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氮量对菊芋块茎产量、品质与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岚涛张铎盛开耿赛男...
    496-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肥不合理施用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同时,还会影响菊芋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研究施氮量对成熟期菊芋块茎产量、品质和生育期生理特性影响,确定关键营养指标,为菊芋高产高效施用氮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菊芋氮肥梯度田间试验于2019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0年在南阳市方城县开展,2019年设N?0、60、120、180、240和300?kg/hm26个氮处理,2020年则分别设N?0、90、180、270和360?kg/hm25个氮处理.于菊芋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中期、营养生长末期和开花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地上部植株氮含量、叶片绿原酸含量、SPAD值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等理化指标,并于成熟期测定菊芋块茎产量和菊糖、还原糖含量等品质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least?square,?PLS)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理化指标与产量、品质间关系,确定关键营养指标.[结果]1)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2019和2020年度菊芋块茎产量均呈"线性+平台"趋势变化,2019和2020年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32和270?kg/hm2.2)成熟期菊芋块茎菊糖和还原糖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氮处理菊芋块茎菊糖和还原糖含量两年度增幅分别平均为19.4%和47.3%,效果显著.3)各生育期菊芋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片绿原酸含量、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纤维素含量等指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明显提高,木质素含量则逐步降低.4)?PLS模型结果显示,菊芋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片绿原酸含量、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等理化指标与块茎产量、菊糖和还原糖含量间表现出较好的回归关系,决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648、0.618和0.629,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percent?deviation,RPD)分别为1.676、1.638和1.659,模型精度较为理想.此后,基于PLS模型中各指标无量纲评价指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importance?for?projection,VIP),确定叶片SPAD值为影响菊芋块茎产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关键指标,影响块茎菊糖含量的关键指标则为叶片绿原酸含量,VIP值均高于临界值1.0.[结论]合理施氮可显著提高菊芋成熟期块茎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各生育期生理活性,本试验条件下菊芋适宜施氮量为230~270?kg/hm2.

    菊芋施氮量产量品质生理特性

    播期与施氮量对花生干物质、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建国唐朝辉张佳蕾高华鑫...
    507-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与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花生高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普通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6号'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0、120、240?kg/hm2?(分别表示为N0、N120、N240);4个播期: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和5月30日?(分别表示为SD1、SD2、SD3、SD4).于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植株干物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不同器官氮含量和籽仁品质.[结果]1)?播期和施氮显著影响花生产量性状和产量.两品种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荚果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SD1产量比SD2、SD3和SD4分别提高5.5%~7.3%、12.8%~20.2%和30.7%~44.9%.施氮显著增加两品种单株结果数和百果重,分别提高15.9%~33.3%和5.9%~7.1%.'花育22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N120产量最高,较N240提高6.1%;'冀花16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两施氮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随着播期推迟,两品种籽仁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施氮提高了籽仁中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3)早播花生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慢,后期积累快,且向荚果转运得多.晚播花生生长特性与早播相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D1>SD2>SD3>SD4.施氮可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和促进各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6.9%~8.7%),降低根、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4)?适当早播和施氮均可促进植株对氮素吸收,根、茎、叶和荚果中氮含量显著增加.早播花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晚播处理,且荚果中氮素分配比例高.各器官氮素积累和荚果氮素分配比例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荚果氮素分配比例在N120和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两品种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氮肥偏生产力以SD1最高,较SD2、SD3和SD4分别提高5.3%~6.8%、12.5%~19.6%和31.4%~45.7%,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结论]两种不同类型花生适宜播期为4月30日至5月10日,施氮量为120?kg/hm2.该技术条件下,有利于花生植株生长和氮素吸收,提高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增加单株果数和百果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花生播期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吸收

