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氮量对巨胚水稻产量、品质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胡明明兰艳彭立功李从美...
    1947-1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巨胚水稻富含对人体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γ-氨基丁酸(GABA),明确施氮量对巨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巨胚水稻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2021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市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巨胚水稻J20和常规水稻越光为材料,设置0(N0)、90(N90)、135(N135)、180(N180)、225(N225)kg/hm2 5个施氮水平,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巨胚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蛋白质含量、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及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两水稻品种的产量均以N135处理最高,这与其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有关.随着施氮量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GABA含量和胚重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度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均以N135处理最低;米质、功能成分GABA含量和胚重量在施氮量高于135 kg/hm2后均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峰值黏度显著下降,各施氮处理的平均峰值黏度较N.处理分别下降了 7.44%(J20)和9.74%(越光),崩解值、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对施氮量总体上不敏感;J20外观、口感和食味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下降,各施氮处理的平均食味值较N.处理下降了 10.73%,越光水稻外观、口感和食味值表现为N135>N0>N90>N180>N225,但N135与N.处理外观品质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两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N225处理达到最大,分别较N0处理增加了 10.29%(J20)和8.62%(越光);各水解氨基酸的含量也整体呈增加趋势,N225处理下两个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较N0处理增加了 29.25%、23.49%、31.68%(J20)和19.34%、14.88%、21.33%(越光).根据水稻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GABA含量与施氮量建立的效应方程计算得出,两品种高产优质的适宜施氮范围为130~140 kg/hm2.与常规水稻越光相比,巨胚水稻J20的产量、整精米率、崩解值和食味值对氮肥更敏感,且相同施氮量下J20的蛋白质含量、水解氨基酸总量及GABA含量均高于越光.[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巨胚水稻的产量,改善加工、外观及营养品质,但过量施氮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巨胚水稻J20高产优质、功能特性俱佳的适宜施氮量为 130~140 kg/hm2.

    巨胚水稻施氮量产量品质γ-氨基丁酸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贾梦圆黄兰媚李琦聪赵建宁...
    1964-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集约化农田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自2012年起在山东德州进行,供试土壤为潮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设置4种耕作模式处理:传统耕作、旋耕、休耕和免耕.2020年,采集0-20 cm 土层土样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采集小麦籽粒样品分析其营养品质.[[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休耕和旋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及有效磷含量,休耕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免耕、休耕和旋耕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休耕及免耕处理提高土壤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从营养品质变化来看,休耕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的含量,旋耕和免耕显著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除天冬氨酸外,其他16种氨基酸组分变化趋势与氨基酸总量变化基本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铁、锌、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铵态氮(F=25.7,P=0.002)、微生物量碳(F=4.9,P=0.008)、全氮(F=3.3,P=0.028)、土壤pH(F=3.1,P=0.036)是影响小麦营养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减少对土壤扰动的耕作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土壤环境因子及细菌群落结构,与旋耕、免耕相比,休耕更有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氨基酸组分含量的积累,是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和提升小麦营养品质的有效耕作措施.

    耕作方式土壤质量土壤健康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小麦营养品质

    CO2浓度倍增、增温和轻度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王婧郑粉莉赵苗苗魏晗梅...
    1977-1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根系是作物氮素吸收的主要器官,研究CO,浓度倍增和增温对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养分管理策略.[方法]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大气CO2浓度400 pmol/mol+正常环境温度,CK)、CO2浓度倍增(CO2浓度800 μmol/mol+正常环境温度,ECO2)、增温4℃(CO2浓度400 μmol/mol+增温4℃,ETem)和CO2浓度倍增+增温4℃(CO2浓度800 μmol/mol+增温4℃,ECO2+ETem)4种气候情景,每种气候情景设置充分供水(80%田间持水量)和轻度干旱(60%田间持水量)两个水分条件.调查了冬小麦根系生长(根生物量、根冠比、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和氮素吸收的情况,分析冬小麦氮素吸收与根系生长的关系.[结果]1)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根系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而增温4℃和轻度干旱显著抑制了开花和灌浆期的根系生长.2)CO2浓度倍增、增温、轻度干旱共同作用均显著抑制了冬小麦根系生长,其中增温和轻度干旱对根系生长具有协同抑制作用.3)CO2浓度倍增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灌浆期根氮含量,而对地上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增温4℃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各生育期根氮含量和地上部氮含量;轻度干旱增加了根氮含量和地上部氮含量,且仅对地上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CO2浓度倍增与增温交互作用仅对根氮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增温与轻度干旱交互作用对根氮含量和地上部氮含量增加均有显著促进作用;CO2浓度倍增与轻度干旱交互作用,以及CO2浓度倍增、增温和轻度干旱三者交互作用对根氮含量和地上部氮含量增加均无显著影响.4)根氮积累量及地上部氮积累量均与根系形态指标对CO2浓度倍增、增温、轻度干旱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具有相同变化特征,且根氮积累量和地上部氮积累量与各生育期根系形态指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温和轻度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二者对根系生长具有协同抑制作用;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根部和地上部氮素吸收的影响总体不显著,而增温和轻度干旱对根部和地上部氮含量增加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根部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增温是影响氮素吸收的主导因子.

