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14年北方冬小麦肥料产量效应变化及优化施肥方案

    贾可刘建玲沈兵
    2032-2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近14年来北方冬小麦肥料产量效应的多点试验数据,明确北方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肥料产量效应,为该区冬小麦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我国北方冬小麦区2002—2016年96个定位监测试验,研究小麦地力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变化趋势;通过120个田间肥料效应的检验试验,研究不同时段和不同施肥水平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以肥料农学效率变化和施肥产量效应为依据,通过24个田间试验对习惯施用的复合肥配方进行田间校验,提出相应的节肥增效建议.[结果]1)2002—2016年间,北方冬小麦区的土壤供肥能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地力产量自2002年的4721 kg/hm2增加到2016年的5828 kg/hm2,年均增加1.6%.施肥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但施肥增产率从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30.9%下降至2016年的20.2%.2)2002—2016年,肥料的农学效率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0 kg/kg下降至2010年的6.7 kg/kg,2010年后维持在6.3~6.7 kg/kg.3)基于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函数计算出经济施肥量,其中2002—2006年间,最高产量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80.5、107.4、55.9 kg/hm2;经济最佳用量分别为167.8、102.5、53.7 kg/hm2;经济合理用量(R=0.1)分别为155.5、99.9、52.8 kg/hm2;2012—2016年间,最高产量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84.3、125.1、52.4 kg/hm2;经济最佳用量分别为171.7、118.5、48.6 kg/hm2;经济合理用量分别为159.2、114.9、47.0 kg/hm2;优化复合肥N-P2O5-K2O配方为16-20-8,比常规原配方减少氮磷钾总用量的12.0%.[结论]从2002年到2016年,北方冬小麦区土壤地力产量逐渐提高,虽然施肥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增产率和农学效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016年施肥增产率为20.2%,肥料农学效率维持在6.5 kg/kg.北方冬小麦N-P2O5-K2O优化配方为16-20-8,推荐施肥方案为:基肥该配方肥600 kg/hm2,追施氮69 kg/hm2.

    冬小麦氮磷钾产量效应农学效率优化配方

    中低分子量腐殖酸提高冬小麦磷吸收和产量的机理

    李伟袁亮张水勤林治安...
    2043-2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腐殖酸与磷肥复合制备的腐殖酸磷肥对作物和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为腐殖酸磷肥研发和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超滤分级方法,将风化煤腐殖酸分子量分为>100 kDa、10~100 kDa和<10 kDa 3个部分,获得高(HAH)、中(HAM)、低(HAL)不同分子量的腐殖酸,采用磷酸与KOH反应法制备普通磷肥(P)、未分级腐殖酸磷肥(PHA)、高分子量腐殖酸磷肥(PHAH)、中分子量腐殖酸磷肥(PHAM)和低分子量腐殖酸磷肥(PHAL)5种磷肥.采用深100 cm、内径25 cm的土柱进行冬小麦栽培试验,按等磷量原则,设置P、PHA、PHAH、PHAM、PHAL 5个施磷处理,同时设置与4个施磷处理对应的等量腐殖酸处理(HA、HAH、HAM、HAL),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测定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植株磷含量及不同层次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1)与CK相比,腐殖酸处理(HA、HAH、HAM、HAL)小麦增产不明显.与普通磷肥相比,PHA、PHAM和PHAL处理产量显著提高了14.73%、18.84%、21.37%(P<0.05),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PHAH增产不明显.PHAL处理千粒重显著高于普通磷肥处理,其余3个腐殖酸磷肥处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2)PHA、PHAM和PHAL处理籽粒吸磷量较普通磷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4.97%、19.45%、22.68%,而PHAH增幅未达显著水平;腐殖酸磷肥处理间秸秆吸磷量没有显著差异.3)与普通磷肥相比,PHA、PHAH、PHAM、PHAL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4.71%、6.01%、18.82%、21.35%和14.95%、1.66%、20.18%、23.03%,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93、0.51、4.52、5.41个百分点,也以中、低分子量腐殖酸磷肥效果最为明显,腐殖酸中的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烷基碳结构与小麦籽粒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具有正相关性,与芳香碳、芳香C―O负相关.4)4个腐殖酸磷肥处理间及其与普通磷肥处理间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田间土柱栽培条件下,单施腐殖酸对小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腐殖酸中的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烷基碳结构与小麦磷素吸收具有正相关性,低分子量腐殖酸具有较多的烷基碳、氧烷基碳、羧基/酰胺基碳结构,因而低分子量腐殖酸提高磷肥中磷素利用率的作用好于中分子量腐殖酸,而高分子量腐殖酸的效果不显著.

