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耐低钾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罗肖艳毕惠惠张旭睿毛培钧...
    40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与小麦耐低钾性状相关的标记,为揭示小麦耐低钾性状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198份中国黄淮南片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群体.小麦种子发芽后,幼苗在正常钾营养液中生长4天,然后在低钾(0.01 mmol/L)和正常钾(2 mmol/L)营养液中生长25天.调查生物量,分析地上部和根部钾含量,计算小麦7个性状的相对值,利用小麦35K SNP芯片结合Q+K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7个耐低钾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分析,筛选位于显著关联位点上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对显著关联位点进行等位变异分析,发掘优异等位变异.[结果]低钾胁迫条件下,地上部、根部、全株钾累积量和钾累积量根冠比显著降低,地上部、根部、全株钾利用指数显著升高.群体结构分析和PCA分析均将供试群体分为2个亚群.通过GWAS分析,共检测到75个显著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P<0.001),分布在除1A、3B、3D、4D和6A染色体外的16条染色体上.通过候选基因搜寻及注释,共筛选出13个可能与小麦耐低钾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共挖掘了14个优异等位变异,其中6个优异等位变异在供试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大.[结论]7个耐低钾性状均具有明显的数量性状特征,变异系数范围为20.66%~30.44%.40%的SNP标记分布在2B、5B和6B染色体上,21个SNP位点与多个耐低钾性状显著关联,单个SNP标记解释的表型贡献率的变异范围为5.78%~11.22%.TraesCS4A02G335400、TraesCS2B02G306000、TraesCS5B02G260000可能参与物质转运过程,TraesCS1D02G350600和TraesCSU02G105300可能参与逆境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TraesCS2A02G000200可能参与逆境胁迫下的信号转导过程.

    小麦耐低钾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化肥氮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贡献和土壤氮库的补偿

    孙昭安陈清朱彪曹慧...
    41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消耗了土壤氮库,土壤中残留的化肥氮则可补偿土壤氮库的消耗,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核算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小麦当季土壤氮库盈亏的影响.[方法]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小麦15N示踪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化肥氮和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小麦当季氮吸收、化肥氮的去向、土壤氮库的盈亏分别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秸秆还田对小麦当季土壤氮库盈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与化肥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29),而与土壤氮的贡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31).小麦当季氮素吸收源于土壤的比例约为2/3,源于化肥的比例约为1/3,追施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约是基施氮的1.5倍.施氮量与氮肥有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4),而与氮肥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在秸秆不还田和还田条件下,小麦季土壤氮库的盈亏均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在施氮量为N60~500 kg/hm2时,小麦吸收的氮素1/3来自化肥,2/3来自土壤.冬小麦季化肥氮的3个去向为:地上部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36%、33%和31%.在秸秆不还田和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的施氮量分别为N 308和233 kg/hm2.

    冬小麦氮肥有效率15N标记土壤氮库盈亏化肥氮去向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聂兆君秦世玉刘红恩赵鹏...
    43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锌(Zn)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N)素的吸收利用.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有助于探究氮锌配施促进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的可能机制,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379’为试材进行壤质潮土培养试验,设置CK(不施N和Zn)、Zn(施Zn 10 mg/kg)、N(施N 0.2 g/kg)、N+Zn(施N 0.2 g/kg+Zn 10 mg/kg)共4个处理,分析了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4个生育期植株各部位N、Zn含量,土壤NO3-N和NH4+-N含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与CK相比,Zn、N及N+Zn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每盆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提高了不同时期小麦根、茎叶、穗和籽粒中N、Zn含量,且N+Zn处理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Zn和N处理.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有所降低,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有所提高,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N和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且N+Zn在冬小麦生育后期提高土壤NO3--N含量的幅度显著高于N处理.Zn、N及N+Zn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NH4+-N的含量,且N+Zn处理提高的幅度高于Zn处理.Zn处理显著降低了拔节期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N及N+Zn处理降低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且N+Zn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程度高于N处理;Zn、N和N+Zn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Zn和N处理显著降低拔节期土壤脲酶的活性,但Zn、N和N+Zn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酶活性.[结论]氮锌配施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促进冬小麦吸收土壤氮素,这是由于氮锌配施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促进了土壤有机氮向铵态氮及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同时降低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了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可供冬小麦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

