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磷钾配方施肥提高林下七叶一枝花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

    苏海兰郑梅霞陈宏朱雁鸣...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磷、钾不同组合用量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产量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利用福建南平杉竹混交林下 4 年生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进行田间试验,将氮、磷、钾肥当地适宜水平定为"2",分别为N 270 kg/hm2、P2O5 375 kg/hm2、K2O 300 kg/hm2,不足"1"和过量"3"水平分别为适宜水平的 0.5、1.5 倍.在七叶一枝花收获时期,测定其植株形态、根茎产量、4 种重楼皂苷含量等指标,并计算生产效益.[结果]氮、磷、钾肥用量均显著影响七叶一枝花的植株形态、根茎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对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的提升率分别为 59.75%、27.54%、63.15%,以钾肥的贡献率最高,其次为氮肥,磷肥较低.N1 水平下,增加磷、钾水平显著降低七叶一枝花的株高、茎粗和叶长,N3 水平七叶一枝花的株高、叶长均达到最高,但茎粗低于N1 和N2 水平,表明适宜氮肥用量对七叶一枝花的生长至关重要.七叶一枝花的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还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当N、P2O5、K2O用量分别为 270、375、450 kg/hm2(N2P2K3)和 270、375、300 kg/hm2(N2P2K2)时,根茎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 2804、2648 kg/hm2.N2P2K3 的总重楼皂苷含量也最大,达到 1.6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磷钾肥净增收效益在N2P2K3 处理下最高,N2P2K2 处理次之.[结论]适量的氮、磷肥配合较高的钾肥可显著提升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提高七叶一枝花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供试地区,推荐N、P2O5、K2O用量分别为270、375、450 kg/hm2.

    七叶一枝花"3414"设计植株形态根茎产量重楼皂苷经济效益氮磷钾组合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配合氮肥减施对辣椒-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影响

    余众刘圆圆夏懿张仕颖...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叶菜及经济效益较高的茄果类如辣椒、番茄等占云南省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 62.19%,蔬菜连作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制约了设施蔬菜高产优质,降低了土壤质量.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土壤氮残留及生物相关特性的影响,为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和辣椒间作为种植模式进行盆栽试验.设计了接种AMF、氮肥用量、种植模式三因素试验.在大豆、辣椒单作、大豆辣椒间作 3 个种植模式下,分别设 3 个施氮(N)水平:0、100、200 mg/kg土(N0、N1、N2);每个氮水平下,再设土壤不接种、接种AMF菌剂处理(NM、AMF),共组成 18 个处理.在蔬菜收获期,取样测定蔬菜生物量、根系长度、AMF侵染率,测定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密度.[结果]接种AMF、施氮量、种植模式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辣椒和大豆根系AMF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和根长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P<0.01).N1 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且在间作条件下的增幅最高;N1 处理下,接种AMF和间作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氮吸收量,抑制了根系的伸长.N2 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接种AMF显著降低了辣椒、大豆植株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间作则显著降低了辣椒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大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接种AMF、间作均明显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中蛋白酶、脲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1 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菌丝密度,间作条件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论]配合间作和接种AMF措施,氮肥减施可提高蔬菜根际菌根侵染率,增加土壤中菌丝密度,提高氮代谢酶活性,从而促进蔬菜生长和氮素吸收,减少土壤氮残留,因此,蔬菜间作种植下,接种AMF配合氮肥减施有望成为改善设施土壤肥力,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促进蔬菜健康生长,减少土壤氮素残留的配套技术.

