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肥对煤矿复垦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孙晓东栗海鹏高文俊张杰...
    2193-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煤矿复垦土壤肥力低、团聚体数量少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低的问题.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及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复垦土壤合理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山西省孝义市采煤塌陷区进行 5 年的定位培肥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田间试验设施用鸡粪、猪粪、牛粪、化肥 4 个处理,另设一个不施肥对照.施肥处理每年养分总投入量为N 200 kg/hm2、P2O5100 kg/hm2、K2O 100 kg/hm2,有机肥用量以P2O5100 kg/hm2 为标准折算,氮、钾不足部分以化肥补充.在第5 年玉米收获后,采集 0-20 cm土壤样品,以干筛法将土壤样品分为>2 mm、0.25~2 mm和<0.25 mm 3 个粒径组,通过常规化学方法测定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采用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测定细菌群落及相对丰度.[结果]1)与CK相比,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肥处理则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其中鸡粪处理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鸡粪、猪粪和牛粪处理较化肥处理>2 mm团聚体比例分别提高了 35.56%、22.32%和 20.25%.施肥显著增加了各粒径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在>2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化肥处理平均提升了 42%,猪粪处理DOC含量较鸡粪和牛粪处理分别显著提升了 28%和 40%;在 0.25~2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的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增幅平均分别为 41%、73%、42%和 260%(P<0.05),上述各指标的提升幅度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在<0.25 mm团聚体中,有机肥处理对有机碳(SOC)、速效磷(AP)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增幅平均分别为 75%、373%和 124%,对SOC和SMBC的提升均表现为猪粪>鸡粪≥牛粪,猪粪处理的SOC含量较鸡粪和牛粪分别高 24%和 23%,SMBC含量分别高 23%和 21%,而鸡粪对SMBP的提升幅度最大,牛粪最小,鸡粪SMBP含量较牛粪显著增加了 41%.2)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为本研究土壤中的优势菌门.连续 5 年施肥显著增加了 0.25~2 mm团聚体中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K相比,施肥处理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 17.8%~110.0%,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升了 8.98%~43.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提升了 19.9%~56.0%,且有机肥处理的提升幅度达到显著水平.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增加了碳氮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以鸡粪的增幅最大.[结论]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复垦土壤结构,并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碳氮磷养分含量.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不同,其中猪粪对碳含量的提升幅度最大,鸡粪对磷含量及细菌多样性和丰度的提升幅度最大.

    有机肥复垦土壤团聚体PICRUSt功能预测细菌群落

    恒温和变温模式下不同施肥黄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朱鑫宇卢韦李渝肖琼...
    2208-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度变化显著影响SOC 矿化特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管理下SOC 矿化特征及其对温度模式(恒温vs.变温)的响应,可为优化农田碳管理,减缓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旱作黄壤长期定位试验,在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4 个处理小区采集耕层土壤样品用于室内培养实验.恒温处理为保持 15℃;变温处理为 10℃→15℃→20℃→15℃→10℃,每 6 h匀速变化 5℃,24 h为一个循环周期,两温度处理积温相同,共培养 32 天.采用碱液吸收法测定CO2 排放通量,并分析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阐明不同温度模式下SOC 矿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恒温培养条件下,CK、NPK、M和NPKM处理SOC累积矿化量分别为 201、175、262 和 228 mg/kg,相对于CK,M 和NPKM处理的SOC累积矿化分别显著增加了 30.6%和 13.3%,但NPK处理显著降低了 12.7%.变温培养条件下,M处理SOC 累积矿化量较CK显著增加了 30.0%,NPK和NPK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恒温培养相比,变温培养下CK和NPK处理SOC 累积矿化量分别增加了 16.2%和 25.6%,而M和NPKM处理无显著变化.恒温和变温培养条件下,CO2 累积排放量与土壤pH、SOC、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指标显著正相关;温度模式变化引起的CO2 排放强度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呼吸熵和碳氮磷转化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通过增加底物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显著促进了SOC矿化,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呼吸熵和碳磷转化酶活性缓解了温度周期性变化对SOC矿化的促进作用.

