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调控对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结瘤固氮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

    张军倩董玉兵焦颖王冰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水平氮肥管理对绿肥季共生固氮、固氮酶活性及后茬单季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综合影响.[方法]本试验以长期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 4 个处理:水稻-冬闲-N0(RF-N0)、水稻-紫云英-N0(RM-N0)、水稻-紫云英-N1(RM-N1)、水稻-紫云英-N2(RM-N2),N0、N1、N2 分别代表绿肥季施用N 0、50、100 kg/hm2,水稻季则统一施入N 200 kg/hm2.进行两个轮作周期的田间试验,测定紫云英季植株氮吸收量、根瘤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水稻季植株氮吸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在绿肥季,RM-N0 处理紫云英两年平均共生固氮量达N 78.3 kg/hm2,共生固氮率高达 91.1%.与RM-N0 处理相比,RM-N1 和RM-N2 处理两年平均固氮量分别减少 6.5%和 50.8%,共生固氮率分别降低 22.1%和 72.1%.配施氮肥改善了根瘤固氮酶活性,但配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根瘤重量.RM-N0 处理紫云英氮吸收量为N 86.0 kg/hm2,与之相比,RM-N1 和RM-N2 处理紫云英两年平均氮吸收量分别提高 25.5%和 62.7%.与RF-N0 处理相比,RM的3 个处理水稻产量 2021 年提高了 6.1%~10.8%,2022 年提高了 6.7%~10.9%.与RF-N0 相比,RM-N1 和RM-N2 处理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11.5%和 21.5%,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则无显著变化.与RF相比,RM的 3 个处理均显著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全氮含量.紫云英根际土壤RM-N0 处理AOA基因拷贝数最大,RM-N2 处理AOB基因拷贝数最大,RM-N1 处理nifH基因拷贝数最大.[结论]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可显著抑制杂草生长,增加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紫云英施用氮肥可提高其氮吸收量,改善固氮酶活性;低氮肥用量还可显著提高根瘤生物量,显著增加土壤中nif H基因拷贝数.因此,在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紫云英季施用N 50 kg/hm2 可显著提升绿肥对水稻的增产提质效果,提高土壤生产力.

    紫云英单季稻共生固氮固氮酶活性水稻产量水稻品质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寒地水稻品质估测

    彭显龙武文宇董强李鹏飞...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稻谷收获前准确估测稻米品质,为改善水稻养分管理、实现优质优价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大兴农场和青龙山农场进行,两个地点土壤肥力具有较大差异.每个农场选择一块稻田,以 20 m×20 m间隔采集土壤样品分析碱解氮含量,通过变量施氮形成产量水平、长势差异明显的水稻群体.利用大疆精灵 4 四旋翼多光谱无人机获取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冠层多光谱数据.成熟期采集长势具有明显差异的水稻样品和对应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水稻籽粒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产量和食味值,随机选择其中 67%的数据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构建不同生育时期的品质估算模型,其余 33%的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结果]大兴农场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11.65%、14.44%、37.66%和 11.60%,青龙山农场分别为 14.45%、14.32%、36.37%和 28.51%.成熟期两个地点水稻产量和食味值的变异系数均大于 10%,青龙山农场水稻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也超过 10%,而两地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仅为 1.11%~1.83%,因此,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不适合用于后续的品质估测分析.分蘖期至抽穗期,大兴农场和青龙山农场水稻蛋白质多元回归模型的R2 和RMSE分别为 0.262~0.794 和 0.259~0.686,食味值多元回归模型的R2 和RMSE分别为 0.240~0.755 和4.211~7.588,估测效果不理想.成熟期,大兴农场和青龙山农场水稻蛋白质多元回归模型的R2 和RMSE分别为 0.791~0.874 和 0.166~0.365,食味值多元回归模型的R2 和RMSE分别为 0.786~0.852 和 2.836~4.039.成熟期基于植被指数的蛋白质和食味值估测精确度优于抽穗期.在抽穗期,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与植被指数一起建立与蛋白质和食味值的多元回归模型,大兴农场水稻蛋白质模型的R2 由0.585 提高到 0.720,RMSE由 0.301 降低至 0.247;两农场食味值模型的R2 由 0.565~0.755 提高到 0.706~0.787,RMSE由 4.318~4.854 降低至 3.993~4.029,基本可以满足对稻米品质估测的精度,而在成熟期加入上述土壤指标提升精度不明显.[结论]水稻成熟期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对稻米品质进行原位估测的精度较高,如果将估测时期提前到抽穗期,除植被指数外,还需配合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数据来提高多光谱无人机预测稻米品质的精度.