    连作设施土壤丛枝菌根真菌辣椒大豆间作氮肥减施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菌丝密度土壤氮残留

    蚯蚓联合生防细菌Bacillus velezensis改善连作百合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防治枯萎病的效果

    鲁耀雄高鹏彭福元李卫东...
    14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角度,研究蚯蚓联合生防细菌改善百合连作障碍的机理和效果,为湖南百合产业化种植提供技术措施.[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湖南长沙连续种植了两季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供试土壤为红壤,生防菌为Bacillales velezensis YFB3-1 菌液(菌体浓度为109 CFU/mL),蚯蚓为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试验设单施菌液(T1)、只接种蚯蚓(T2)、同时使用菌液和蚯蚓(T3)3 个处理,以不使用菌剂和蚯蚓为对照(CK).调查了两茬百合产量和枯萎病病情指数,分析了第二茬百合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连作百合产量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和枯萎病的相关性.[结果]与第一茬相比,同一处理的第二茬百合产量都显著下降.两年连作百合产量都以同时使用菌液和蚯蚓(T3)处理为最高,分别为 16464、15674 kg/hm2,都显著高于同年份其他处理.两年连作百合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以T3 为最低,都显著低于同年份其他处理,T3 处理百合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 18.15(2019 年)、25.00(2020 年),并且两年的防治效果(T3)都明显优于单施菌液(T1)和接种蚯蚓(T2).相比于对照(CK),2019、2020 年T3 处理百合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为 44.55%、37.66%,分别增产 15.05%、14.78%.蚯蚓联合生防菌YFB3-1 增加了根际土壤Rhizobiales、Flavobacteriales、Pseudomonadales、Bacillales等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蚯蚓与生防菌YFB3-1 在抑制连作百合枯萎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因而缓解连作百合产量下降的效果最佳.[结论]在施用芽孢杆菌生防菌剂防治连作百合枯萎病的同时,可以增施有机肥(牛粪)来提高土壤中蚯蚓数量,有效预防百合枯萎病发生,减少连作百合产量损失.

    连作百合蚯蚓贝莱斯芽孢杆菌枯萎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结构

    土壤原生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曹文超王娅静宋贺李艳青...
    16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原生生物是指土壤中除植物、动物和真菌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具有明显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特征,是地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与原核生物(细菌与古菌)和真菌相比,原生生物在土壤食物网中的作用常被忽视.本文系统论述了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并综述了土壤养分、水分、pH、温度、重金属、微塑料等因子对土壤原生生物的影响,旨在阐明原生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土壤食物网和植物健康的生态作用及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进展]土壤原生生物的数量、大小与形态各异,且营养级类群多样性丰富,它们可作为光合藻类、微生物捕食者、植物与动物的寄生者,在土壤食物网中扮演重要角色.光合型原生生物除潜在提高土壤氧浓度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具有重要贡献.消费型原生生物可通过捕食改变微生物群落,推动土壤微生物环,抑制植物病害,并提高植物性能.寄生型原生生物常被认为对宿主具有负面效应,如改变动物多样性,并引起植物病害.然而,寄生型原生生物对推动养分(如磷)循环也有贡献,且对植物的叶际细菌具有生防功能.总的来看,原生生物推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向更高营养级的转移,并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中心位置,发挥着关键生态功能.[展望]未来可从原生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维持机制、原生生物与其他土壤微生物或动物(如蚯蚓、线虫等)的互作与代谢关系、原生生物对土壤食物网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贡献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原生生物生防剂的资源开发与应用,将利于缓解土壤与植物农药残留,也对保障土壤健康及其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生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功能类群环境因子

