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覆盖条耕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差异及其生长适应特征分析

    沙野赵思雨郭雯清刘正...
    1977-1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北地区推广的秸秆覆盖条耕模式(简称"条耕")加剧了土壤温度的异质性,可能影响玉米出苗和根系发育.研究当地主栽玉米品种在条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的产量差异,并通过Logistics方程模拟评价不同适应性品种的生长特征,为玉米高产稳产栽培及适应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和2021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玉米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耕作方式:条耕(ST)和常规旋耕起垄(CT);副因素为当地10个主栽玉米品种.监测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季的土壤温度、出苗时间和出苗率,调查玉米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并用Logistics模型模拟了各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ST处理下各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对于CT的变化率用以下公式计算:(ST-CT)/CT,以相对变化率对玉米品种进行适应性分类.[结果]与CT处理相比,ST处理下玉米苗带和行间的土壤温度均较低,尤其在行间位置(秸秆覆盖处),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播种后50~70天.ST处理下两年苗带土壤温度累积量分别减少305℃和107℃,行间土壤温度累积量分别减少450℃和355℃;ST处理下各品种玉米的出苗时间均受到抑制,但不影响最终出苗率.不同品种产量及穗粒数对耕作方法的响应不一致.ST处理下强适应性品种有郑单958、迪卡M753、迪卡M751,平均产量分别较CT处理增加8.4%、3.5%、2.1%;弱适应性品种有迪卡517、良玉99、富民58、宏硕899、铁研58,平均产量分别减少6.6%、6.0%、3.3%、1.5%、0.7%;其他品种表现出中适应性.从产量组成因素分析,强适应性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平均分别比CT处理增加1.2%、4.3%、0.5%,中适应性品种分别比CT处理减少0.0%、1.1%、2.4%,弱适应性品种分别比CT处理减少1.7%、3.9%、0.0%.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T处理降低了玉米渐速生长期(V1—V14阶段)的生长速率,加速了在快速生长期(V14—R3阶段)的生长速率,强适应性品种比其他品种表现出更强的"补偿生长能力",其快速生长期的平均生长速率比CT处理高6.1%,平均穗粒数高4.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穗粒数(r=0.65~0.66)、成熟期地上部干重(r=0.57~0.80)、最大生长速率(r=0.72~0.84)、快速生长期的生长速率(r=0.69~0.83)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东北地区主要玉米品种对条耕存在适应性生长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条耕降低了玉米播种后前两个月的土壤温度,推迟了出苗,但提高了吐丝前关键生长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促进了穗粒数形成,稳定了产量.强适应性玉米品种在快速生长期具有更强的"补偿性生长能力",因此,选择强适应性玉米品种可以作为条耕的配套措施.

    条耕玉米品种筛选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生长速率

    地膜和秸秆覆盖提高春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胥子航王睿刘育旺仇子健...
    1991-2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土高原东部河谷平原地区春玉米生产系统中水肥利用效率低下,为此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转运与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该地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科学管理措施.[方法]基于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该试验始于2014年),本研究选取无覆盖施肥(NM)、地膜覆盖施肥(FM)、秸秆覆盖施肥(SM)及无覆盖不施肥(CK)4个处理,分析2021至2022年连续两年的春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调查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效率、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结果]与NM处理相比,FM处理虽可提高春玉米花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及有效光能截获,但花后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光能截获能力减弱,2021年倒伏率超过70%,花后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显著降低45.41%,影响产量形成;而SM处理既可提高春玉米花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及有效光能截获,促进花前干物质与氮素累积,又可使花后光合特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促进地上部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NM处理相比,FM与SM处理玉米两年平均增产6.18%~15.26%;FM处理2022年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21.84%、31.59%、28.86%和16.18%,在2021年差异不显著;而SM处理2021和2022年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86%和25.54%、18.48%和36.92%、19.21%和33.86%、12.14%和18.99%.与FM处理相比,SM处理2021与2022年籽粒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27.89%和9.25%,两年平均籽粒氮素吸收量与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显著提高18.57%和15.58%,产量与经济效益分别显著提高8.55%和12.48%.[结论]相比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可以更好地促进春玉米花前花后生长,降低植株倒伏风险,提高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秸秆覆盖还可为土壤提供额外氮素来源,避免地膜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的微塑料污染,因此,更适宜作为黄土高原东部河谷平原地区春玉米生产系统中水肥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