    水稻多光谱影像植被指数食味值蛋白质直链淀粉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丁永刚陈欢曹承富乔玉强...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2018-2019 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 1302)和弱(皖垦麦 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 180×104 株/hm2(D1)、240×104 株/hm2(D2)、30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 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 3 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 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 5%、14%和 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 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 7.24、4.53 及 63.9 kg/hm2、79.5 kg/hm2 和 143.78 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 129 kg/hm2 和 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小麦光能利用率光能资源利用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产量

    氮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效应

    姜春霞张伟颜志乾杨柯...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适宜的密度与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探讨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山西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及籽粒机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8和2019年在山西晋中进行玉米田间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 4 个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N0、N1、N2、N3);3 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90000 株/hm2(D1、D2、D3).调查玉米吐丝期茎秆农艺性状,生理成熟期穗位以下茎秆生物学、力学性状及倒伏率,并测定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2 密度下达到最高值,两年平均产量为 13792 kg/hm2,较D1 和D3 密度下分别增加了 4.8%和 8.3%.与N0 相比,N1、N2 和N3 处理分别增产 24.3%、26.7%和 23.9%.N3 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产量低于N1 和N2 处理.增密导致玉米茎秆变细,株高、穗位上升,玉米第 3~6 节长粗比增加,穿刺强度、抗压强度、抗弯折力等茎秆力学特性变差.D2 和D3 密度下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D1 分别升高了 1.33、3.73 个百分点.N1、N2、N3 处理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N0 分别增加了 2.50、3.25、4.80 个百分点.适当增氮有利于消减因密度增加导致的生物学、力学特性变差,D2 和D3 密度下,N2 处理第 3~6 节穿刺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折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N3 处理.[结论]合理的氮肥用量可改善因密度增加导致的茎秆细弱、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变差问题,降低倒伏风险,因而增加产量.在山西中部春玉米种植区,种植密度为 75000 株/hm2、施氮量 180 kg/hm2,是玉米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抗倒性能和谐的密度肥料组合.

    春玉米施氮量种植密度产量抗倒伏性能

    推荐施肥量下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生产力

    李泽碧黄娟张亚勤王秋月...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 2021、2022 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 3 号和金糯粱 1 号.设置 6 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习惯尿素施肥量(U,N 180 kg/hm2);尿素推荐施用量(U1,减N 20%,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20%(C1,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30%(C2,N 126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 40%(C3,N 108 kg/hm2).在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成熟期调查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开花期和成熟期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均以C1 和U1 处理最高,C1 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显著高于U1.C1 处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1 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1 和C2 处理显著高于U处理.C1 处理晋渝糯 3 号和金糯粱 1 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U分别显著提高了 11.54%和 12.41%.C1 处理的高粱产量最高(晋渝糯 3 号 6611 kg/hm2,金糯粱 1 号 569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 5.40%~18.66%;其次为C2 和U1 处理,二者的产量均显著高于U和C3 处理.各施氮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NPFP)差异显著,其NAE和NPFP均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处理U;控释肥各减氮处理的NPFP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推荐量处理U1.C1 处理较U处理大幅提高了NAE、NPFP和氮肥利用率(NUE),晋渝糯 3 号分别提高了58.54%、39.61%和 59.28%,金糯粱 1 号分别提高了 80.97%、48.30%和 63.08%;与U1 处理相比,晋渝糯 3 号的NPFP、NUE分别提高了 5.38%和 22.19%,金糯粱 1 号分别提高了 5.82%和 4.42%.[结论]推荐施氮量下,用控释肥替代普通氮肥增加了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升了高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西南地区高粱生产的推荐氮肥施用方式.