    CO2浓度倍增增温水分条件根系形态氮素吸收

    复种绿肥补偿减量施氮导致的小麦光合效能和产量损失

    殷芳何小七樊志龙胡发龙...
    1990-2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河西绿洲灌区复种不同绿肥对后茬减量施氮小麦产量性能的补偿效应,为小麦生产中绿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裂区定位试验始于2018年,主区为小麦收获后复种箭筈豌豆混播毛叶苕子(HCV)、复种箭筈豌豆(CV)、复种油菜(R)和无复种绿肥(F);副区为3个施氮量,传统施氮量N 180 kg/hm2的100%(N180)、80%(N144)、60%(N108).在2020和2021年小麦主要生育期,调查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群体生长速率(CGR)与净同化率(NAR).小麦收获后测产,计算收获指数.[结果]与对照(FN180)相比,HCVN144处理2020、2021年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的LAI提高了 17.7%~31.1%,LAD提高了8.4%~9.1%,开花期至成熟期的CGR提高了 33.3%~133.0%,开花期至灌浆期的NAR提高了 21.2%~25.1%;2021年CVN144处理小麦苗期至灌浆期(除孕穗期)的LAI提高了 10.5%~25.3%,2020和2021年的LAD提高了 5.1%和7.3%,开花期至成熟期的CGR提高了 55.4%~76.7%,开花期至灌浆期的NAR提高了22.5%~31.2%;2020年RN144处理小麦开花期的LAI提高了 7.3%,2021年开花期至成熟期的CGR提高了22.0%~91.5%,两年LAD和NAR无显著差异;两年HCVN108、CVN108处理的LAI、LAD和NAR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CGR与FN180处理无显著差异;与FN180 处理相比,RN108处理两年的LAI无显著差异,2021年LAD降低了 4.9%,孕穗期至开花期的CGR降低了 15.0%,苗期至拔节期的NAR降低了 20.4%,2020年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FN180)相比,2020与2021年HCVN144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 13.7%和36.1%,CVN144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 9.4%和28.4%;而RN144处理小麦产量2020年较FN180降低5.0%,2021年二者无显著差异;HCVN108、CVN108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2020年显著降低,2021年降幅不显著,RN108处理两年产量均显著低于FN180.HCVN144和CVN144处理2021年的收获指数较FN180分别提高了 16.9%和14.0%,RN144处理两年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两年HCVN108、CVN108处理的收获指数与FN180处理无显著差异,RN108处理2021年收获指数降低了 6.9%.[结论]复种箭筈豌豆混播毛叶苕子或复种箭筈豌豆可增加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的叶面积指数以及总光合势,提高开花期至灌浆期的群体生长速率和净同化率,补偿减氮造成的小麦光合效能损失,提高收获指数,保证小麦稳产甚至提高小麦产量.复种油菜不能补偿减氮带来的小麦产量损失.

    春小麦复种绿肥产量性能指标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

    高磷小麦秸秆提高砂姜黑土磷有效性并促进土壤磷素的转化

    查庆南申昊李虹颖熊启中...
    2001-2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含磷量的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秸秆还田促进砂姜黑土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高磷和低磷小麦秸秆取自长期定位试验的施磷和空白对照小区,小麦秸秆含磷量分别为2.17、0.51 mg/kg.培养试验设不添加秸秆对照(CK)、添加低磷小麦秸秆(LS)、添加高磷小麦秸秆(HS)3个处理,保持70%田间持水量,25℃下恒温培养90天.在培养0、3、7、15、30、60、90天时,测定土壤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磷酸酶活性、解磷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计算土壤MBP的周转量和周转率.[结果]土壤Olsen-P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在培养第15天达到稳定.培养90天时,HS处理Olsen-P含量比CK提高了 59.4%,而LS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比CK降低了 23.9%(P<0.05).培养90天时,HS和LS处理土壤Ca10-P和Fe-P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而Ca8-P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HS处理的Ca2-P含量显著高于LS和CK处理,而LS和CK处理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较,LS和HS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SOP)含量显著降低,3个处理间高稳定性有机磷(HSOP)含量无显著差异.HS处理的LOP含量比LS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 37%和158%.HS和LS处理均促进了 MSOP向LOP和MLOP形态转化.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解有机和无机磷细菌数量以及土壤磷酸酶活性.添加秸秆后增加了土壤MBP的累积同化量、累积矿化量、周转量和周转强度,HS处理的提升效果高于LS处理.HS处理下MBP的周转期较LS处理短.[结论]高磷小麦秸秆施用更有利于土壤中Ca10-P和Fe-P向Ca2-P和Ca8-P的有效转化,更有效提升了微生物量磷的矿化和周转,提高砂姜黑土潜在的供磷能力.因此,高磷小麦秸秆还田可增加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而低磷小麦秸秆还田可能会降低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