    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变化CO2累积排放量黄壤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潘占东蔡雪梅蔡立群董博...
    2219-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培肥改良土壤、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 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定位试验,试验包含 6 个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0、10、20、30、40、50 t/hm2,依次记为CK、BC1、BC2、BC3、BC4、BC5 处理.2020 年小麦收获后(第 5 茬),调查了春小麦产量,采集 0-5、5-10 和 10-30 cm土层土壤,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施用生物质炭 5 年后依然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以BC3 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较CK显著提高了 24.76%.与CK相比,生物质炭处理土壤全氮(T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分别显著增加 6.55%~10.94%、68.63%~139.7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BC/BN)增加 10.60%~202.44%.有机氮各组分占比表现为:氨基酸态氮(AAN)>非酸解氮(AIN)>酸解铵态氮(AMN)>酸解未知态氮(UAN)>氨基糖态氮(ASN),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7.46%~45.13%、15.47%~31.14%、19.00%~28.66%、1.59%~18.54%和2.76%~8.86%.其中三个酸解氮含量在 5 个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均表现为:AAN>AMN>ASN,BC2、BC3、BC4 和BC5 处理土壤AAN和ASN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 17.58%~81.51%和 43.60%~107.55%,BC2 和BC3 处理土壤AMN含量显著提高15.46%~28.95%.BC3 处理土壤的酸解总氮(TAN)、AMN和ASN含量最高,AIN含量最低.[结论]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有机氮组分差异的主要因素.10~50 t/hm2 施用量下,生物质炭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施用生物质炭 30 t/hm2 提高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的效果最显著,土壤供氮能力最强,春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的生物质炭用量可长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老化生物质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对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陈运霜沈育伊曹杨王紫卉...
    2232-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典型桂林会仙喀斯特天然沼泽湿地为对照(沼泽湿地),以由其转变而来的 5 种土地利用方式,即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 0-10、10-20、20-30 和 30-40 cm共 4 个土层的样品,分析各形态有机硫含量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结果]1)与沼泽湿地相比,5 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硫储量、酯键硫、碳键硫以及残渣态硫含量均呈降低趋势.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键硫、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有机硫的比例分别为 39.08%~63.54%、22.91%~34.28%、13.55%~28.46%,与沼泽湿地相比,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比降低,碳键硫占比升高(P<0.05).2)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硫含量范围在 158.41~442.18 mg/kg,全硫含量范围在 180.22~510.83 mg/kg,全硫平均值为 345.53 mg/kg,低于世界土壤全硫含量均值(700 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均值大小整体表现为:湿地>水稻田>旱地>养殖地>果园>弃耕地,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 0-4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较于沼泽湿地,5 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降低,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降幅分别为 18.19%、27.48%、39.72%、33.81%和 51.77%(P<0.05).[结论]会仙喀斯特天然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显著下降(P<0.05),全硫含量(98.06~222.87 mg/kg)小于我国南方 10 省耕作层土壤全硫平均值(299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和芳基硫酸酯酶是土壤有机硫形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减少湿地人为垦殖,有利于维持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养分的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土壤硫有机硫形态芳基硫酸酯酶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湿地

    施用微生物肥料对我国玉米产量影响的Meta分析

    甘元炜冯小杰李永华杨璐...
    2247-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用微生物肥料能促进玉米生长而提高产量,但其增产效应受到气候、土壤、栽培与水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定量分析微生物肥料施用对我国玉米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微生物肥料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 2000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已发表的文献共 38 篇(244 对产量数据),通过Meta分析量化施用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增产效应,以及在不同气候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和种植管理条件下的产量效应差异;采用随机森林方法量化各因素对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影响的重要性.[结果]施用微生物肥料使我国玉米平均增产 13%,且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增产效应(20%)优于单一菌剂产品.复合微生物肥料中,含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的肥料处理玉米增产幅度达 22%~29%;归属于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菌剂增产效应达到 17%以上.温度较高或降雨较少时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玉米增产效应高于气温较低或降雨较多时,一般在年平均气温≤10℃和>10℃的区域,增产幅度分别为12%和15%;在年降雨量≤600 mm和>600 mm的区域,增产幅度分别为 20%和 11%.低产田玉米施用微生物肥料处理较对照可增产 30%,而中产田和高产田增幅分别只有 10%和 9%.当施氮(N)量<100 kg/hm2、磷(P2O5)或钾(K2O)投入<50 kg/hm2 时,施用微生物肥料的玉米增产幅度为 16%~28%,而养分充足供应条件下的产量增幅仅为 9%~10%.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增产效果也相应提高,在种植密度≥80000 株/hm2 时玉米增产 77%,显著高于低密条件下的增幅 9%~10%.随机森林结果显示,年均温度、种植密度、土壤pH、年均降雨量、施氮量、施磷量、土壤全氮、土壤速效钾、有机质等是影响微生物肥料增产效应的关键因素,其中年均温度则是影响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结论]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特别在玉米受到逆境胁迫时的增产效应更明显.在不同生态区域,选择含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复合菌剂的微生物肥料,适当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充分挖掘微生物肥料的增产潜力.

