120);常规氮磷钾化肥375 kg/hm2(CF);45 t/hm2紫云英鲜草+常规化肥用量的20%、40%、60%、80%,依次记为GM45+20%CF、GM45+40%CF、GM45+60%CF、GM45+80%CF.紫云英鲜草采用异地还田方式施用.计算了肥料水稻增产力、肥料水稻增产率、紫云英化肥替代率、化肥和紫云英的经济价值、肥料水稻增产效益和肥料比较效益.[结果]各施肥处理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GM45+60%CF和GM45+80%CF处理稻谷产量较高.化肥的水稻增产率均值为5.74 kg/kg,紫云英的水稻增产率均值为29.19 kg/t;紫云英的平均化肥替代率为5.76 kg/t,肥用紫云英生产水稻的经济价值为119.17元/t.以紫云英为唯一肥源生产水稻,紫云英异地还田存在正效益的最大用量在90 t/hm2.紫云英与化肥配施生产水稻,紫云英异地还田量45 t/hm2并配施常规化肥用量的40%~60%时比较效益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紫云英鲜草异地还田60~120t/hm2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此时紫云英肥用的增产效益较高;紫云英鲜草异地还田45 t/hm2配施150 kg/hm2化肥氮磷钾是较合理的水稻养分管理方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生产水稻时,异地还田紫云英鲜草的肥用经济效益盈亏点用量为15.86 t/hm2.

    紫云英化肥水稻产量肥料水稻增产率紫云英化肥替代率肥料比较效益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高杰李青风汪灿张国兵...
    2342-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 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 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 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 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糯高粱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干物质积累转运氮素积累转运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