    秸秆还田秸秆含磷量砂姜黑土无机磷转化有机磷活化微生物量磷周转

    关中平原冬小麦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与磷营养诊断

    李巧丽刘朋召师祖姣刘苗...
    2011-2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施磷量与小麦磷营养的关系,建立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为当地冬小麦科学施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磷田间试验始于2009年,供试小麦品种为'西农979'.设置4个施磷水平(P2O5)0、60、120、180kg/hm2,分别记为P0、P60、P120和P180处理.于2018-2021年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取样,分析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植株磷浓度,记录小麦产量.利用2018-2020年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磷含量建立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计算磷营养指数(PNI).依据2020-2021年冬小麦数据验证磷营养指数诊断的可靠性.[结果]1)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重,2018-2021年3季冬小麦依次提高穗数50.7%~53.0%、23.1%~29.7%和17.5%~19.0%,穗粒数依次提高28.6%~34.2%、22.7%~24.1%和18.7%~19.6%,千粒重依次降低1.1%~2.9%、3.5%~7.0%和1.3%~4.9%,P60、P120和P180处理间穗数、穗粒数(2018-2019年除外)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磷量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先持续增高而后降低,施磷处理下2018-2021年3季冬小麦依次增产104.3%~108.2%、39.8%~47.4%和27.6%~32.5%,在P120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2018-2021年3季依次为7100、6369和6714kg/hm2.2)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地上部磷浓度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降低.同一取样时期,施磷量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也随之增加.据此,本研究2019-2020年建立的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Pc=6.00DM-0.43,模型RMSE值为0.09,n-RMSE值为3.45%,表明模型模拟值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要求.3)随着施磷量增加,磷营养指数(PNI)增大,磷营养指数(PNI)在P120处理下最接近1.各施磷量处理下,冬小麦磷营养指数(PNI)随生育期的变化较小.[结论]依据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建立的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与磷营养指数(PNI)模型能够准确诊断关中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磷素盈亏状况,可用来指导关中平原冬小麦植株各生育期磷素含量评估和磷肥施用.

    关中平原冬小麦施磷量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磷营养指数

    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张炜健高宇唐彧哲张贺景...
    2020-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利用相应的氮营养指数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并验证曲线的可靠性,以期为实现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1年,分别在内蒙古中部的达拉特旗和西部的五原县、乌拉特前旗3个典型区域,以新玉12、晋单42、先玉1225、泽玉19、宏育203和晋单542以及东农258为试验材料,进行建模田间试验.6个氮肥处理包括传统氮肥(N 400 kg/hm2)、不施氮(对照)、推荐优化施氮(N)180 kg/hm2(OPT)以及70%OPT、130%OPT、170%OPT,分别在玉米拔节期(V6)、八叶期(V8)、十叶期(V10)、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乳熟期(R3)和蜡熟期(R5)进行植株取样,测定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构建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2021年在达拉特旗进行验证试验,设置推荐施氮示范田和传统习惯生产田,测定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氮浓度,利用氮营养指数(NNI)对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为10.60~12.72t/hm2.达拉特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3个典型区域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别为Nc=3.09DM-0.32、Nc=3.30DM-0 28和Nc=3.58DM-035,生物量与临界氮浓度拟合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82和0.88.整合3个试验地点的7个玉米品种数据,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跨地点和品种进一步拟合,建立了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Nc=3.32DM-0305,R2为0.89,且达到显著水平,模型验证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39 g/kg.根据新构建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量为N 180~220 kg/hm2.[结论]在同一区域,产量水平接近的玉米品种可以共用一条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内蒙古中西部玉米产量在10.60~12.72 t/hm2,构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为Nc=3.32DM-0 305;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性较好,可以有效地对内蒙古中西部玉米植株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通过模型推断,内蒙古中西部玉米合理施氮(N)量为180~220 kg/hm2.