    微生物肥料Meta分析玉米产量中低产田逆境胁迫

    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姚霄宇邱纹陆虎华郭剑...
    2258-2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方法组合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建立实现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及轻简施肥的栽培技术体系.[方法]田间试验于 2021、2022 年在江苏南通进行,供试品种为江苏省主推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 11 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密度水平:4.5×104(D1)、5.25×104(D2)、6.0×104(D3)、6.75×104(D4)、7.5×104(D5)株/hm2;副区为施肥模式,在总施氮(N)量 225 kg/hm2 条件下,设置常规基施普通复合肥N 75 kg/hm2+6 叶期追施尿素N 150 kg/hm2(CF)、缓释型复合肥一次性基施(SF-b)和 6 叶期一次性追施(SF-t)3 种施肥方式.在玉米吐丝期和鲜食期,测定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鲜食期测定鲜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分析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相同施肥模式下,D2、D3、D4、D5 密度下的鲜果穗产量分别较D1 密度下平均增加了 4.14%、7.68%、11.68%、7.17%,鲜籽粒产量平均增加了 6.09%、7.48%、12.19%、7.08%.两年D4 密度下玉米的平均鲜穗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下(P<0.05),D4 密度下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也达到最高值.籽粒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地降低,施肥方式提升品质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相同密度条件下,SF-t处理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F和SF-b处理,而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显著低于CF和SF-b处理;SF-b处理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运转量及运转率高于或者与CF处理相近.20 个处理组合中,以D4-SF-t组合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最高.[结论]与基施缓释肥或基施复合肥加追施尿素相比,6 叶期一次性追施缓释复合肥可显著提高吐丝后玉米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进而有效提高鲜食玉米果穗和籽粒产量.适当提高密度有效发挥了玉米的群体增产效应,提高了氮肥吸收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品质的不利影响.在供试条件下,栽培密度提高到 6.75×104 株/hm2,配合缓释复合肥 6 叶期一次性追施可作为江苏春播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组合.

    春播鲜食糯玉米种植密度施肥方式产量氮素利用率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马铃薯智能化推荐施肥

    宁琳懿睿仇少君徐新朋丁文成...
    2272-2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养分比例不平衡等现象,进而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养分损失大等.通过开展田间试验,利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进行推荐施肥,并以农民习惯施肥和常规测土施肥推荐结果对该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不同生产条件下的马铃薯生产提供简便易行、高效的推荐施肥方法.[方法]于 2017-2020 年,在马铃薯主产区共 9 省份开展了 239 个田间试验,每个试验包括 6 个处理,分别为基于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农民习惯施肥(FP)、土壤测试施肥(ST),以及基于NE的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调查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利用率和表观养分平衡.[结果]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 8.1、4.8 和 5.2 t/hm2,农学效率分别为 45.2、51.1 和 35.1 kg/kg,相对产量分别为 0.73、0.83 和 0.82.与FP和ST处理相比,NE处理的氮肥用量分别降低了 24.4%和 4.2%,磷肥用量分别降低了 32.3%和 1.9%,但钾肥用量均增加了 4.9%;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 2.63 和 0.62 t/hm2,净收益分别增加了 4283.4 和 799.0 元/hm2;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增加了 11.5和1.6个百分点、5.0和2.1个百分点、9.1和1.1个百分点;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8.4和4.3 kg/kg、32.2 和 7.5 kg/kg、12.3 和 2.6 kg/kg;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 37.3 和 8.6 kg/kg、91.2 和 15.6 kg/kg;与FP相比,NE处理的钾肥偏生产力提高了 25.6 kg/kg,但与ST处理相当;与FP和ST相比,NE处理氮素表观盈余量降幅分别达到了 50.5%和 15.5%,磷素表观盈余量降幅分别达到了 49.6%和 7.3%.[结论]采用以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为基础构建的马铃薯推荐施肥养分专家系统,可针对不同生产条件优化肥料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大量田间试验充分证明,该系统推荐结果显著优于测土施肥推荐法,是适应我国小农户马铃薯种植的推荐施肥方法.