    高粱控释氮肥氮肥用量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

    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

    刘鑫尹泽润盛浩肖华翠...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 2014 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每年早、晚稻翻耕前各撒施一次有机肥、石灰,施用量均为 2.25 t/hm2,分别以不施有机肥、石灰的处理为对照.在处理后第 3 年(2017 年)和第 7 年(2021 年)晚稻黄熟期,采集表层(0-15 cm)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筛选指示性强、响应敏感的土壤指标.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土壤PLFAs含量与酶活性对有机肥、石灰处理的响应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肥连施 3 年后,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提高 23%,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G-)因而降低 29%;连施 7 年后,总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放线菌PLFAs含量分别提高 16%、13%、28%和 38%,腐生真菌PLFAs含量降低 19%,而G-菌PLFAs含量、G+/G-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石灰连施 3 年后,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s含量平均降低30%,连施 7 年后,平均降幅增至 36%.有机肥施用 3 年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 29%;施用 7 年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 63%、82%和 39%.连施石灰 3 年,脲酶活性显著提高 25%,连续施用 7 年则显著降低 39%,对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肥连施 3、7 年,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33%,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 12%、7%,3 个活性有机碳组分平均分别提高 29%、69%;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连续施用石灰 3、7 年,土壤pH分别提高 0.6、0.6 个单位,而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 47%、28%,总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24%、9%,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100%、21%,施用石灰 3 年对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石灰 7 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响应比值以正值为主,对连续施用石灰的响应比值以负值为主,土壤生物、化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 7 年的响应比值较3 年趋向更高正值,而对施用石灰趋向更高负值,达到 17%~149%.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主要通过增加粗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提升微生物总PLFAs含量和脲酶活性,而随着石灰累积用量的增加,降低土壤通气孔隙度、粗颗粒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总PLFAs、脲酶活性.[结论]长期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短期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但长期连续施用则降低石灰的正向效果.粗颗粒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和化学性状响应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影响最为关键,具有预测土壤健康的潜能.

    酸紫泥田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酶活性土壤健康

    鱼蛋白作为激发剂促进还田秸秆腐解和有机碳在土壤中积累

    刘心雨黄程鹏姜培坤陈瑾...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还田量影响秸秆腐解、后茬作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利用鱼蛋白作为激发剂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为秸秆和鱼蛋白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设置秸秆还田量、有机激发剂种类及其在总激发剂中的占比 3 个因素.秸秆还田量包括适量(7500 kg/hm2)和高量(10500 kg/hm2)两个水平;供试有机激发剂包括猪粪、鱼蛋白;猪粪、鱼蛋白激发剂添加量占尿素氮量的比例分别为 50%、100%(分别记为P50、F50、P100、F100),以两个秸秆还田量不添加激发剂处理为对照,共 10 个处理.激发剂总量按照调节投入秸秆碳氮比为 35∶1 所需要的氮量计算,其中 50%和 100%的氮量由猪粪、鱼蛋白提供,培养期为 60 天.培养期间测定CO2 和N2O排放速率及累计排放量.培养结束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细菌和真菌丰度以及酶活性.[结果]高量秸秆还田虽然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但土壤CO2 排放量以及单位输入碳的排放量均高于适量秸秆还田土壤.培养前13 天,高量和适量秸秆还田的累计CO2 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 40%以上,以F50 处理排放量最高.P50 和F50 处理适量和高量秸秆还田土壤CO2 排放总量低于P100 和F100 处理,而N2O排放正好相反,P50 和F50 处理土壤有机碳积累也高于P100 和F100 处理.适量秸秆还田条件下,F50 处理的CO2 排放速率和N2O排放总量均高于P50;而CO2 排放总量显著低于P50,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P50 处理.适量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总体高于高量秸秆还田土壤;P50 和F50 处理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激发剂 100%添加处理,F50 处理的效果优于P50 处理.[结论]高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CO2 排放总量,降低单位碳投入量的土壤有机碳积累量.适量秸秆还田(7500 kg/hm2)条件下,以鱼蛋白提供调节碳氮比所需氮量的 50%处理较传统猪粪处理可显著提高早期CO2 排放速率,降低CO2 排放总量,提升土壤有机碳积累量,因此,可作为提高还田秸秆腐解的有效措施.