    春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

    基于DNDC模型研究春玉米长期秸秆还田的氮肥减施潜力

    李骁姜蓉侯云鹏何萍...
    2004-2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秸秆还田对玉米氮肥减施潜力的影响,为东北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始于2017年,分别在秸秆还田和离田条件下,设置施氮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共12个处理.基于田间实测值校正和验证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并用校正后的模型模拟30年(1991-2020)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氮肥减施潜力.[结果]DNDC经参数校正后能够较好地模拟秸秆还田和离田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春玉米产量、生物量、氮吸收和土壤无机氮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平均相对误差(nARE)和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范围平均分别为-5.7%~7.6%和10.0%~28.5%.依据长期模拟结果,秸秆还田条件下,最大产量施氮量下的春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秸秆离田条件下可分别平均提高6.0%、5.5%、2.7 kg/kg和6.7kg/kg,氮素表观盈余率平均下降36.3%.与秸秆离田条件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达到秸秆离田条件下最大产量的施氮量平均减少35.5 kg/hm2,约为18.4%.最大产量氮肥减施比例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延长而变化,秸秆还田7~15年时的氮肥减施比例最高,平均为23.6%,秸秆还田19~30年的减施比例平均为15.8%.此外,秸秆还田的氮肥减施比例在湿润年最高,平均为20.5%,其次是平水年,平均为18.7%,干旱年最低,平均为15.4%.[结论]相比于秸秆离田,长期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减少获得相同产量所需的施氮量以及氮素盈余率.按照DNDC模型预测,我国东北春玉米生产在秸秆还田下的氮肥减施潜力依年降水变化,为10%~20%.

    春玉米秸秆还田氮肥利用率氮肥减施DNDC模型

    我国长江流域不同水稻种植区域氮肥和栽培管理策略研究

    肖大康丁紫娟胡仁邵迪...
    2018-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蘖肥氮之和)、种植区域、水稻品种、栽培模式、种植密度和土壤性质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国内外有关稻田氮肥管理论文56篇,进一步对试验处理和数据进行筛查,共获取有效数据956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总氮量和基蘖肥用氮量分别不超过300和180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别超过250和120 kg/hm2则产量没有显著增加.长江流域上游氮肥对产量提升幅度为24.9%,显著低于中游(42.4%)和下游(41.8%)水稻种植区域.水稻品种之间,杂交稻品种较粳稻和籼稻氮肥增加水稻植株吸氮量和产量更具有优势,分别增加12.6%~15.2%和3.5%~5.1%.氮肥对单季稻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提升幅度均显著低于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例如单季稻产量增幅29.1%,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产量增幅分别为46.3%和43.8%.长江流域水稻移栽密度均不宜超过106/hm2,在此范围内,适度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提高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在土壤高有机质(>25 g/kg)和速效磷(>20 mg/kg)及低速效氮(<90 mg/kg)和速效钾(<80 mg/kg)土壤中,水稻产量对氮肥响应程度最高,氮肥增产率可达43.3%~48.5%,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总贡献率分别达到61.7%和40.2%.氮肥施用量(N)超过250 kg/hm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甚至随施氮量增加而不断降低.[结论]长江流域水稻总施N量不宜超过25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N投入量之和不宜超过120 kg/hm2,基蘖肥与总氮肥之差应以穗肥补齐.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水稻栽培管理策略不同,上游应优先选用杂交稻以利用其良好的品种优势,单季稻模式水稻生育周期长的品种可以降低对氮肥的依赖性,否则采用双季稻或水旱轮作制度利于改善土壤,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的,中、下游通过双季稻或水旱轮作模式,合理提高移栽密度(不宜超过106/hm2),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率.