    氮锌配施冬小麦硝态氮铵态氮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脲酶蛋白酶

    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和方法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杨金宇李援农王凯瑜杜利...
    442-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控释氮肥施用模式影响小麦的灌浆和产量构成因素,利用Richards模型模拟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灌浆进程并分析产量构成参数,探究控释氮肥掺混尿素的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增产机理及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小偃22’为供试作物,供试控释尿素的释放期为180天,于2017、2018年在陕西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灌溉站进行控释氮肥与尿素配合施用田间试验.共设置3个控释氮肥和普通尿素氮配施比例,依次为8∶2(N2)、7∶3(N3)和6∶4 (N4);2种施肥方式,即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B,简称基施)和基施控释氮肥+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T,简称追施);同时设不施氮肥(CK0)、单施普通尿素(基追比4∶6,CK1)和单施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K2)3个对照.在分蘖期和返青期统计分蘖数;在成熟期统计穗数,测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从冬小麦开花结束第5天开始,每隔5天取1次样,共取9次,计算千粒重.以花后时间t为自变量,以该时间测得的千粒重(W)为因变量,采用方程W=A/(1+Be-Kt)1/E,计算灌浆参数和生长势.[结果]施氮能显著提高籽粒千粒重和产量,追施氮可保证灌浆物质来源更加充分,追施氮比例增加,起始生长势增大.适量追氮能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大延长11.83天,促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提前,最早提前3.791天;各处理在快增期均获得最大生长比率(Pw2),与基施处理相比,追施增加了快增期(Pw2)和缓增期(Pw3)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持续时间分别延长1.28~2.27天(T2)、4.46~7.49天(T3),生长比率分别增加4.69%~7.80%(PW2)和20.12%~37.25%(PW3).基施处理的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高于追施处理,与追施处理相比平均分别增加204.1~264.0个/m2、29.0~97.1穗/m2.施肥方式和配施比例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率具有极显著影响,TN2和BN3产量最高,与CK1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54%和13.09%,与CK2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1.46%和10.85%;其中,TN2处理千粒重较高,为41.32 g,BN3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为546.5穗/m2.[结论]控释氮肥配施普通尿素的比例和施用方法能有效调控灌浆动态和产量构成.本试验条件下,以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7∶3混合后全部基施(BN3)和比例为8∶2时追施普通尿素(TN2)的效果最为理想.BN3主要通过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和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籽粒物质量,并通过单位面积分蘖数保证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提高产量.TN2主要通过保证较高的有效穗率,在灌浆期通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和提高缓增期的生长比率提高籽粒物质量累积,并获得较高的千粒重以提高产量.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优先推荐BN3处理的施氮模式,可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节约劳动力和成本,但从千粒重角度考虑,TN2处理为较优施氮模式.

    控释氮肥冬小麦Richards模型灌浆特性产量

    麦-豆轮作体系周年施氮量对夏大豆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符小文张永杰杜孝敬厍润祥...
    453-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伊犁河谷麦-豆轮作体系下施氮对夏大豆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夏大豆高产的周年施氮组合.[方法]于2016-2018年在新疆伊宁县进行小麦-大豆轮作田间试验.前茬冬小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04、173、242 kg/hm2,即WN0、WN1、WN2、WN3处理;在小麦各处理基础上,再设夏大豆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9、138 kg/hm2,即SN0、SN1、SN2处理.从大豆出苗后20天起,每10天取一次植株样,测定不同部位的氮素含量和生物量,收获期测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夏大豆的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前茬麦季及大豆当季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夏大豆干物质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在麦季施氮0~173 kg/hm2范围内,夏大豆当季施氮有利于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且小麦季施氮水平越低,夏大豆当季施氮对于物质积累及植株氮素积累的作用越显著.在麦季施氮量为173 kg/hm2时,夏大豆季施氮可增加产量,且以SN1处理产量最高;而当小麦季施氮量为104和242 kg/hm2时,夏大豆季SN1和SN2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前茬小麦季施氮的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均随当季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在伊犁河谷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下,前茬麦季施氮173 kg/hm2基础上,夏大豆当季施氮69 kg/hm2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夏大豆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麦-豆轮作周年施氮量夏大豆氮素利用效率产量