    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产量反应肥料利用率推荐施肥

    硅提高旱稻生理功能和硒耐受性的机理

    郭振宇索常凯蒲敏阮向阳...
    2282-2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硅酸钠与亚硒酸钠对旱稻叶片表面硅化细胞结构及其体内抗氧化物质的影响,为干旱地区富硒旱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新疆石河子进行,设置基施硒肥 0、7.2 kg/hm2(Se0、Se)两个硒水平,基施硅肥 0、250、500 kg/hm2(Si0、Si250、Si500)3 个硅水平,共计 6 个处理,供试硅肥和硒肥为分析纯硅酸钠和亚硒酸钠.在旱稻分蘖、孕穗、齐穗和灌浆中期,取叶片样品和根系样品测定丙二醛含量、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叶片叶绿素(SPAD值)含量,齐穗期测定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含量,并观察叶片表面微观结构,成熟期测定旱稻稻米硒含量、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以明确施硅对旱稻生理特性、硒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与Se0-Si0 相比,施硅后水稻叶片表面松散的硅化细胞排列更加整齐均匀,形成梯状硅质体,提高了机械强度;施硅显著增加了旱稻叶片气孔开度和叶绿素含量,以Se0-Si500 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各生育期较Se0-Si0 增加 10.9%~16.9%;施硅提高了旱稻抗氧化能力,Se0-Si500 处理各生育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Se0-Si0 增加了 14.2%~20.9%,分蘖、孕穗、齐穗期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Si0 分别增加了 14.7%~30.4%和 27.8%~52.6%.施硒条件下,Si250 处理旱稻叶片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较Si0 分别增加了 18.3%和 25.2%,Si500 处理与Si0 基本持平.施硒处理较Se0 处理旱稻叶片和根系MDA含量分别降低了 15.6%~18.2%和 16.9%~18.0%,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 16.5%~18.6%,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增加了 8.1%~8.9%、5.3%~8.8%、7.9%~16.4%.施硅显著促进了旱稻各器官硒吸收,Se0 和Se条件下,Si250 处理籽粒硒含量较Si0 分别提升了 150.0%和 21.1%,Si500 处理分别提升了 250.0%和 23.8%.施硅提升了旱稻千粒重、结实率,施Se条件下Si250、Si500 处理较Se0 条件下千粒重分别提高了 6.4%、6.9%,结实率分别提高了 7.9%、10.8%,产量分别提高了 14.8%、16.5%.施硅后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上升,垩白粒下降,碾磨和外观品质提升;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显著提高了旱稻的食味品质,口感得到改善.[结论]施硅改善了叶片表面微观结构,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提升并延长了叶片功能期对光温资源的利用,因而显著提高了产量.此外,施硅保持了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因而提高了旱稻对硒的耐受性,提高了籽粒硒含量及品质和口感.综合各项指标,播种前基施 250 kg/hm2 硅酸钠和 7.2 kg/hm2 亚硒酸钠,是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硒含量的有效措施.