    腐殖酸腐殖酸分子量磷肥冬小麦产量

    添加不同浓度海藻肥对水培芥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何锐谭星高美芳张轶婷...
    2051-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海藻肥对水培芥蓝生长、营养品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水培芥蓝高效生产的海藻肥浓度.[方法]以'绿宝'芥蓝为试验材料,于华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试验基地进行两次水培试验.试验所用的营养液配方均为1/2霍格兰营养液配方,首先进行了稀释浓度预备试验,设置添加稀释800倍(C1)、1000倍(C2)、1200倍(C3)海藻肥,每周添加一次,生长期为32天.然后,在预备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稀释倍数,且只在试验开始时添加一次海藻肥,生长期内不再更换营养液.添加海藻肥浓度分别为稀释1200倍(T1)、1400倍(T2)、1600倍(T3)、1800倍(T4)、2000倍(T5).调查分析了芥蓝的生长状况及营养品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抗氧化品质(DPPH、FRAP、总多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硫苷含量及矿质元素等的变化.[结果]营养液中添加的海藻肥浓度影响其对芥蓝生长的效果,预备试验的3个浓度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芥蓝的株高,最终降低了芥蓝的地上部鲜重,稀释800倍和1000倍处理的副作用显著大于稀释1200倍.在主试验中,芥蓝生长和品质对海藻肥的浓度十分敏感,只有稀释倍数为1400倍和1600倍的海藻肥处理明显提高了芥蓝的叶片数和地上部鲜重,其他稀释倍数没有明显效果.海藻肥稀释1400倍时,可以显著提高芥蓝中总硫苷含量,增加芥蓝中FRAP值、多酚与类黄酮含量,增强芥蓝抗氧化能力,其他稀释倍数处理的效果均不明显.[结论]水培芥蓝对营养液中添加的海藻肥的浓度十分敏感,过高会显著降低芥蓝的生长和生物量,过低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当供试海藻肥在营养液中的适宜稀释倍数为1400倍时,可以显著提高芥蓝的生长和生物量,增加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提高营养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植株的抗氧化力;而且在生长初期添加一次海藻肥后,整个生育期无需更换营养液,极大地简化了管理成本.

    海藻肥芥蓝产量抗氧化能力硫苷

    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蛋白质泛素化途径研究进展

    欧斯艳张亚楠王金祥
    2060-2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构成许多关键性大分子的重要底物,在植物体内许多生理生化反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磷供应不足会极大地限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磷胁迫的机制,其中,蛋白质水平的泛素化修饰对植物响应低磷胁迫起重要作用.泛素化修饰可以改变靶蛋白的活性、稳定性及其在亚细胞的定位等.对关键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在植物低磷胁迫响应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进行归类总结,综述植物蛋白质泛素化途径调控低磷胁迫的研究进展.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研究主要从泛素、酶和靶蛋白3个组分方面进行.泛素由76个氨基酸组成,并以逐步共轭级联的方式与靶蛋白相连,形成泛素-蛋白质复合体,该复合体被运输至26S蛋白酶体内消化与降解,从而调控众多生理过程.蛋白质泛素化修饰通过改变根系形态构型,影响磷转运子和转录因子的活性和定位,从而促进或抑制植物对土壤磷的吸收以及向地上部的运输,进而调节磷稳态.最后,提出了对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蛋白质泛素化需要进行的研究.

    低磷胁迫泛素化修饰机制植物

    田间条件下不同促腐菌对水稻秸秆腐解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姚云柯周卫孙建光梁国庆...
    2070-2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田间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促腐菌种的实际促腐效果.研究3个经鉴定的促腐菌种在田间条件下提高秸秆腐解相关酶活性的效果,并比较其和商品菌剂的效果,为秸秆促腐菌剂研发及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秸秆包网袋填埋法,在江西省上高县双季稻种植区晚稻季节进行,设置水稻秸秆接种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青霉、商品菌剂以及不施菌剂(对照)5个处理,分别于秸秆包填埋于土壤后第7、14、28、56、84天取秸秆样品,测定秸秆剩余量、养分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计算秸秆腐解率.[结果]1)不论是否添加促腐菌剂,秸秆的腐解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添加假单胞菌处理秸秆腐解率以及C、N、P释放率在0~84天始终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6%、9.09%、11.66%和7.87%;添加青霉处理秸秆腐解率(第14天除外)和氮释放率在0~84天也显著高于对照,最终分别提高5.2%和7.46%;添加商品菌剂处理秸秆腐解率仅在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而添加芽孢杆菌处理秸秆腐解率始终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腐解时间是影响胞外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添加菌剂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秸秆腐解胞外酶活性.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变量,其次是β-纤维二糖苷酶和磷酸酶.添加假单胞菌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第14天除外)以及磷酸酶的酶活性在0~84天内显著高于对照,添加青霉、芽孢杆菌以及商品菌剂处理相关胞外酶活性表现并不稳定,添加青霉处理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仅在0~14天显著高于对照.3)添加菌剂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1.87%~9.92%,施假单胞菌处理增产最为显著.[结论]胞外酶中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关系最为密切.青霉仅在秸秆腐解的前14天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芽孢杆菌剂对胞外酶活性的提升效果不稳定,因此,其在田间条件下促进秸秆腐解、养分释放的效果也不稳定,最终没有增产效果.假单胞菌剂可在0~84天腐解周期内显著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第14天除外)活性,因而在田间条件下,假单胞菌剂可以有效促进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提高晚稻产量.