    减量施肥耦合调亏灌溉对干热区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彭有亮费良军刘小刚孙光照...
    52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减量施肥、调亏灌溉对西南干热区芒果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揭示芒果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水肥耦合措施的响应规律,为西南干热区芒果灌溉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年生贵妃芒果树为试验材料,在云南干热区进行了大田芒果试验.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IF)为对照,设开花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亏缺灌溉(DIFS、DIES、DIMS),亏缺灌溉水平为50%蒸发蒸腾量(ETC).施肥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高肥(0.45?kg/株,当地施肥量,FH)、中肥(0.36?kg/株,FM)和低肥?(0.27?kg/株,FL).成熟期测定了果实产量、品质,计算了水分利用率(WUE)和肥料偏生产率(PFP).[结果]灌溉模式和施肥水平对芒果产量、WUE、PFP、含水率、维生素C和固酸比影响显著(P<0.05).与IF灌溉相比,DIFS处理产量、WUE、PFP、维生素C和固酸比分别平均减少23.4%、13.6%、24.0%、6.8%和14.5%,DIES处理产量、PFP和固酸比分别减少20.3%、20.5%和39.3%;DIMS处理产量增加不明显,但WUE、PFP和固酸比分别增加了21.6%、5.0%和10.5%.与FH处理相比,FM处理维生素C和固酸比分别增加了8.1%和11.3%,FL处理分别减少了6.7%和9.8%;PFP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品质排名前3的处理组合是DIMSFM、DIFSFM、DIMSFH,得分最低的3个处理组合是DIESFM、DIESFH、DIESFL.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的是DIMSFM,其次是DIFSFM,最小的是DIESFL.[结论]开花期、果实膨大期调亏灌溉和低施肥量不利于保证芒果的产量和品质,在成熟期进行调亏灌溉,不会降低芒果产量.依据主成分和隶属综合函数评价,成熟期调亏灌溉和中等施肥量的芒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均为最优.

    芒果调亏灌溉期施肥水平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主成分分析评分综合隶属函数值

    水氮耦合对无芒雀麦产量及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唐仲霞银敏华齐广平康燕霞...
    53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合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是保障人工草地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牧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牧草生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方法]以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喷灌方法,在无芒雀麦拔节期按照田间持水量(θf)范围设置4个灌溉水平:75%~85%?θf?(W0)、45%~85%?θf?(W1)、55%~85%?θf?(W2)、65%~85%?θf(W3);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0、60、120和180?kg/hm24个施氮水平,依次记为N0、N1、N2和N3,共16个水氮组合.作物共刈割3次,调查每次刈割的干物质量和氮(N)、磷(P)、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分别提高了无芒雀麦总产量22.0%~58.1%和31.1%~88.9%,两者对无芒雀麦总产量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6个水氮组合中,N1W2、N2W3和N3W0较N0W1组合的产量分别提高66.6%、158.0%和144.7%,以N2W3的产量最高(12260?kg/hm2),其余的组合处理产量显著低于N2W3.回归分析表明,施氮和灌水分别为152.3?kg/hm2和552.1?mm时,产量达到峰值13308?kg/hm2.水分补偿显著提高无芒雀麦N、P、K含量,施用氮肥显著增加无芒雀麦N、K含量,却降低P含量(P<0.01).无芒雀麦N/P、K/P总体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0水平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N3水平最高)?的趋势(P<0.01),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对N/K均无显著影响.水氮互作对无芒雀麦N、P、K含量、N/P、K/P及N/K等指标均无显著效应;回归分析发现,无芒雀麦N和K含量在施氮、灌水分别为136.8?kg/hm2、546.3 mm和139.3?kg/hm2、552.5?mm时达到最高,分别为23.6和23.1?mg/g;对于P含量,在现有试验范围内,无法寻求其阈值.[结论]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对无芒雀麦提产增养效果明显,且后者较前者增产幅度大;水氮交互在短期内对无芒雀麦产量有显著耦合效应,而对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水氮耦合效应可能与土壤干旱程度、施氮量及牧草生长时期有关;通过回归预测得出,河西走廊地区无芒雀麦适宜的水氮范围为灌水546.3~552.5?mm、施氮136.8~152.3?kg/hm2.