    氮肥管理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整合分析

    生物炭配施硝化抑制剂降低稻田土壤NH3和N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

    何莉莉黄佳佳王梦洁刘玉学...
    2030-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主要活性氮气体(NH3和N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以提升施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的减排效果.[方法]采集浙江典型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仅施尿素(Urea)、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配施生物炭(BC)、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BCDM).从水稻插秧后开始,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和Drage-Tube法分别监测土壤N2O及NH3排放,在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后,取田面水和渗漏水样,测定无机氮浓度.在水稻收获后,采集鲜土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利用qPCR技术分析测定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以及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的基因拷贝数.[结果]施基肥后,各处理没有显著提升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后,BC和DMPP处理显著提升田面水NH4+-N浓度,最高达35.4 mg/L;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田面水NO3--N浓度达80.0%及56.9%.与Urea处理相比,BC和DMPP单施或配施均显著降低田面水累计氮损失量,降幅最大为95.6%(BCDM).Urea处理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累积渗漏氮损失量为N 3.67 kg/hm2,BC、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了累积渗漏氮损失量16.5%、27.9%及37.4%.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N2O累积排放量约31.5%、64.0%和57.6%;施加DMPP使氨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10.5%,而BC与DMPP配施或BC单独施用降低了氨累积排放,降幅分别为25.2%和21.6%.水稻生育期内,BC、BCDM、DMPP、N0和Urea处理由氨排放带来的N2O间接排放对N2O总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83.9%、90.2%、90.5%、52.9%和 82.0%.qPCR 结果显示,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土壤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增加48.0%~73.4%,AOB的基因拷贝数降低了62.7%~195.6%(P<0.05).DMPP和BCDM处理nosZ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分别增加了 3.7%和14.8%.[结论]生物炭和DMPP与尿素同时基施可显著降低土壤amoA-AOB基因拷贝数,减缓土壤铵离子的硝化过程,从而降低NO3--N浓度,减少稻田田面水、渗漏水中的无机氮浓度;增加N2O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促进N2O还原能力,降低N,O(N,O直接排放和NH3带来的间接排放)总排放量32.2%,是同时有效减少N2O排放和氨挥发的有效措施.

    稻田生物炭硝化抑制剂NH3排放N2O排放amoA基因拷贝数nosZ基因拷贝数

    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合基施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韩锐锋牛堉锡王鑫悦李国明...
    2042-2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控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冬小麦的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冬小麦田间试验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进行,供试控释肥(CRU)氮素释放期为90天.试验设置N 192和24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N1、N2),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设5个肥料处理,即100%普通尿素分两次施用(F1)为对照;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混合比例分别为30%+70%(F2)、50%+50%(F3)、70%+30%(F4)、100%控释尿素(F5).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拔节和开花期采集0-40 cm 土层土壤样品,每10 cm为1个样品;成熟期采集0-200 cm 土层土壤样品,40-200 cm 土层每20 cm采集1个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拔节、开花以及成熟期取植株地上部样品,开花期分为穗、茎秆+叶鞘、叶片3个部分,成熟期分为籽粒、颖壳+穗轴、茎秆+叶鞘、叶片4个部分,称取干物质质量,测定氮素含量.于小麦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越冬期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F2处理较高,返青期后则以F4和F5处理较高,且F4和F5处理成熟期80-200 cm 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掺混肥处理.相比其他处理,F4和F5处理显著增加穗数,进而显著提高产量.在F2和F3处理下,N2与N1水平小麦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在F4和F5处理N2水平的小麦平均产量高于N1水平,净效益平均分别提高10.08%和6.41%,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相比F1处理,F4处理花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平均提高18.63%,籽粒氮素积累量平均提高16.96%.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0-2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与花前氮素向籽粒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0-2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与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较高的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可增加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实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升.与分次施用普通尿素N 240 kg/hm2相比,采用控释期9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70%:30%掺混一次性基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期至开花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成熟期80-200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从而增加开花期总茎数及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成穗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冬小麦控释尿素籽粒产量氮积累氮素利用率