    秸秆还田碳氮比激发剂碳积累温室气体排放

    潮土磷库组成及累积磷的消耗转化特征

    郭斗斗张珂珂黄绍敏宋晓...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施用磷肥致使潮土中累积了大量的磷,为精确管控和合理利用累积磷素,我们研究了小麦-玉米连续种植下,停止使用磷肥后磷库的组成和消耗转化特征.[方法]本研究依托位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进行,连续 26 年施用不同量磷肥,处理间土壤磷积累量差异很大.利用单个处理或两个处理耕层土壤混合的方法,制备Olsen-P含量分别为 6.7、14.3、27.6、55.4、72.3 mg/kg的土壤(分别记为L1、L2、L3、L4、L5),用于进行微区耗竭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在耗竭试验的5 年间,测定了土壤全磷、Olsen-P和各磷库组分含量.[结果]潮土磷库中无机磷占比超过 90%,L5 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库组分Resin-P、NaHCO3-Pt、NaOH-Pt含量分别为L1 的 5.0、3.5、2.8 倍.L1 处理(缺磷土壤)的有效磷组分在全磷中的比例仅为 10.4%,而难利用磷组分(C.HCl-Pt,Residual-P)的比例高达 24.0%;L5 处理(高磷土壤)有效磷组分比例高达 20.6%,难利用组分比例低至 14.3%.缓效磷组分(D.HCl-Pi)在全磷中的比例基本维持在 66%.有效磷水平高于农学阈值(L2 处理)之后,Resin-P组分才开始增加,增加量占有效磷库增加量的17.3%~22.6%.磷库耗竭过程中,有效磷库是作物吸收的第一磷库,且以Resin-P、NaHCO3-Pi、NaOH-Pi的先后顺序被利用.Resin-P、NaHCO3-Pi、NaOH-Pi每消耗 1 mg/kg,Olsen-P分别减少 1.3、0.7 和 1.0 mg/kg.有效磷库组分与缓效磷库、难利用磷库组分可以互相转化.5 年耗竭过程中,L1 处理有 18.0 mg/kg难利用磷转化为D.HCl-Pi,L2、L3 处理分别有 22.3 和 7.2 mg/kg D.HCl-Pi转化为有效态磷,提升了土壤累积磷素的生物有效性;而L4、L5 处理分别有 29.9 和 43.1 mg/kg有效态磷组分转化为D.HCl-Pi,降低了土壤累积磷的生物有效性.[结论]随着土壤Olsen-P水平的提高,有效磷库组分Resin-P、NaHCO3-Pt、NaOH-Pt占比增加,难利用磷库占比减少,而缓效磷库占比高且稳定.有效态Resin-P在Olsen-P超过农学阈值后才开始累积.作物吸收可促进缺磷土壤难利用磷库组分转化为缓效磷库组分,中磷土壤缓效磷库组分转化为有效磷库组分,最终土壤累积磷素均被活化利用;而高磷土壤中 30%以上的有效磷库组分被转化为缓效磷库组分,作物奢侈吸磷量显著增加,造成一定的磷肥养分浪费.中磷土壤是维持磷资源高效利用和作物高产的最佳磷库组成状态.