    秸秆促腐菌剂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养分释放胞外酶活性

    不同有机肥对植烟红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何冬冬魏欣琪林紫婷郭吴晔...
    2081-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植烟土壤中与养分循环相关的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对不同有机肥施用的响应,为指导烤烟合理施肥、减缓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烤烟品种'云烟87'为供试作物,以当地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堆制有机肥,设置6个处理:单施化肥(CK)、鸡粪有机肥(T1)、芝麻饼肥(T2)、菜籽饼肥(T3)、牛粪(T4)、稻草(T5),所有处理氮磷钾总量和比例用化肥调整为一致.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高通量测序结合FUNGuild分析方法,测定分析烟草不同生长阶段各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组成及群落功能.[结果]结合UPGMA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发现,相比T2和T3处理,T5、T4和T1处理在烟草旺长期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成熟期T2与T3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大,且超过T4和T5处理.相比CK,T2、T3及T5处理中腐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262.0%、64.0%和198.0%.其中T5处理土壤中腐生营养型真菌所占比例超过病理营养型真菌,成为其主要优势菌群;T1、T2及T4处理的土壤共生营养型真菌分别显著增加了80.0%、320.0%和85.71%.T1、T2和T4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中植物病原菌Monographella(408.98%)、Microidium(93.63%)、Gibberella(559.22%)的相对丰度.[结论]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会导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不同有机肥的影响程度和时期均不同,其主要是增加了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比例,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5种供试有机肥处理中,稻草配施化肥最有利于降低长期烟稻轮作的土传病害风险,提高土壤肥力,鸡粪和菜籽饼次之;芝麻饼和牛粪在提高腐生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真菌比例的同时,也会增加烟稻轮作体系中水稻赤霉病及烟草根腐病风险.

    有机肥配施化肥植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类群

    氮肥中不同硝化抑制剂DCD添加比例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段文静马彤彤张永江陈莉...
    2095-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棉花生长和品质对氮素施用量十分敏感,研究在氮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棉花生产提供可行的氮肥管理措施.[方法]以农大棉601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在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设置在氮肥中添加双氰胺比例分别为0%(CK)、1.5%(C1.5)和3%(C3)的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棉花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初花期、盛铃期、吐絮期株高,蕾期、盛铃期、吐絮期茎粗,蕾期、盛铃期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棉花形态特征.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蕾期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可溶性糖含量,蕾期和初花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明氮肥配施适量DCD对棉花蕾期生理特征(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以及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初花期、盛花期主茎功能叶干物质量,初花期和盛铃期果枝叶干物质量,5个生育时期茎干物质量;蕾期、初花期和盛铃期蕾干物质量,表明氮肥配施适量DCD对棉花干物质(茎、叶、蕾)量产生了明显促升作用.但C3与CK相比,以上各指标之间多无显著差异.两年产量结果显示,C1.5处理均显著高于CK,分别增产812和324 kg/hm2;而C3处理理论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C1.5和C3处理的伏桃、伏前桃和秋桃棉铃纤维品质各项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在不增加施氮量的前提下,在氮肥中配施1.5%双氰胺(DCD)可以调控氮素养分的供应强度和时间,不仅提高了棉花生育前期和中期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还增加了蕾期、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棉花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棉花纤维的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当氮肥中DCD添加比例为3%时,有可能过度抑制了氮素的硝化反应,影响了棉花生育后期氮素的供应,削弱了DCD的有益作用.因此,在常规施氮量不变的前提下,添加1.5%双氰胺是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棉花双氰胺生长发育产量纤维品质

    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