    我国马铃薯施肥现状与减肥潜力

    王西亚盛寅生何萍徐新朋...
    2059-2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合理施肥是保证马铃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厘清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施肥现状,以提高马铃薯科学施肥水平,助力我国化肥减量增效.[方法]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于2019-2021年期间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调查了1807个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种植地块,调查内容包括马铃薯产量、肥料种类、氮磷钾施用量和比例、施肥方法等信息.采用马铃薯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对不同区域的肥料减施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全国马铃薯年均氮(N)、磷(P2O5)和钾(K2O)肥料养分用量分别为252、219和224 kg/hm2,其中化肥投入量分别为187、164和175 kg/hm2,有机肥分别为65、56和48 kg/hm2,有机来源的N、P2O5和K2O养分分别占总养分投入量的25.8%、25.6%和21.4%.复合肥是马铃薯生产中使用最多的肥料种类,化肥N、P2O5和K2O养分中分别有84.6%、95.7%和92.8%来自复合肥.畜禽粪肥是最主要的有机肥源,占有机肥总量的82.9%.与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肥料用量相比,全国肥料养分减施潜力为47.0%,其中华北一季作区N、P2O5、K2O减施潜力分别为17.8%、54.8%、55.2%;东北一季作区P2O5、K2O减施潜力分别为64.6%、46.9%;西北一季作区N、P2O5、K2O减施潜力分别为17.3%、47.7%、21.5%;西南一二季混作区N、P2O5、K2O减施潜力分别为7.4%、51.6%、18.3%;南方冬作区N、P2O5、K2O减施潜力分别为31.1%、69.7%、61.2%.[结论]我国马铃薯肥料养分总用量普遍较高且施用比例不合理,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采用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措施,可节约47.0%左右的肥料养分用量.

    马铃薯施肥现状化肥有机肥减施潜力

    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善花生-甘薯轮作土壤钾平衡和供钾能力的机理

    袁洁叶佳敏汪吉东李娟...
    2071-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钾含量和库容、钾素吸附位点及钾素释放过程,全面探讨长期施用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花生-甘薯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化肥对照(NPK)、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NPK+CM)、化肥配施猪粪(NPK+PM)、化肥配施秸秆(NPK+RS).2022年(定位试验第15年)甘薯收获后,调查甘薯生物量和产量,采集植株样品分析植株钾含量;采集0-20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全钾含量及各形态钾含量,采用连续浸提法分析土壤黏土矿物吸附点位钾含量,采用有机酸和四苯硼钠模拟试验分析钾素释放过程.[结果]花生-甘薯轮作体系长期施肥试验中,4个施肥处理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均为盈余.NPK+PM和NPK+RS处理的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含量提升效果最佳,非交换性钾含量较CK分别提高260和188 mg/kg,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72.3和75.0 mg/kg,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45.0和71.7 mg/kg.与CK相比,NPK和NPK+CM对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这3个位点的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NPK+PM和NPK+RS处理p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5和36 mg/kg,e位点钾含量分别提高58和66 mg/kg;NPK+PM处理的i位点钾含量提高了 132 mg/kg;NPK和NPK+CM处理对p位点、i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没有显著影响,NPK+PM处理显著提高e位点钾的占比,NPK+RS处理显著提高p位点和e位点钾的占比,显著降低i位点钾的占比.无论是以有机酸还是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以及NPK+CM处理钾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以有机酸为浸提剂,NPK+PM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PK+RS处理.以四苯硼钠为浸提剂,NPK+PM与NPK+RS处理快速释放期释放量、总钾释放量及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化肥配施猪粪或秸秆能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单施化肥不会改变黏土矿物吸附位点钾所占的比例,化肥配施猪粪处理主要增加了吸附于黏土矿物层间(i位点)的钾,化肥配施秸秆处理增加的钾主要分布在楔形边缘(e位点)和矿物表面(p位点).长期单施化肥不能提高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缺钾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最高,钾充足条件下化肥配施猪粪与配施秸秆的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化肥单施.