    无芒雀麦水分补偿氮素添加产量化学计量特征

    主要粮食作物基于SPAD的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王磊卢艳丽白由路
    546-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叶绿素计测定的SPAD值与植物叶片叶绿素和氮浓度的关系,详细综述了用叶绿素计在玉米、小麦、水稻以及其他作物上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进展.第一,"相对SPAD值"、"氮饱和指数"或"归一化SPAD"等指标能够消除或减小品种、生育期及区域年际间的误差;第二,不同生育期应选择理想指示叶作为诊断目标;第三,不同叶位间的SPAD差值与氮素营养的关系较为稳定可靠.总结了基于SPAD的作物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技术规范、不同作物种类SPAD值及其衍生参数的筛选、模型的稳定性和普适性,除氮素外其他营养元素与SPAD的响应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叶绿素计开展植物氮素营养诊断与施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建立基于SPAD的不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技术规范;二是确定基于叶片SPAD值的作物氮营养丰缺指标;三是建立基于叶片SPAD值的作物施肥模型;四是开发基于SPAD的施肥决策支持系统;五是开展钾、镁、铁、锰等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其他营养元素与SPAD值的关系研究.

    SPAD叶绿素氮素营养诊断与施肥

    施硅降低麦长管蚜对小麦寄主选择偏好的化学机理

    王明飞戚秀秀王中华刘艺凝...
    55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施硅对小麦挥发物释放影响的角度,探究施硅提高作物抗虫能力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1036',供试蚜虫为黄淮地区的优势种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供试营养液为Hoagland营养液.设置不施硅不接蚜虫对照(CK)、不施硅接蚜虫(A)、施硅不接蚜虫(Si)、施硅接蚜虫(SiA)?4个处理.于小麦两叶一心、三叶一心时分别喷施200?mL的硅试剂,于小麦五叶一心时用毛笔将无翅成虫接到小麦叶片上,每盆小麦接30头蚜虫.采用Y形嗅觉仪研究麦长管蚜寄主的选择行为,采用顶空吸附法收集小麦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寻找对麦长管蚜寄主选择偏好影响较大的气体挥发物.[结果]无论接蚜虫与否,施硅均显著降低了麦长管蚜对小麦寄主的趋向性(P<0.01).对所有处理的小麦挥发物中气体进行收集分析后发现,小麦挥发物中均包含烷烃类、苯类、醇类等化合物.与A相比,SiA显著提高了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的相对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6.25%、112.00%、117.78%;而2,4-二甲基-庚烷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了81.02%.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寄主的选择与气体挥发物2,4-二甲基-庚烷呈显著正相关;与气体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施硅可通过增加小麦气体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的释放,且减少2,4-二甲基-庚烷的释放,共同影响麦长管蚜的寄主选择,从而提高寄主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趋避性.

    小麦麦长管蚜硅酸四乙酯寄主选择挥发性化合物

    育秧期钵盘施用全量控释肥显著降低稻田氮素损失风险

    孙巧玉刘依琳杨洪福陈雪...
    56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将全量控释氮肥由常规育秧大田施肥改为育秧钵盘中施用后,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素含量动态变化,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控制稻田的氮素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省安陆市车站村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华夏香丝'.试验设常规育秧+大田不施肥(CK)、常规育秧+大田常规施肥(FF)、钵盘育秧全量施肥(PF)?3个处理,育秧28天后,调查水稻秧苗生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氮磷钾含量.在基肥期、蘖肥期和穗肥期取样,测定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收获期测产.[结果]与FF处理相比,PF处理的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和地下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7%、14.69%、17.47%、3.28%和41.65%,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6.82%和10.78%?(P<0.05).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PF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与CK相近,但显著低于FF处理.[结论]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与常规育秧大田施肥相比,在育秧期将控释化肥全部施于水稻育秧钵盘,可显著提高秧苗地下部的生长和养分含量,提高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显著降低水稻整个生育期田面水中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有效控制稻田氮素损失风险.

    稻田控释氮肥钵盘育秧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投稿须知

    封3页