    施钾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诱导的苜蓿防御的影响

    胡桂馨周生英甘辉林张航...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施钾对蓟马为害诱导的苜蓿防御效应的作用.[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甘农 3 号为植物试验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昆虫,在网室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接虫不施钾(K0CK)、不接虫施钾(K2CK)、接虫不施钾(K0)和接虫施钾(K2)4 个处理.于苜蓿 5 叶 1 心期,进行接虫处理,K0 和K2 处理苜蓿每株接入 3 头蓟马成虫,于接虫后第 1、3、5、7 和 9 天,调查接虫苜蓿的受害指数,同时分别摘取各处理苜蓿上部和下部叶片,测定茉莉酸(JA)、水杨酸(SA)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结果]接虫后第 1、3、5、7、9 天,K2 处理苜蓿的受害指数分别较K0 显著降低了 10.61%、21.40%、23.80%、27.79%和 33.06%(P<0.01).施钾与蓟马为害均能激发JA和SA信号传递途径,除第 5 天K2 处理上部叶的LOX活性低于K0 处理上部叶的LOX活性外,其余时期、其余处理苜蓿上部叶和下部叶的LOX和PAL活性以及JA和SA含量大小顺序均为K2>K0>K2CK>K0CK;K2 处理苜蓿上部叶的LOX、PAL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最早;同一时间同一处理上部叶片的JA和SA含量以及LOX和PAL活性显著高于下部叶片.[结论]蓟马为害可诱导苜蓿叶片提升防御酶LOX和PAL活性,增加茉莉酸和水杨酸的合成积累,且上部叶片(蓟马取食部位)的次生代谢活动启动早且强于下部叶片.施钾加速了蓟马为害诱导的防御酶的活性提升,进而在危害早期提高了茉莉酸和水杨酸含量,提高了苜蓿次生代谢的防御效率,降低了蓟马对苜蓿的危害程度.

    紫花苜蓿牛角花齿蓟马次生代谢诱导防御

    长期施肥对强筋专用小麦籽粒营养及磨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贾靖孟繁港朱紫鑫张玉璐...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为优质小麦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试验位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长期定位试验站,始于 1978 年,共设 9 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适量化肥氮 138 kg/hm2(N1)、适量有机肥 30000 kg/hm2(M1)、有机肥 30000 kg/hm2+化肥氮 138 kg/hm2(M1N1)、过量化肥氮 276 kg/hm2(N2)、过量有机肥 60000 kg/hm2(M2)、有机肥 30000 kg/hm2+化肥氮 276 kg/hm2(M1N2)、有机肥 60000 kg/hm2+化肥氮 138 kg/hm2(M2N1)、有机肥 60000 kg/hm2+化肥氮 276 kg/hm2(M2N2),其中N1 和M1 为等氮量处理,N2 和M2 为等氮量处理.于 2021 年小麦成熟期,取籽粒样测定了籽粒营养与加工品质指标.[结果]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Fe、粗蛋白、干湿面筋含量,提高出粉率,且化肥的提升效果优于有机肥.N2 显著降低了小麦淀粉含量,影响糊化特性;M2 处理小麦籽粒各项品质指标较M1 得到提升,糊化特性也得到相应改善.与单施化肥(N1、N2)、有机肥(M1、M2)相比,M2N1 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M2N1 与CK相比分别提高Fe(34.26%)、Zn(19.77%)、出粉率(7.98%)、粗蛋白含量(30.75%)、淀粉含量(12.82%)、峰值黏度(24.93%)、崩解值(14.81%)、回复值(27.64%).相比于M2N1,M2N2 则降低了Zn含量、出粉率、容重、粗蛋白、淀粉含量、糊化特性.相关性分析显示,面粉中支链淀粉、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硬度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呈负相关.[结论]单施化肥可以显著提升小麦出粉率、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等品质,单施有机肥改善小麦面粉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的效果更好,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可同时提升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综合各项指标,最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施肥措施为年施有机肥 60000 kg/hm2+化肥氮138 kg/hm2.

    强筋小麦有机无机肥配施微量元素磨粉品质淀粉特性

    湘南丘陵区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及淋失风险

    杨昌富张璐陈波浪文石林...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 3 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和O-P)的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分析,探究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水田改为旱地后,石灰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20.48 和 17.60 mg/kg(P<0.05),但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磷素环境阈值;土壤磷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 2.67 和 2.22 个百分点;Al-P含量分别增加了 46.07 和 51.28 mg/kg;石灰岩发育的土壤Fe-P含量增加了 62.11 mg/kg.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改旱地后,Fe-P、Al-P与磷活化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CA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Fe-P、Al-P是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湘南红壤丘陵区水田改为旱地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磷素有效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石灰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素有效性由于铁磷和铝磷在全磷中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3 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旱地后,其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环境磷阈值,引发磷淋失的风险较低.

    红壤成土母质水田改旱地磷活化系数无机磷组分磷淋失风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