    赤红壤长期施肥试验有机肥钾吸附位点钾释放动力学

    利用绿肥提高云南抚仙湖径流区烟田土壤养分和烤烟品质

    冯瑜陈华付利波周国朋...
    2083-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云南抚仙湖流域烟区种植利用绿肥对土壤养分、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适宜当地种植的绿肥品种,为优化烤烟养分管理,减少面源污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2021年开展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三个冬季绿肥处理分别为油菜、箭筈豌豆和光叶紫花苕,以冬闲无绿肥为对照.测定绿肥还田后和烤烟收获后的土壤性状、烟株农艺性状、烤烟产量、上等烟比例,以及烟叶化学成分、外观和感官质量、产值.[结果]2020年烤烟种植前,各绿肥翻压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冬闲处理土壤无显著差异;烤烟收获后,平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2g/kg,6.8mg/kg、10.1mg/kg和84.8 mg/kg,以光叶紫花苕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幅度最大.2021年烤烟种植前和收获后,绿肥处理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冬闲均显著提高,以油菜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光叶紫花苕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冬闲处理的土壤氯含量显著高于绿肥处理.2020和2021年,绿肥处理的烤烟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3.8%和22.6%,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了11.2%和24.7%,两年均以光叶紫花苕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2021年,绿肥处理的烤烟农艺性状明显改善,以光叶紫花苕处理表现最优,其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宽分别较冬闲处理提高了26.6、2.2和6.9 cm;绿肥处理烤烟中部叶和上部叶的外观质量比冬闲处理分别提高5.0~5.7和4.5~5.8分,感官质量分别提高2.0~3.2和3.6~4.2分,且均以光叶紫花苕处理得分最高;烤烟均价显著提高7.4%~11.9%,产值显著提高30.5%~38.0%,其中光叶紫花苕处理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翻压绿肥降低了烟叶总糖与可溶性糖含量差,提高了烟叶钾含量.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烤烟产量的关键指标土壤性状为有机质、氯离子和速效钾含量,烤烟农艺性状指标为株高、最大叶宽和茎围.[结论]利用冬闲田种植并翻压绿肥可改善烤烟土壤养分性状,提升上等烟比例和烤烟品质,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且翻压绿肥第二年效果更为显著.3种供试绿肥效果相比,以光叶紫花苕效果最佳,可以优先用作云南抚仙湖流域烟区绿肥.

    光叶紫花苕绿肥烤烟土壤性状烤烟品质

    不同磷水平土壤以碳促磷效应研究

    徐达兼杨锴孟鹏飞朗明...
    2095-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碳促磷可有效挖掘土壤的供磷潜力,从碳源驱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角度研究了外源碳提高磷有效性的机理.[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供试土壤分别取自重庆北碚区玉米地和蔬菜地,分别代表低、高磷紫色土,外源碳为葡萄糖.两种土壤均设置添加处理,同时以不添加葡萄糖处理为对照.在60%田间持水量下避光培养.在培养的0、2、15和60天取土样,采用BBP磷分级方法、Olsen法、灼烧法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同时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添加葡萄糖后,两种磷水平土壤中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Olsen-P相比于对照组在培养第2天、第15天降低,后恢复到培养前的水平.BBP磷分级磷中,在培养结束时低磷土壤的CaCl2-P、Enzyme-P、HC1-P和Citrate-P含量与培养开始时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微生物量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上升显著.高磷土壤添加外源碳后CaCl2-P和Citrate-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Enzyme-P、HCl-P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低磷土壤细菌群落对外源性葡萄糖的响应强于高磷土壤细菌群落,添加葡萄糖后低磷土壤细菌a多样性上升,在PCoA图中PC 1轴上与对照组分离明显,高磷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不显著.共发生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低磷土壤添加葡萄糖后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大量差异OTUs,模块化明显;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的最能解释样本处理的差异物种为Paraburkholderia,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具有溶磷功能,高磷土壤添加葡萄糖后未出现有相关研究证明具有溶磷功能的微生物.plspm模型结果显示,两种磷水平土壤中外源碳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土壤不同磷组分含量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所差异,说明外源碳的加入导致的磷组分变化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中有一定差异.[结论]相较于高磷土壤,外源碳对低磷土壤磷库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低磷土壤添加外源碳可引起磷库发生较大波动,提高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尤其是富集了一类已知的溶磷菌属Paraburkholderia,因而提升磷有效性的效果更好.

    土壤磷水平外源碳磷形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