    生态集约化管理提高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许瑞徐新朋侯云鹏张佳佳...
    461-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东北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的影响,旨在指导氮肥科学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方法]2009-2017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9年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两种养分管理措施: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EI)和农民习惯施肥(FP);副区为3种施氮方式,不施氮肥处理(N0)、3年中2年施氮肥处理(N2/3)和3年均施氮肥处理(N3/3).EI处理中P2O575 kg/hm2、K2O90 kg/hm2、S30 kg/hm2和Zn 5 kg/hm2全部基施,每年N用量2009-2014年为180 kg/hm2,2015-2017年为200 kg/hm2,其中基施、玉米拔节期追施和抽雄期追施的比例分别为1/4、1/2和1/4;FP处理N 251 kg/hm2、P2O5 145 kg/hm2、K2O100 kg/hm2均一次性基施.调查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累积吸收量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结果]在N0处理中,从2010年开始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下降趋势.在N2/3处理中,不施氮年份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低,而在随后一年施氮的情况下,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又增加到N3/3处理的水平.在EI养分管理措施下,N3/3处理9年平均产量为11505 kg/hm2,而FP管理措施下N3/3的平均产量明显低于EI处理,为10764kg/hm2.与FP处理相比,EI处理下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回收率(REN)和氮素偏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47.4%、39.6%和43.8%;EI处理的氮素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了49.2%和63.9%[结论]9年长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配合采用优良的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生态集约管理能在减少氮素投入的前提下,保持作物产量,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和氮素损失.持续适宜的氮肥投入对于保障东北玉米高产和稳产至关重要.

    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春玉米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

    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稳定氮素供应

    高菊生黄晶杨志长曹卫东...
    472-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绿肥、稻草不同还田模式对湘南地区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绿肥、稻草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8年在湘南红壤地区开展了6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冬闲+稻草不还田(CK)、冬种紫云英+稻草不还田(MV)、冬闲+早稻草全部还田(RS1)、冬闲+早、晚稻草全部还田(RS2)、冬种紫云英+早稻草全部还田(RS3)、冬种紫云英+早稻草全部还田+晚稻留高茬还田(RS4),各处理均施等量化肥.每季收获后测产,计算平均产量、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指数.2017年晚稻收获后,取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养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果]与CK相比,除RS1处理外,其余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6.6%~24.6%、11.9%~28.8%和9.0%~26.5%,以RS4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其晚稻和周年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还田处理.与CK相比,除RS1处理早稻和MV处理晚稻外,其余处理早、晚稻产量变异系数均下降,且均以RS3处理最低;除晚稻MV处理外,其余处理早、晚稻产量可持续系数保持不变或提高,且早、晚稻均以RS3处理最高.试验开展5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初始土壤相比均明显提高,绿肥、稻草还田处理除RS1外均显著高于CK,RS4处理还显著高于RS1处理;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2013年均有所降低,但绿肥、稻草还田处理较CK下降幅度小,MV和RS3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土壤速效钾含量除MV和RS3处理低于CK外,其他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以RS2处理最高,达68.9%.[结论]绿肥联合早稻草全部还田和晚稻留高茬还田措施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土壤氮素供应的长期效果显著,是湘南红壤地区水稻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相对较好的耕作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水稻增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稳定氮素供应.