    潮土累积磷有效性磷转化缓效磷库生物耗竭磷地力

    不同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效应及机理

    章浩王雪薇褚贵新
    9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添加低分子量有机酸是活化土壤难溶性磷有效途径.比较研究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组合对土壤磷的活化性能,为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低磷和高磷石灰性土壤选自新疆石河子,设置5个低分子有机酸添加处理:草酸、柠檬酸、黄腐酸、柠檬酸+草酸、草酸+柠檬酸+黄腐酸处理,和一个0.01 mmol/L KCl 对照.采用吸附平衡实验法测定土壤磷的吸附量;采用土壤吸附动力学实验法测定土壤磷的解吸动力学.采用常规和灭菌土壤培养方法,通过连续浸提法研究低分子有机酸及其组合对磷组分动态转化的影响和pH对磷的活化效应.[结果]Langmuir与Elovich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土壤对磷的吸附热力学(R2= 0.852~0.994)与吸附动力学过程(R2 = 0.882~0.975).低磷土壤的最大吸附量(Qmax)、最大缓冲容量(MBC)、吸附力常数(KL)和吸附速率(b)均高于高磷土壤,表明低磷土壤对磷的吸附更强.低分子量有机酸添加均降低了Qmax、MBC和b.草酸对Qmax和MBC的降幅最大,低磷土壤降幅分别为 28.5%和 74.9%,高磷土壤分别为14.7%和 73.3%.柠檬酸对低磷土壤的b值降幅最大(80.9%),草酸对高磷土壤的b值降幅最大(22.0%).与CK相比,草酸添加显著提高了Olsen-P含量,草酸+柠檬酸效果次之,黄腐酸对磷的活化效果最差.不灭菌培养条件下,草酸和草酸+柠檬酸处理低磷土壤的Olsen-P含量分别增加了 42.6%和 18.5%,高磷土壤分别增加了27.3%和 1.01%;草酸和草酸+柠檬酸处理的活性磷组分Resin-P在低磷土壤中分别增加了 80.9%和 77.4%,在高磷土壤中分别增加了 79.5%和 72.8%;非活性磷组分Di HCl-P在低磷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8.87%和 5.89%,在高磷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8.83%和 5.54%;Con HCl-P在低磷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25.1%和 12.9%,在高磷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16.9%和 5.30%.柠檬酸处理的Resin-P在低磷和高磷土壤中分别增加了 70.2%和 79.5%,而NaOH-P则分别降低了 14.8%、26.3%,说明草酸、草酸+柠檬酸促进了非活性磷向活性磷组分的转化,柠檬酸则促进了中活性磷向活性磷组分的转化.土壤灭菌培养各处理磷组分含量与不灭菌培养无显著差异,说明微生物对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效应无显著影响.不论是否灭菌,土壤Olsen-P含量的增加与pH降低呈负相关,因此致酸效应不是小分子有机酸活化土壤难溶性磷的主要机制.[结论]小分子有机酸通过与磷竞争吸附位点或进行螯合反应活化土壤磷,而不是通过致酸效应或激发磷活化相关的微生物.3 种小分子有机酸相比,草酸活化磷的效果最大,其次是柠檬酸、黄腐酸,单一有机酸的活化效果大于有机酸组合.

    低分子量有机酸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磷有效性磷组分转化石灰性土壤

    不同有机物料改善富磷菜田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和蔬菜磷素吸收利用研究

    李琳琳石宁王菲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优质养分和能量来源,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具有重大影响.解析碳驱动微生物周转对作物吸收利用磷的影响,探索富磷土壤中磷素高效利用的绿色途径.[方法]蔬菜田间试验分别在山东东营(潮土)和淄博(褐土)进行,供试作物依次为番茄、西葫芦.设置不施肥对照(CK)、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腐植酸(OPT+HA)、优化施肥+蚯蚓粪(OPT+EC)、优化施肥+菌渣(OPT+MR)5 个处理.在拉秧期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碳、磷养分含量,碳、磷相关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结果]1)有机物料投入提高了番茄和西葫芦产量及磷吸收积累量.2)在OPT基础上,增施HA、EC和MR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以MR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在东营,增施MR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OPT处理分别提高了 17.46%和 17.03%,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C)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 19.75%和 13.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 28.50%;在临淄,增施MR土壤各类碳组分含量较OPT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在 16.19%~54.30%,土壤β-GC活性显著提高了 24.55%.3)增施EC和MR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Chao1 指数和Shannon指数;增施MR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突柄杆菌(Prosthecobacter)、堆囊菌属(Sorangium)相对丰度,增施HA显著提升了土壤中Vermiphilaceae、MWH_CFBk5、Pedobacter相对丰度;增施EC的土壤中富集了Fodinicola和Phaselicystis,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在优化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物料,尤其是菌渣,可有效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比例,增加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有益菌群丰度,增强土壤磷的活化,进而提高了蔬菜对磷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因此,在富磷土壤上,优化施肥配合增施菌渣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蔬菜磷素吸收积累的可行措施.

    富磷土壤土壤碳组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α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