    旱稻生理特性硒吸收稻米品质

    施氮活化根际土壤磷素促进粗齿冷水花的磷素积累

    唐瑞蒲勇戴文颖余海英...
    2299-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氮可增强磷富集植物的磷积累能力,研究施氮对磷富集植物根际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为解析氮素营养促进磷富集植物修复磷过剩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ME)为试验材料,以非矿山生态型(NME)为对照.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分别设施氮(N)0 和 140 mg/kg,施磷(P)0、400、800、1200 mg/kg,共组成 8 个氮磷组合处理.分析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磷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1)在高磷处理下,两种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的生长和磷吸收受到抑制,而施氮提高了两种生态型植株对高磷的耐性,增加了其生物量和磷积累量;相比不施氮,施氮处理下ME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最大增幅分别为 72.5%和 78.7%,NME最大增幅分别为 80.1%和 125.6%.施氮处理下,ME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在施磷 800 mg/kg时最大,分别为 27.2 g/plant和 193.8 mg/plant,且显著高于相同处理下的NME,分别是NME的 1.18 和 1.24 倍.2)施氮可提高两种生态型植株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和NaHCO3 提取态无机磷含量,降低根际土壤NaHCO3 提取态有机磷含量,对土壤NaOH提取态磷、HCl提取态磷和残渣态磷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处理下,ME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和NaHCO3 提取态无机磷含量均低于NME,分别为NME根际的 90.13%和 81.34%,而其它磷组分在生态型之间无显著差异.3)施氮增加两种生态型植株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呼吸强度,表明施氮可提高粗齿冷水花根际土壤磷酸酶和微生物活性.施氮处理下,ME粗齿冷水花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均高于NME,较NME分别增加 7.50%、15.05%和 8.93%,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在生态型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不施氮时,粗齿冷水花的生长和磷积累能力在高磷处理下受到抑制.施氮可提高粗齿冷水花根际土壤磷酸酶、植酸酶和微生物活性,消除高磷抑制生长的现象,进而促进粗齿冷水花的磷积累,且对矿山生态型磷积累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施氮磷富集植物磷积累磷组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

    启动磷肥配合追施硫酸铵的根际调控技术提高膜下滴灌棉花磷肥效率和产量

    彭懿魏鑫徐建辉杨国江...
    2310-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生产中磷肥投入过量、利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探讨通过调整磷肥施用时间和增施铵态氮肥来增强棉花根际土壤供磷强度,提高磷肥吸收量,降低磷肥损失率,实现棉花的增产增收和磷肥增效.[方法]新疆主要棉花产区石河子、昌吉和农十师一八四团磷肥投入高于衡量监控推荐施肥量的 26%~111%,玛纳斯县北五岔和六户地磷肥投入超出 2.32~2.92 倍,2020 年在以上 5 个棉花生产区开展了田间对比试验.对照为各试验区棉花肥料习惯施用量和施用方法(CK),处理采用根际调控技术(RM).RM技术根据目标产量确定磷肥用量,随出苗水滴施少量磷酸一铵与硫酸铵作为启动肥,在蕾期、花铃期集中滴施硫酸铵.棉花收获期,测定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棉花养分吸收量、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磷肥盈余量,计算植棉效益.[结果]5 个试验点RM处理和对照皮棉平均产量分别为 3263 kg/hm2 和 3292 kg/hm2,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均达到了高产水平.RM处理棉花产量构成要素、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以及氮、磷含量与CK也均无显著差异,但RM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较CK显著提高了 81.3%,磷盈余量平均降低了 74.9%,昌吉试验点由于不基施磷肥,RM处理的磷盈余仅为P 3.6 kg/hm2.皮棉目标产量为 3.1~3.5 t/hm2 时,RM处理氮肥平均减施了 16.6%,磷肥减施了 56.5%,氮磷肥料成本降低了 40.7%,节省 2082 元/hm2.5 个试验点RM处理的棉花净收益平均比CK增加了 1845 元/hm2.在肥料投入高的北五岔和六户地试验点,氮、磷肥成本分别降低3993、4464 元/hm2,净收益增加量分别达到 2931、4367 元/hm2.[结论]在新疆主要植棉区采用根际调控技术,在确保棉花高产的同时,较习惯施肥技术减少了一半以上的磷肥投入,农田土壤磷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植棉效益大幅增加,是新疆棉花施肥管理的良好措施.

    棉花磷肥减施硫酸铵根际调控磷肥利用率磷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