    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氮营养指数产量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红壤碱解氮含量的阶段性变化

    宋惠洁胡丹丹邬磊都江雪...
    2030-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充足的氮素供应是玉米高产的保证,研究红壤上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盈余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特征,旨在为红壤地区玉米持续高产和土壤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江西进贤双季玉米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常量化肥(NPK)、两倍量化肥(DNPK)、有机肥(OM)与常量化肥+有机肥(NPKM)5个处理,以10年为一个试验阶段,分析了 35年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0-20 cm 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氮素表观盈余量等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结果]施肥处理(NPKM、DNPK、OM和NPK)玉米35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对照(CK)分别显著提高了 3.36~9.07、3.31~5.64、2.46~6.72和1.91~3.70倍,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5.20~11.93、4.33~7.02、3.66~5.90和1.80~3.64倍.在试验0~10年,各施氮处理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氮素吸收量NPKM、DNPK和O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PK处理.在试验11~20年,NPKM和DNPK处理产量与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NPK和OM处理;在试验21~35年,NPKM处理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PK和DNPK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在0~20年期间升高,在21~35年间下降,而NPKM和OM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升高,至试验31~35年时,显著高于NPK和DNPK处理.各施氮处理土壤氮素均处于盈余状态,前30年均以NPKM处理氮素盈余量最高,较DNPK与NPK处理分别显著提升了 13.63%~37.48%、133.95%~208.24%,而在试验31~35年,DNPK处理氮素盈余量与NPKM处理无显著差异.0-20 cm 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氮素盈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氮素盈余量每增加10kg/hm2,0~10、11~20、21~30、31~35年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00、1.20、1.60、2.80 mg/kg.[结论]在试验前20年,单施化肥玉米氮素吸收量和肥料的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或者单施有机肥可持续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玉米增产.氮素盈余量的增加与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随施肥年限的延长,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增强.

    红壤双季玉米长期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氮肥偏生产力碱解氮

    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翟勇全魏雪付江鹏马琨...
    2041-2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塑料膜对西北干旱农业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两种膜的降解性能,以探究缓解中国西北地区玉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的方法.[方法]2019-2020年田间试验在宁夏平吉堡农场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覆膜材料)包括覆全生物降解膜(生物膜)、覆普通地膜和不覆膜对照,副因素(氮施用量)处理包括施氮0、120、240和360 kg/hm2,依次记为N0、N120、N240和N360.测定了玉米生长速率、产量和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并分析了生物膜降解率.[结果]与不覆膜相比,覆生物膜两年后,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增加了 10.82%,最大累积速率提高了 0.034 t/(hm2.d),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了 6.86天,吸氮量、氮肥回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升了 11.97%、31.47%和26.20%,且与普通地膜覆盖处理无显著差异.多曲线回归分析发现,生物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下的玉米最大产量分别为1.42×104和1.43×104 kg/hm2,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285.61和284.44 kg/hm2,两个覆膜处理间最大产量及其所需施氮量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240kg/hm2时,两种膜处理的玉米产量及计算的最高产量也无显著差异.生物膜的两年平均降解率为40.65%,普通地膜为2.17%.在N240处理下两个膜处理均达到最大产值和经济效益,生物膜与普通地膜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在提升玉米产量、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方面与普通地膜覆盖效果相近,且实现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氮量也均为240 kg/hm2.虽然生物膜投入成本高于普通地膜,但省去了收集残膜的投入,因而总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地膜相当.考虑生物降解膜的额外环境效益,推荐在西北干旱农业区以生物降解膜替代普通地膜.

    玉米全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残膜降解率干物质积累速率氮素利用率产量经济效益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提升红壤抗酸化能力

    胡天睿蔡泽江王伯仁张璐...
    2052-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加剧了红壤区农田土壤酸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石灰和有机肥是防治红壤酸化的主要措施,我们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提高红壤抗酸化能力的作用与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2009年在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站开展的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长期定位试验,其中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由于酸化严重,于2018年底添加石灰改良)、有机肥替代化肥氮20%、40%和60%,供试有机肥为猪粪.采集2018和2020年的土壤样品,分析各施肥处理红壤pH、交换性酸铝、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酸缓冲能力等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至2018年,单施化肥处理较试验之初土壤pH降低了 0.48个单位,交换性酸、铝分别增加了 2.74和1.06cmol/kg;添加石灰改良后,土壤pH升高了0.58个单位,交换性酸、铝分别降低了 2.62和1.45cmol/kg.有机肥替代化肥氮40%和60%处理均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其中以替代60%处理效果最佳;至2020年60%有机替代处理土壤pH较初始值提高了 0.78个单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分别降低了 1.10和1.25cmol/kg.有机肥替代化肥氮40%和60%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而石灰改良前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变化.土壤酸缓冲曲线表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着pH的降低而显著升高,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氮20%、40%和60%处理的斜率分别为2.71、2.42、1.93和0.16;土壤交换性铝对pH响应斜率与土壤pH、交换性镁、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有机肥替代40%以上化学氮肥既能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升红壤抗酸化能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可能是导致土壤交换性铝对pH响应差异的主要因素,即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pH降低1个单位时,交换性铝增幅较小,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土壤交换性铝阳离子交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