    绿肥稻草产量土壤肥力水稳性团聚体

    超高温堆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水稻产量的机理

    曹云黄红英吴华山徐跃定...
    48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高温堆肥发酵时间短,铵态氮和有机酸含量均较高,但发酵产物腐熟不完全.研究超高温堆肥施入土壤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其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季盆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对照(N0)、单施化肥(CF)和等氮条件下分别以20%普通有机肥氮(CvC)、发酵原料氮(FRM)、超高温堆肥产物氮(HTC)与80%无机氮配施共5个处理.调查了水稻长势,收获期测产,并取样分析了氮磷钾吸收量,同时测定了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结果]HTC处理水稻产量、分蘖数、穗粒数、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均最高,2016、2017年HTC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25.8%、32.8%,比CvC处理提高了22.4%、16.5%,水稻穗粒数分别比CvC提高了26.8%、37.5% (P< 0.05).2016、2017年HTC处理总钾累积量分别比CvC高出45.5%、33.9%(P<0.05).两年试验中,CvC和HTC处理的水稻氮素回收率显著高于CF处理,HTC处理又高于CvC处理(2016年达显著水平).水稻收获后,HTC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质氮含量显著高于CvC处理,而CvC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HTC处理.HTC处理土壤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如挥发性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CvC处理,因而土壤AWCD值最高,微生物活性最强.CvC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胺类的利用率较高,HTC处理的对羧酸、氨基酸类利用率较高.回归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及AWCD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矿质氮含量、植株钾累计吸收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及AWCD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尽管超高温堆肥在物料腐熟程度上不如普通有机肥,但该工艺处理时间短,温度高,在确保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保留了较高的碳和氮含量.在20%N替代水平下,施用超高温堆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的提升效果优于普通有机肥,这与提高水稻钾吸收利用量、土壤矿质氮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有关.

    超高温堆肥水稻氮素利用率BIOLOG有机肥

    长期有机培肥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生物学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微生物学机制

    郭乾坤梁国庆周卫陈洁...
    492-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依托位于江西红壤研究所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的生物指示功能,揭示影响作物产量和微生物学特性的关键环境因子.[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选取的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NPK(单施化肥)、M1(早稻施绿肥)、M2(早稻加倍施绿肥)、M3(早稻施绿肥+晚稻施猪粪)和M4(早稻施绿肥+晚稻秸秆还田),此外,有机处理(M1、M2、M3和M4)在施用有机物料的基础上,每季还补充一定量化肥(N 69 kg/hm2、P2O530kg/hm2、K2O 67.5 kg/hm2).于每季收获后测定水稻产量.2018年早稻收获后,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土壤化学指标、微生物量碳氮、脲酶及其他参与土壤碳、氮、磷和硫循环的胞外酶活性.[结果]1)2009-2018年间,长期施肥处理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M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M2处理,二者均明显高于NPK处理;2)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均以有机处理(M1、M2、M3和M4)较高,其中M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各类土壤酶活性最高,M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有机处理较CK和NPK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熵.此外,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全氮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3)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量(0.895)、碳循环相关酶活性(0.903)、氮循环相关酶活性(0.854)及水稻产量(0.827)呈显著正影响(P<0.05);土壤pH与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0.378)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0.365)呈显著正影响(P<0.05),对水稻产量(0.211)也表现为正影响,但不显著(P>0.05).相较于pH,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参与土壤碳、氮、磷和硫循环的胞外酶活性均可作为土壤微生物学指标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提高作物产量、调控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关键因子.在供试条件下,长期实行早稻施绿肥+晚稻施猪粪的有机培肥,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并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选择.

    长期施肥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水稻产量有机碳

    添加生物炭改善菜地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并提高净硝化率

    王先芳任天志智燕彩张贵龙...
    502-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对氮循环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生物炭输入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揭示其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以华北潮土区设施菜地土壤为对象,设置生物炭梯度(C0、C0.5、C15、C4.0)土壤培养试验,结合PCR和T-RFLP等分析技术,观测生物炭输入下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变化动态,解析生物炭、土壤硝化作用与氨氧化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添加生物炭明显改变了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素硝化过程.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生物炭添加处理培养前期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Shannon、Evenness指数分别升高5.4%~18.8%、26.2%~33.8%,后期Shannon指数降低20.7%~34.2%.生物炭输入对AOA群落没有明显影响,AOB群落256、58 bp代表物种丰度分别增加61.4%~56.0%、60.6%~78.6%,488 bp代表物种丰度降低22.8%~26.9%.21 bp代表物种丰度前期增加后期降低,与491 bp代表物种丰度变化相反.添加生物炭土壤AOB amoA基因丰度增加48.9%~53.2%.土壤NO3--N含量提高1.7%~25.6%,NH4+-N含量下降13.4%~31.1%,土壤净硝化速率提高21.8%~70.2%.[结论]生物炭的输入可以改善以AOB为主的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amoA酶活性,但是对氨氧化古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未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生物炭提高土壤净硝化速率的作用与其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和组成的影响密切相关.

    生物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硝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